![]()
内容推荐 我们将自己视为有意识的、意向性的、理性的、社会性的、制度性的、政治性的、实施言语行为的、道德的和拥有自由意志的行为主体,而宇宙完全由无意识的、无意义的、不自由的、非理性的、无情的物理微粒构成,我们如何能让这二者协调一致?约翰·塞尔认为这是当代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并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约翰·塞尔(John R. Searle,1932-),当今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1932年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1949-1952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2年获得罗兹(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者奥斯汀(J.L.Austin)。1959年学成返美,一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任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斯拉瑟讲座教授(Slusser Professor)。他已出版《言语行为——论语言哲学》(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表达与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意向性——论心灵哲学》(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心灵的再发现》(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社会实在的建构》(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等18部著作。 目录 导论:哲学与基础事实 一、哲学与基础事实 二、哲学问题域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 三、自然主义与当代哲学 四、论战性的题外话:拒绝其他的本体论 五、最近哲学上的若干变化 六、自由意志、神经生物学、语言和政治权力 第一章 神经生物学中的自由意志问题 一、自由意志问题 二、意识如何能驱动身体 三、理性解释的结构 四、自由意志和大脑 五、假设1与副现象论 六、假设2、自我、意识和非决定论 七、结论 第二章 社会本体论和政治权力 一、社会本体论 二、政治权力悖论:政府与暴力 三、结论 主题索引 附录 如何从“是”推出“应该” 集体意图和行动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