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报告认为在中国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概念割裂,非遗保护逐渐脱离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框架的倾向。造成非遗脱离文化遗产整体框架倾向的重要原因是过多强调了非遗的非物质形态而忽视了非遗的文化遗产本质。全局视野的树立、文化遗产学科的建设、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立可以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回归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为了促进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原《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更名为《上海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同时关注非物质与物质两种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江南文化研究”栏目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江南文化建构的种种思考,包括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生产的分析,对江南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对江南历史文脉的梳理,以及通过广播节目建构江南文化认同的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与实践研究”栏目对“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意义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对新型城镇化下浙江三官信仰的谱系与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新节庆仪式营销和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博物馆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创新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传统工艺遗产传承研究”栏目对传统工艺非遗展陈叙事与江南文化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丝网印刷技术在上海漆艺传统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新时代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长江渔文化遗产研究”栏目对长江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对上海金山嘴渔村生活习俗的非遗保护进行了研究,对长三角地区江海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长江流域的食鱼文化特征和内涵进行了梳理。 作者简介 徐锦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化创新与城市软实力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上海市“社科新人”终评专家。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丛、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总主编。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出版《愚园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地域特征、地方经验与文学书写中的地方感》《全球背景下的“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与上海实践》等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构建新主流党报的策略和路径》获上海新闻论文一等奖。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研究”“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成都增强城市软实力战略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 目录 总报告 推动非遗保护回归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 毕旭玲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江南文化研究 新江南文化视域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生产研究 沈昕 黄琳琳 江南文化遗迹与上海地方风格 渠红岩 江南文化的历史文脉与时代新生 宁波 《廿四节气·廿四人》系列节目的江南文化认同建构 杨博雅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与实践研究 “非遗在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路径探索 蔡丰明 新型城镇化下浙江三官信仰的结构谱系与价值重塑——以台州“一庙一故事”为中心 雷伟平 宋军朋 新节庆的仪式营销与认同构建——以“双十一”为例 赵原 博物馆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创新发展研究——以嘉兴博物馆为例 王怡 余红艳 陈倩 Nguyên ThiLiên 三、传统工艺遗产传承研究 长三角手工艺类非遗展陈审美叙事与江南文化认同建构——以“江南客厅: 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设计展”为例 方云 丝网印刷技术在上海漆艺传统非遗工艺中的应用 蔡文 新时代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钱江涵 四、长江渔文化遗产研究 万古渔歌: 长江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宁波 刘依阳 李琴 上海金山嘴渔村生活习俗非遗保护研究 陈晔 王复涛 高旭 沈诗琪 宁波 “长三角”地区江海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龙舟文化为例 滕新贤 长江流域食鱼文化特征及其内涵 余丹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