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他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人的最高峰;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杜甫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杜甫这种承先启后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上最具有历史地位的诗人。理解了杜甫,便也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打开了一扇大门。 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杜甫与六朝诗人着眼于探讨杜甫与前代诗人(特别是六朝诗人)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杜甫从前代诗人如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那里继承了哪些成就和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确定杜甫伟大成就的特质及其来源。下编杜甫与元和诗人,进而分析了杜甫所开创的诗风对后世,如韩愈、白居易等截然不同的诗人的影响,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杜甫诗歌艺术的特质及其伟大之所在。书后附录杜甫行迹及创作年表、杜甫行迹图、“杜甫诗”课程提纲及讲授篇目,可为有意概览杜甫生平和作品的读者提供指南。 作者简介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大学文学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与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汉魏六朝诗、唐诗和中国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CD流浪记》等。 目录 序言 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上编 杜甫与六朝诗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汉魏晋诗的三个传统 ——兼论杜甫与三大传统之关系 第三章 杜甫与谢灵运 第四章 杜甫与鲍照 第五章 杜甫与齐梁诗人 第六章 杜甫与庾信 第七章 结论 下编 杜甫与元和诗人 第八章 杜诗与日常生活 第九章 元和诗人与杜甫 ——兼论元和诗人与六朝诗的关系 第十章 元和诗的日常生活意识与口语化倾向 第十一章 不断成长的诗人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质 第十二章 杜诗连章结构在诗学上的意义 附录 附录一 杜甫行迹及创作年表 附录二 杜甫行迹图 附录三 “杜甫诗”课程提纲及讲授篇目 后记 校读后记 序言 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杜甫与李白并称盛唐两 大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著 名的两位诗人。一般的读者 ,有些人可能更欣赏李白, 有些人认为李、杜二人各有 长处,很难分辨优劣;但是 ,在后代诗人和评论家的心 目中,杜甫当然是更伟大的 诗人。李白人称“诗仙”,杜 甫人称“诗圣”,“仙”虽然超 越凡人,似乎总不如“圣”之 为人中之“圣”。杜甫之为诗 人之“圣”,正如孔子之为人 伦之“圣”——“诗圣”的称号 充分表现了杜甫在中国诗史 中的独特地位。 杜甫之所以成为中国的“ 诗圣”,原因很多,解释起 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 特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杜 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 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 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 素。 杜甫的第一个特质,纯 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 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的 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站 在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杜甫 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 ,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 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时 代往后看,杜甫以后的诗人 极少不受杜甫影响、不把杜 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 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 峰。杜甫这种承先启后的独 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最 具有历史地位的诗人。可以 肯定地说,他的这种地位是 无人能及的。 杜甫所活动于其中的盛 唐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集 合了汉魏六朝诗人在诗歌形 式与内容上的一切试验,而 融合成一个整体。这种集大 成的工作表现得最为具体的 就是:在这个集大成的时代 ,出现了集大成的诗人,他 的整体作品就是集大成的最 好的例子,而杜甫正是这样 一个集大成的诗人。 盛唐的另一个大诗人李 白也是这样一个集大成的诗 人,但是他在这方面的工作 并没有杜甫进行得那么彻底 。我们只要稍微比较一下他 们两人在这方面的贡献,就 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杜甫的特 质。 在诗歌形式上,李白比 较喜欢古体,比较排斥律体 ,律体那种严谨的格律对他 奔放潇洒的个性是比较不适 宜的。不能说李白在律体上 没有什么成就,他的五律和 七绝仍然相当可观,但他几 乎不写七律,整体而言他在 律体方面的成绩还是比不上 他的古体。杜甫就不是这样 ,杜甫在律体上所下的功夫 绝不下于古体,他在古体、 律体两方面平衡发展,而李 白则较偏于一面。所以,可 以说,杜甫在形式上的集大 成实在要胜过李白。 其次说到内容。李白对 前代诗人题材的承袭是相当 明显的,他学了阮籍的咏怀 诗,郭璞的游仙诗,陶潜、 谢灵运的自然诗,齐梁诗人 的宫体诗。他的成就是:他 对每一种题材都擅长,而且 都写得极富个性。但是,他 对每一种题材的承袭也都很 明显。相反地,杜甫也从以 前的每种题材学到表现技巧 ,但他把这些表现技巧糅合 起来,把这些题材也糅合起 来,从而表现出全新的面貌 。因此,他的作品的内容和 以前诗人的关系就没有像李 白那样明显。可以说,杜甫 在对前人题材的集大成方面 ,表现得要比李白具有“创 意”。 总括而言,杜甫在集大 成这一工作上的成就是:形 式上,把前人已有相当成绩 的古体发挥到极致,把前人 刚刚试验完成的律体大力加 以开拓;内容上,把前人的 题材和表现技巧加以灵活运 用,从而推陈出新,呈现出 新的面目。所以,杜甫在集 大成之中又有所开创。他不 但总结了前人的成就,而且 在总结之中又开创出新的东 西来。在这方面,李白是比 不上杜甫的。李白的总结工 作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在总 结之中所开创出来的新东西 就远比不上杜甫。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 杜甫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要远 大于李白。因为,当后代诗 人要在李白、杜甫身上找到 一些启示时,他们在杜甫那 里所能找到的新东西远比李 白多得多。这种情形在唐代 后半期就已经明显表现出来 :唐代后半期最重要的四个 诗人韩愈、白居易、杜牧、 李商隐都是学杜甫的。到了 宋代,那就更一面倒了,几 乎宋代所有的大诗人受杜甫 影响的成分都要比李白多得 多。他们不是直接受到杜甫 启示,就是间接透过别人( 如韩愈)而受到杜甫启示。 因此,我们就很清楚地 看出,杜甫既总结前人的成 就而成为集大成的诗人,又 在集大成之中开创出新东西 ,从而对后代许许多多的大 诗人产生强烈的影响。这种 在诗歌史上的重要性是独一 无二的,这也就成为杜甫在 中国诗坛占据独特地位的重 要因素之一。 …… 一个士大夫,因自己的 遭遇而想到一般老百姓的苦 难,从而“忧端齐终南”,产 生无法扼制的悲哀。这样的 诗,中国哪个诗人写过?我 每次讲这首,读到这里,总 是声音微微颤抖,而教室里 也总是鸦雀无声,能说他不 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吗? 这只是就两首诗来谈杜 甫的心态与人格,如果就杜 甫所有作品来看,我们更会 对他那么关心时局和百姓而 感到惊讶。安史乱中就不用 说了,我想再举一个一般不 太注意的例子。代宗广德元 年(763)十月,由于朝廷 举措失当,吐蕃轻易地攻进 长安,这是长安继安史之乱 后第二度沦陷。当时杜甫和 四川的 导语 台湾著名学者专业解析。 本书著者吕正惠历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阅读、讲授杜甫诗歌,出入文史、钩沉分析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考镜源流,发人所未见。 本书从杜甫与六朝诗人、杜甫与元和诗人的关系入手,结合作品清晰扼要分析杜甫的传承与创新,说明杜甫诗圣地位的由来。 书后附录杜甫行迹及创作年表、杜甫行迹图、“杜甫诗”课程提纲及讲授篇目,可为有意概览杜甫生平和作品的读者提供指南。 后记 1968年9月到1969年6月 ,作为台湾大学中文系本科 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有幸上 到叶嘉莹先生的“诗选”课。 这是叶先生最后一次在台湾 上课,第二年她就到美国去 了,随即又到了加拿大。那 一年,叶先生还为大三、大 四的学生开“杜甫诗”,我想 去旁听,可惜教室“太小”了 ,我怎么也挤不进去。事实 是,作为小学弟,我不好意 思和学长们抢位子。 不过,就在“诗选”课上 ,叶先生花了好几个星期讲 杜甫诗,给我留下极深刻的 印象,激发我进一步阅读杜 甫诗的欲望。那时候,我从 大四学长吕兴昌处借到一本 《杜甫诗选》(很久以后才 知道,这是冯至编选的), 一读之下,极为惊讶,因为 我看到了一种我以前既不熟 悉,现在又让我极感兴趣的 诗歌风格。接着,我开始细 读杨伦的《杜诗镜铨》,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前八卷 读完了(跳过用典繁多的排 律)。 大三的时候(1970年) ,我的大学长吴宏一负责为 《中外文学》杂志的中国文 学组稿,问我能不能给他一 篇稿子,我因此写了《杜诗 与日常生活》。因为我是本 科的学生,发表时就用了一 个不为人知的笔名“李石”。 今年年初,我在整理自己的 著作目录时才发现,原来这 篇文章写得这么早,自己都 非常惊讶。大约1979年, 我在东吴大学读博士班时, 郑骞先生开了一门“六朝诗” ,事实上就只讲谢灵运和鲍 照二人。之前我已读过谢诗 ,但鲍照诗我却是第一次通 读,一读之下就好像发现了 新大陆,因为我突然警觉到 ,影响杜甫最深的前代诗人 原来是鲍照。我把这个感想 写成一篇读书报告《鲍照诗 小论》(1980年发表), 郑先生看完报告后,非常高 兴,这大概是他第一次公开 褒扬我。顺便说一句,我对 谢灵运诗较深入的领会,也 得益于郑先生这一次的讲授 。 有了这个基础,我在 1982年1月到5月间撰写博 士论文《元和诗人研究》时 ,杜甫与元和诗人的关系就 成为论文的重点之一。事实 上,本书所收入的《元和诗 人与杜甫》和《元和诗的日 常生活意识与口语化倾向》 都是从博士论文中摘录出来 的,发表时只有极微小的改 动。 1983年至1985年,我在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两次讲 授“杜甫诗”,这些经验加深 了我对杜甫的认识。1988 年我准备升教授,花了将近 一年的时间撰写《杜甫与六 朝诗人》(1989年出版) 。很可惜的是,也就在 1988年,我因为几篇台湾 当代小说的评论文章引起注 意,稿约不断,终于逐渐把 已经成形的研究耽搁了下来 。本拟撰写的《不断成长的 诗人》和《杜诗连章结构》 两文,都是在中断很久以后 ,利用空档匆忙赶写出来的 。 如果我是一个目标明确 、意志坚定的人,像目前这 样一本书,早就该在1990 年中期出版了。20世纪70 年代以降,我太过关心台湾 的现实政治,陷入痛苦的深 渊而不能自拔,以至于自己 都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说实 在的,目前以这样的形式出 版这本书,在几个月前连我 都想象不到。 精彩页 第一章 绪论 一 在下面一系列研究里,我们将探讨杜甫与前代诗人(特别是六朝诗人)的关系。这一研究具有双重的目的:一方面,我们将具体地分析,杜甫从前代诗人那里继承了哪些东西;他如何把这些东西加以发展,加以综合,加以突破,因而形成了他个人的伟大的成就。另一方面,透过杜甫与前代诗人的关系,我们也将更清楚地看到每个前代诗人的特质,并且了解到,他们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现代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他的著名论文《传统和个人的才具》里说: 任何一位诗人,任何一种艺术家,都不能单凭一己的力量使他的作品的意义获得完整。我们要了解他、鉴赏他,就是要了解并鉴赏他和那些业已亡故的诗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你无法把一位作家孤立起来予以评价。你必须把他放在已故世的作家中间,借以对照和比较。[1] 这就是我们这一系列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我们将循着这一方向,把杜甫“放在已故世的作家中间,借以对照和比较”,以了解杜甫“和那些业已亡故的诗人”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杜甫伟大成就的特质及其来源。 艾略特又说: 一件崭新的艺术品问世,使我们改变了对过去作品的看法,那也就是说:它所发生的作用同时影响了它以前的一切作品。现存的不朽巨著在它的本身之间,本来形成了某种秩序;当一件新的艺术品(真正新的)出现时,它就调整了原来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现以前,现存的秩序是完整无缺的;一旦有新的因素投入,为了保持组织的协调,“整个”现存的秩序就必须改变(即使改变得极为微小)。[2] 如果我们把杜甫的所有作品看作新的艺术品,新的因素;那么,由于它的投入,过去的诗歌传统所维持的原有秩序,就必须改变。在杜甫的新作品的映照下,我们对前代诗人的作品所具有的意义,就会有重新调整过来的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我们这一系列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我们将透过杜甫的作品来重新评价六朝诗人(特别是谢灵运、鲍照和庾信三位诗人)。 二 事实上,我们可以运用前面所述的方法来研究每一位大诗人与传统的关系:研究这一位大诗人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质;并从他的独特成就出发去重新诠释传统,重新赋予过去的诗人以不同的意义。不过,以这一观点来研究杜甫,比研究其他大诗人,都要更为重要、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这一点:即,杜甫所处的时代——盛唐,和传统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诗人,杜甫个人所具有的特殊的品质。 盛唐所以在诗歌方面获致辉煌灿烂的成就,当然有其政治、社会的因素。但无可否认,没有汉朝以来所建立的五言、七言诗的传统,盛唐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说的,盛唐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1];它汇聚了汉朝以降五言、七言诗的一切形式与题材上的试验,加以融合,加以拓展,才有了如此的成就。虽然唐代诗人对于自己所继承的传统并不完全满意,虽然他们对南朝诗人尤其没有好评(这种批评大致为后代的评论家所接受,并成为后代评论南朝诗的主流),但是,前代诗人对他们的影响却是绝对无法否认的。盛唐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如此地伟大,相对于在它之前的齐、梁、陈、隋来讲,是如此地突出,人们几乎要认为,盛唐的成就是盛唐诗人自己创造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最能够看出传统的重要性。即使在这样一个具有辉煌的独创性的时代,传统的影响还是如此地鲜明而不可抹煞。由此可见,在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传统所据有的地位。如果我们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证明这一点,那就莫过于研究盛唐诗与过去的时代的关系了。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