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的国际化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风景,不能用来装饰一流大学的梦。大学国际化也不是美国化:如果躺在人才进口的舒适躺椅上无所作为,美国的大学也有可能成为国际化进程中最终的输家。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国家或地域从来就不是交流的极限。美国人常说“Sky is the limit”,意即天空才是极限。可是对于大学来说,假如他们的科学家能在太空握手的话,那么连天空都不是极限。事实上,世界大学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大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自由流动的程度。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面前,学生发展需要一个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而国际化校园的实现,并不是引进一些崇高的理念或建立一套完美的制度就万事大吉。大学国际化的旅途中充满暗礁险滩,掌舵人需要有一种“街头智慧”:这是对周边环境及其变化的警觉,对“书本智慧”融会贯通后的灵活运用,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作者简介 程星,麦可思公司首席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中心访问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助理院长兼教育学院教授、纽约市立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规划与院校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与评估、大学的国际化等。著有《细读美国大学》《大学国际化的历程》《美国大学小史》(商务印书馆)、《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大学管理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院校研究案例》(与周川合编,苏州大学出版社)、《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与周川合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何谓国际化?如何国际化 第二章 校园国际化寻踪 第三章 人的国际化 访谈录之一:大学的国际化与美国化 第四章 国际生源大战的硝烟 第五章 以“综合评定”的名义 访谈录之二:美国大学如何招生 第六章 跨境办学的迷思与破解 第七章 没有统一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访谈录之三:大学制度的精髓在于多样性 第八章 学生发展的硬道理 第九章 “十年磨一剑”的故事 第十章 大学教育与职业生涯 访谈录之四:事无巨细话管理 第十一章 大学质量的拷问与博弈 结语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