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亡汉兴(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于朝阳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在百年困顿中开拓出一条新路,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变——由天下共主、分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的大一统国家,对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汉承秦制的国策变革为主体脉络,从周制崩溃后到秦制创立,再到汉承秦制,最后演变为成熟的汉制,为读者展开秦汉制度变革的画卷。
从时代、人物、派系、文化四个维度入手,通过对秦皇到汉武之间的历代著名帝王将相进行微观层面的人物性格、决策心理分析,结合宏观层面的趋势推演,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和抓手,为读者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内心的决策逻辑,既展示历史人物赖以“英雄造时势”的卓越才能,又展示历史人物无法跳脱的“时势造英雄”之局限困顿,尽可能为读者展现大变革时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何以脱颖而出,又何以功过难辨。
作者简介
于朝阳,本名孙辰。知乎历史博主,历史领域作家。擅长结合心理、情理、个性、人性剖释历史人物的决策动机,寻找历史事件背后隐秘的深层逻辑,深受读者喜爱。作品风格力求超越简单褒贬,探索历史人物复杂又矛盾的内心世界,展示历史时境下社会心理的演变,揭示个人得失与社会兴替背后的历史规律,呈现既客观又有温度的历史解读。
目录
第一章 始皇帝的迷失
一、神秘秦王
01 三大外戚的形成
02 三后同台
03 大秦最后的外戚
二、秦楚碰撞
01 后方起火
02 对立的旗帜
03 虚封制改革
04 秦灭楚之战
三、隐身丞相
01 相权的巅峰
02 被隐没的丞相启
03 秦丞相集体隐身之谜
四、路线之争
01 第一次路线之争
02 什么是封建
03 秦国的试水
04 第二次路线之争
五、长子立场
01 儒家代表的关东舆论
02 儒家对秦制的攻势
03 长子竟站队儒生
04 秦始皇的两难
六、五年暴君
01 新制度的动员力
02 千古一帝的困局
03 错误的药方
04 最后五年
七、沙丘之谋
01 始皇之死的两种记载
02 行进路线背后的赌博
03 是谁曝光了沙丘之谋的真相
八、惨案元凶
01 共同的志向与路线
02 暴绝中华史之宗室惨案
九、亡秦者胡
01 诛除法吏
02 迫害儒家
03 排挤军吏
04 只信任老师
十、埋葬希望
01 章邯与李斯
02 被秦廷捅刀的秦军
03 熄灭希望
04 最后的王族
第二章 汉高祖的调头
一、潜龙在渊
01 豁达的性格
02 不得志的亭长
03 吕公眼里的刘邦
04 吕家的助力
05 出师不利
二、怀王之约
01 放羊娃的雄心
02 三路伐秦
03 向友军开火
04 先入关中者王
三、鸿门屈伸
01 后入关中者霸
02 鸿门宴达成的潜在协议
03 项羽背约
04 义帝之死
05 战神的妇人之仁
四、汉承秦制
01 旧制最后的招魂
02 从约法三章到汉律九章
03 秦地与秦制的涅槃
04 迁正黜色
05 不叫秦王之秦王
第三章 文景的缓进
一、吕氏覆灭
01 妻子的报复
02 惠帝之死
03 诸吕之亡
二、弱王进京
01 血色皇位
02 被追着打的周勃
03 以退为进
三、诸侯列侯
01 都能接受的人选
02 诸侯杀列侯
03 辟阳侯之死
04 张苍的投名状
四、秦汉无为
01 秦丞相首提以“无为”为纲
02 汉承秦制背后的黄老与法家
03 秦代黄老思想之兴起
04 西汉黄老与儒家的对决
05 东汉儒家对黄老的拆解
五、改制失败
01 贾谊的方案
02 改正朔,易服色
03 汉文帝的出击
第四章 武帝的抵达
一、改制再败
01 儒家改制之预热
02 建元新政
03 兵败如山倒的改革
二、外戚之死
01 打造嫡系
02 叔舅之死
03 皇帝的盘算
04 两大外戚玉石俱焚
三、改制终成
01 儒家登顶
02 为什么是儒家
03 迟迟不来的第三次改制
04 术士对黄老的釜底抽薪
05 太初改制
最终章 时代的尾声
一、徙陵集权
01 陵邑迁徙力度与皇权形势
02 昭宣回光
03 昌陵邑的路线之争
04 生产供应基地上林苑
05 上林水衡钱与直辖陵邑
二、西汉日暮
01 关中秩序的崩溃
02 秦汉变局的落幕
序言
读史不为猎奇,为明人
心;识人不为褒贬,为鉴其
行。既观一树,也瞰森林;
既明往昔,也晓今朝。既论
天下兴替,也道黎民苍生。
时势造英雄。英雄,绝
非靠一己之力就能成就事业
。他们背后往往站着一股力
量、一个集团甚至一个阶层
。时势,即社会生产力与社
会文化共同作用下限制英雄
决策的边界。从秦始皇到汉
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创立初期,一个个叱咤风云
的英雄人物从历史长河中脱
颖而出。在风起云涌的变革
时代,只有跳脱出固有思维
,才能看出“英雄造时势”的
另一面,也才能窥见他们必
须妥协的“时势困英雄”之局
限和无奈。而秦汉时期第—
个被困在局中的,恰恰是开
创帝制的秦始皇。 今本《
史记·秦始皇本纪》共1万余
字,秦始皇称帝前的部分只
有2000字左右。其中,泰
国10年统一战争部分只有
500字左右。做了25年的秦
王后,秦始皇才开始12年的
皇帝生涯。后人多着眼于称
帝后的秦始皇,而在此前漫
长的25年里,在秦始皇宏伟
形象的背后,迷雾中的秦王
政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秦始皇是神秘的秦王,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一统天下的背后,秦王赢
政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比
如,他的王后是谁?辅佐他
统一六国的丞相是谁?早期
亲政的赢政真的大权在握吗
?这么重要的信息,史书竟
是大片空白。在历史的蛛丝
马迹中,解开这个谜题的方
向隐隐指向了楚国。
在秦灭六国的征途上,
唯有楚国让秦军败北。而在
秦朝的覆灭中,也正是张楚
政权率先掀起反秦的浪潮。
项楚势力紧随其后,成为关
东起义的轴心力量。在秦朝
的建立与覆灭过程中,“楚”
一直是一面鲜明的反秦旗帜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
与楚到底有怎样的历史纠葛

都说秦朝亡于暴政,更
有人说即使秦始皇不死,秦
朝也—样会灭亡。果真如此
吗?秦始皇制定出众多苛刻
的政策,到底是出于什么样
的心理?只因他天性刻薄?
走在前人没有涉足过的
历史无人区,秦始皇其实走
入歧路和迷途了……最终,
楚将刘邦推翻了秦朝。楚怀
王被复辟的关东各国尊为共
主,项羽则成了西楚霸王。
秦灭楚国,项楚灭秦,坐拥
秦地而出身项楚集团的楚人
刘邦最终又灭了项楚,以故
秦地与秦都为中心,建立了
西汉王朝。
在这个大变局中,是刘
邦这群平民出身之人最终站
在了时代之巅。西汉建立后
,到底是汉废秦政,还是汉
承秦制?汉高祖又如何消弭
了秦始皇始终无法解决的关
中与关东两大板块之间的地
域矛盾?他在短短8年内,
就从一介小吏实现了一统江
山的逆袭。仅他的家乡沛县
,就涌现出众多可以安邦定
国的英雄人物,这是巧合吗
?刘邦是如何驾驭这些能力
超群、性格迥异的不同类型
人才的?自称是赤帝子的刘
邦为何主动脱下红衣,穿上
了与秦同色的黑色龙袍?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
195年),即将崩逝的汉高
祖刚好衔接上了秦始皇二十
六年(公元前221年)那年
被秦始皇放弃的制度。有了
前朝的前车之鉴,汉高祖施
行了一次历史性的调头。
汉文帝原本是刘邦的一
个不起眼的儿子。他为何能
继承皇位?他给后世中国注
入了何种难以察觉的政治逻
辑和文化心理?他为何在最
后时刻,放弃了与掣肘皇权
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决胜之局
?汉景帝冷酷狂躁的背后,
为汉武帝奠定了一个怎样的
有利局面?他真的只是一个
作为不大的过渡性皇帝吗?
文景之治,全靠无为而治才
得以实现吗?
文景二帝如履薄冰,朝
着变局的终点,再次缓缓前
行。
为什么汉武帝的建元新
政会遭遇狙击而失败,甚至
让他一度沦为傀儡皇帝?后
来成功的太初改制,难道仅
仅就是改改礼制、礼仪和服
饰颜色吗?这到底是动了谁
的奶酪?
大一统制度经历了从秦
末的猝然崩溃到汉初的涅桨
重生,在随后几代帝王的接
续努力下,大一统的秦制终
于演变为大一统的汉制。
汉武帝抵达了秦汉百年
变局的终点,成为又一位被
称为“千古一帝”的雄主。可
当年迈的他回望历史时,却
发现自己在不觉间成了孤家
寡人,已经走到了“亡秦之
迹”的悬崖边,高处不胜寒
……
导语
本书的叙述视角和时间断代极为独特而敏锐。一是在叙述秦汉史的时候,一反当下常见的按历史时间线索并旁征博引的写法,以分析和梳理秦汉政治制度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为经线,以这一历程中的静态政治制度和动态政治行为即各类史实为纬线,结合史实详细解说秦汉政治制度结构形式及运行机制,在详尽研究分析其具体历史背景基础上勾勒出秦汉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轮廓,突出秦汉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发展特征及其承上启下的历史端点,发现其中的规律与借鉴意义。二是在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角度出发选取时间断代,着力于秦汉帝王是如何扭转分邦建国、天下共主的周制,经历改制失败、妥协前行后终于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演变为成熟的汉制,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得以形成的历程。
精彩页
02 被隐没的丞相启
秦国实行物勒工名制度,即为保生产质量,需在生产器物上铭刻制造者与监管者的名字。时任秦国相国或丞相作为最高监管人,也需要被刻上名字。因此在出土的秦国青铜器具上,一般可以看到铭文所刻的当朝相国或丞相是谁。比如,四川青川出土的秦戟上刻有“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证明吕不韦在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时仍然是相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吕不韦于秦始皇十年被免相。但在秦王政九年嫪毐叛乱时,秦王嬴政“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里断句有争议,前文已述,有学者认为应是“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前者的字面意思,昌平君即相国,吕不韦没有参与。后者的字面意思,相国吕不韦与昌平君一同参与平叛,昌平君不是相国。《史记索隐》对该句注解道:“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
相就是相国,一般为独设。秦汉的相国与丞相两个职位的区分是较为明显的,相国很少会泛指丞相。但如果昌平君曾任秦相没有确证出土,这仍是一个历史悬案,无法确定昌平君是否曾任相国。结合文献记录和考古发现来看,相国一般是单置职位,若昌平君在秦王政九年任相国,则与出土秦戟和吕不韦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罢相的记载有一定出入。如果《史记索隐》只是断错句而会错意,而非昌平君后来又被立为丞相,那么昌平君任相就只是一个误会。
吕不韦在秦王政十年罢相。考古出土的《秦始皇十二年铜戈铭文》中记载:“十二年,丞相启、颠造。”说明吕不韦罢相后的第三年,未设相国,而是设丞相两人。本作在前文《后方起火》一节中,已经指出《里耶秦简》记载丞相启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仍在相位,不可能是昌平君。如果没有更多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出土证据的话,那么很可能丞相启与丞相颠就是在相国吕不韦被罢之后的继任者。
除了《秦始皇十二年铜戈铭文》外,出土的《秦始皇十七年铜戈铭文》中记载:“十七年,丞相启、状造。”这个时候首相丞相启仍然在位,但次相颠换为了丞相状。《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丞相是丞相隗林与丞相王绾。考古出土的《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中记载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是丞相隗状与丞相王绾。可知丞相状就是丞相隗状,也是《秦始皇本纪》中的丞相隗林。
综上可知,丞相启在位时间至少从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到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丞相颠不确定,但没有做到秦王政十七年。不过,如果昌平君是在吕不韦被罢免之后短暂任相,昌平君就有可能是“十二年铜戈”中的丞相颠。
吕不韦倒台后,原本已经集于吕不韦一身的相权又重新被分割、制衡。但史书失载,只见于考古出土的丞相启以及丞相颠就成了秦代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朝史料匮乏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秦国的传世材料本身就很少。但从众多秦简的出土来看,即使材料很少,也不至于完全忽略掉堂堂百官之首和秦始皇之原配王后。
如果丞相启是紧接着吕不韦任相,那么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他一直任丞相。这是什么概念?从嬴政亲政到他第一次从行政上统一中国的十五年间,都是丞相启作为行政之首在辅佐。这个丞相能力再平庸,会平庸到什么地步?存在感再弱,会弱到什么地步?协助嬴政统一中国的丞相,而且担任时间可能足足有十五年。这个时间算是非常久了,可追平西汉丞相的最长任期纪录。
丞相启或许不是绝世能臣,但不至于平庸到史书上连一个字都没留下,这应该是秦廷整体的宣传策略。丞相启可考在任时期内,一直都是首相。丞相启前期的副相丞相颠,同样不见于史书。只有后期的副相隗状,在秦始皇统一前后,接替丞相启成为首相,因他跟随秦始皇出巡而被史书提及,而且他的名字还被后世错记为隗林。首相槐状之下的副相王绾,也不过就被提到三次。统一时期的丞相集体消隐或非偶然,可能是被遮去了相权的光芒。
汉初似乎也很大程度上刻意遗忘这段关于秦丞相启的历史。这个并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迹象表明,汉初之人不可能都不知道秦丞相的事迹。
汉初知道秦丞相启其人的,就有那位汉文帝时期任相时间和丞相启一样达十五年之久,创下西汉在任时间纪录的丞相张苍。张苍卒于汉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享年一百余岁。根据这个时间推测,张苍二十岁左右时,秦丞相启任相。一直到张苍三十五岁左右,丞相启才卸任。
张苍在秦朝担任御史,是掌管机密文书的柱下史。那么他入仕秦廷时,也大概率是丞相启担任秦相时期。他最终做到柱下史,掌管档案,见丞相亦是常事。而张苍后来担任汉相,为什么他也没把丞相启的这段历史信息提供给汉初史家?张苍把救命恩人、汉惠帝时的丞相王陵当成父亲一样尊敬。丞相启卸任时,王陵至少四十岁。他们都是亲历过丞相启时代的人。正是秦国吞并天下之时,他们怎么会对秦国的最高长官一无所知呢?
刘邦本人竞聘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