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面向未来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全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彼得·德鲁克聚焦企业家的培养与发展,精选、汇编了来自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教授的23篇论文。本书首先讨论了企业内部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包括系统化创业和知识型组织的兴起,以及可供企业管理者使用的新思维和新工具。然后,通过一系列论文介绍了美国之外的企业、跨国企业和跨国企业高管等内容,对企业国际化运营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进行了梳理。最后,本书把目光转向系统化商业教育领域,对商学院为商界培养领导人才,以及作为一个传播知识和负责任的机构在社会上的作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
本书出版后,一方面成为商学院对教育实践进行自我检验的指导性文献,不断挑战美国商学院教育模式中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为广大企业管理者带来灵感,帮助他们思考面向未来应该做些什么准备,以便可以持续发现未来机遇并更好地承担起管理的责任。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1909-2005,Peter F.Drucker),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践》《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目录
推荐序一 功能正常的社会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推荐序二 跨越时空的管理思想 赵曙明
序言 为成功培养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约瑟夫·塔格特
第1章 商业体系和商学院经历结构性变化的50年 赫尔曼·克罗斯 彼得·德鲁克
第1部分 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2章 企业经营的政治环境 约翰·康纳
第3章 金融新时代 鲁道夫·彼得森
第4章 技术的影响 H.M.鲍亭格
第5章 信息革命 约翰·迪博尔德
第6章 企业和生活质量 彼得·德鲁克
第2部分 商业的新维度
第7章 创业新维度 富兰克林·林赛
第8章 作为教育机构的企业 霍华德·哈德
第9章 商业规划带来的新机遇 迈克尔·卡米
第10章 管理知识型组织 戴尔·赞德
第11章 系统化决策 杰拉尔德·格拉瑟
第12章 新的管理概念和工具 戴维·赫兹
第3部分 国际商业
第13章 跨国企业 小约翰·鲍尔斯
第14章 未来的欧洲企业管理者 克里斯蒂安·加瑟
第15章 未来的英国企业管理者 H.F.R.卡瑟伍德
第16章 日本的企业管理 盛田昭夫
第17章 拉丁美洲的企业管理 厄恩斯特·凯勒
第18章 跨国企业管理者 G.A.科斯坦佐
第4部分 商学院的使命
第19章 企业管理教育 霍华德·约翰逊
第20章 专业商业教育的新方向 克利福德·克拉克
第21章 商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 迈克尔·希夫
第22章 管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雷纳尔多·斯卡尔佩塔
第23章 总结: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 彼得·德鲁克
序言
为成功培养未来的企业
管理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50年前,当第一次世界
大战(简称一战)接近尾声
时,纽约大学首次推出了工
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实际上
这一举措对高等教育领域而
言并非首创,截至1918年
,达特茅斯大学的塔克商学
院已经成立近20年之久,哈
佛商学院也已有10年的历史
。但是纽约大学在研究生教
育领域的这一探索的确可以
说是开了先河,率先为受过
良好教育、事业上已经小有
所成的管理者(当时主要是
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年轻管理
者)设立了工商管理研究生
课程,并颁发高等学位证书
。纽约大学1918年的这项
教育创新不但推动了纽约大
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成立
和发展,甚至可以说为现代
高级管理教育和企业管理者
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更重
要的是,这所商学院并没有
设立在校园内或是高校附近
,而是建在纽约市金融区的
心脏地带,紧邻华尔街各大
银行、经纪所和企业总部。
纽约大学50年前这一教育创
新的地点选择,充分说明了
商学院对商业活动和教育活
动的同等重视。
在这50年中,纽约大学
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目前拥有3765
名学生和80位教职工。学院
一如既往地为职场管理者提
供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和学位
。和50年前不同的是,以前
商学院的学生入学前主要在
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就职,
现在商学院的学生则来自美
国各大企业和跨国企业,包
括大型银行、大型和小型零
售企业、处于技术前沿的科
技型企业、制造型企业,以
及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律师
事务所和管理咨询公司等商
业服务机构。此外,还有不
少学生来自学校、医院、联
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和军队等各种非营利组织。
商学院还为符合严格入
学条件的年轻人提供大量的
“非寄宿制”硕士学位课程,
为他们以后从事工商管理职
业做准备。此外,学院还推
出了大型博士项目,培养未
来的学者和工商管理教师。
商学院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留
学生,特别是来自新兴国家
的留学生,其数量远超美国
其他高校的商学院。50年前
商学院刚成立时屈居在一栋
红色砂岩小楼(设计风格为
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风格,
最初是旁边三一教堂的附属
建筑)的几个房间里,现在
的商学院已经今非昔比,不
仅拥有一座几年前建成的十
层高楼,而且很快会在旁边
进行扩建。
但是从本质来看,纽约
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在50
年里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依
然认为自己是商界的一部分
,也是教育界的一部分。秉
承创立者的初心,纽约大学
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必须在这
两个领域做到同样出色。
如何延续这一传统正是
本书要阐述的内容。为纪念
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
成立50周年,我们策划了这
本书。策划这本书的缘起是
我们意识到:到2000年,
现在正在商学院学习的这些
学生将成为全美主要企业的
领导者。他们必须准备好迎
接哪些挑战?他们的机会在
哪里?商业、经济和社会的
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
都是有着深刻洞见的商业教
育者在本书中要讨论的问题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称二战)结束后的20年,
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一股重
要的稳定力量。在充满冲突
的国际现实中,企业已成为
为数不多的、极其重要的推
动和平、进步和全球合作的
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企业
的经营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苛
刻和更具挑战性。未来的企
业管理者必须从他们的前辈
那里汲取宝贵的经验。但是
要想成功运用这些经验,他
们必须有能力解决新的问题
并掌握新的工具。理解这些
重要问题并获得启发正是本
书希望实现的目标。
本书首先总结了自纽约
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成立
50年来美国商业和商学院出
现的重要结构性变化,然后
分析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包括政治、社会、金融和
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变化。
接下来,书中讨论了企业内
部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包
括系统化创业和知识型组织
的兴起,以及可供企业管理
者使用的新思维和新工具。
然后,本书通过一系列论文
介绍了国外企业、跨国企业
和跨国企业高管等内容,对
企业经营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进行了调查和梳理。
最后,本书把目光转向
系统化商业教育领域,对商
学院为商界培养领导人才,
以及作为一个传播知识和负
责任的机构在社会上的作用
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
我认为这些分析讨论的
结果要比各种科目和课程重
要得多。本书的23位撰稿人
都是来自各自领域的专家,
他们不但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对未来挑战进行了剖析,
同时还要求商业教育者展现
出更大的关注和承担更大的
责任。他们在书中清晰地传
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对未来
管理者的开发绝不只是商学
院的工作,企业自身也是重
要的教育机构,因此也必须
为未来管理者的开发做好准
备。书中讨论得出的重要结
论是,商学院和企业必须密
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
未来的管理者能够充分应对
各种新的挑战和要求。
另外,书中还明确指出
商业教育没有捷径可走。每
个商学院都必须制定出自己
的课程、自己的方法和自己
的解决方案。每个想培
导语
本书把目光转向系统化商业教育领域,对商学院为商界培养领导人才,以及作为一个传播知识和负责任的机构在社会上的作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
本书的23位撰稿人都是来自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不但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未来挑战进行了剖析,同时还要求商业教育者展现出更大的关注和承担更大的责任。
精彩页

50年前一战结束时,美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国。尽管如此,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农业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和小城镇,3/10的人口生活在农场,7/10的人口在工厂从事实体产品加工或以务农为生。
相比之下,如今美国只有不到l/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不到1/10的人口生活在农场。大多数美国人生活在人口普查局称之为“标准都市统计区”的城市圈内。这种城市圈由市区、郊区和远郊区组成,最远处距离城市中心可达56公里或更远,它在结构上与50年前的大城市完全不同,以前的大城市在布局结构上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平均直径只有16~24公里。
美国的人口在过去50年中增长了1倍,从1917年的l亿变成今天的2亿。与此同时,劳动人口增长了1倍多,这是因为在美国历史上,成年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一直非常稳定地维持在57%左右。在全部劳动人口中,略低于一半的人口从事白领工作,约有l/6的人口从事服务行业。这两部分加起来几乎占了全部劳动人口的2/3,是20世纪初普遍占比的两倍。
除了劳动人口有所增长,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们的工作时间明显下降。1917年劳动者的周平均工作时间是50小时,现在只有40小时。总工作时间的增长远远低于劳动人口的增长。在农业生产领域,总工作时间甚至大幅下降,制造业领域的总工作时间也只比1917年增加了50%。尽管如此,制造业产量却增长了4倍,总体产品产量增长了5倍,这意味着单位工时的生产率或产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提升。这一了不起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1917年,美国一半成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足8年,只有不到7%的人上过大学。截至1967年,美国有一半人口都读过高中,在18~2l岁的人中,几乎有一半正在读大学。
显然,美国社会已成为教育型社会,美国经济已转变为服务型经济。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这是目前唯一的发展战略已从体力转向脑力的案例。这一转变不但说明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和劳动结构变化,还说明管理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如何管理受过良好教育、从事“专业”工作的劳动者,如何管理创新,以及如何管理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

美国经济已进入成熟期,这里的成熟指的不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那种疲乏、老朽和病态的经济表现,而是说它已经走出了青涩的成长期。或许这样说有些过于简单化,不过我们确实可以把美国的经济成熟过程凝结成一个简单的表述,即它的成熟源自技术革新,而这种技术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包括管理能力的革新。
纵观美国经济发展史,技术革新总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开始,技术革新是为了满足成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设计、开发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整个过程是相当粗放的。到了经济发展中期,技术革新的重心逐渐向扩大经济规模倾斜,其目标是设计、开发各种更大功率的设备,包括蒸汽机、电力设备和后来出现的内燃机。甚至于1917年的美国经济,其技术革新在很大程度上仍具备类似的特征。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出现转变,技术革新的目标开始变为满足先进经济的需求并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在科学还是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和管理效率开始成为重大课题。与此同时,无论就推动技术革新的人数而言,还是就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时间周期而言,技术革新的进程都在加速。理工科院校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如果统计一下自古至今的科学家,我们会发现90%的科学家都尚在人世。从发明创造到实现全面应用之间的时间周期也从以前的14年缩短到了4年。
相对于1917年青涩的成长期,美国经济进入成熟期的另一个表现是制造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50年前,五大行业占了制造业总产值的2/3。现在的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五大行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2/3下降到1/2。而且今天的五大行业和1917年也有所不同,当年的五大行业分别是金属、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印刷和木材行业,如今除了金属行业依然是最大的行业之外,其他四大行业依次变成了汽车、食品、非电子机械和造纸印刷行业。
另外,制造业在产品结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根本性变化。曾经无处不在的易耗型产品如今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耐用型消费品。制造业领域出现的这些变化,不但对用户的收入和消费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市场结构和商业竞争的性质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先来简要说说这些变化对用户的收入及收入管理方式(即储蓄和消费习惯)有什么影响。与普遍看法相反的是,当今消费者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与祖父辈相比并无多大差异。有所差异的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了。50年前,大约只有一半的人口自认为收入属于“不错”和“较高”的阶层,其他则属于贫困或勉强维持生计的水平。如今,4/5的美国人不用为每日生计发愁。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