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诸子视野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国思想史论著选刊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李友广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为研究对象,从先秦诸子的宏阔视野对于儒家在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道体与道用、政治与道德,以及传统与现代、因袭与变革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通过这种综合性研究来获得对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及政治理想诸多方面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与把握。本书自觉运用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从诸子的宏阔视野来研究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既有利于在诸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来彰显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性质、特点与价值意义,科学还原传统政治理论样态在先秦时期的复杂性与丰富多彩性,对于先秦儒家政治理论何以具有恒久生命力进行深入挖掘与理论阐述,也可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新时代,为今日之中国如何在合理汲取西方文明智慧的同时更好地挺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李友广,山东莒县人。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出土简帛与儒学思想史。出版学术专著《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一部,在《文史哲》《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在研国家课题“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一项,省级课题两项。 目录 第一章 《周易》变易思想与周人新型天命观的确立——以《革》卦为讨论中心 第一节 殷周剧变与“天命不易”观念的失效 第二节 《周易》变易思想与新型天命观的确立 第三节 周人新型天命观与《易传》的诠释特色 第四节 畏命、知命与务德 小结 第二章 周人的王道政治与儒家的王道理想 第一节 王道与王道政治 第二节 儒家视野下的王道政治及其理想化 第三节 理想化的王道政治及其现实困境 第四节 困境下的应对与期待 小结 第三章 《论语》文本与孔子尊王立场 第一节 道、有道与无道问题 第二节 人道视野下的尊王 第三节 尊王的方式及可能性 第四节 关于《论语》升经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孔子论“仁”及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以“令尹子文三仕”章为例兼及孔子政治哲学 第一节“令尹子文三仕”章 之“知”通解 第二节“令尹子文三仕”章 之忠、清与仁的关系 第三节 “仁”的标准及对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 小结 第五章 从重道体到重道用:子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转向——基于《管子》四篇的考察兼及孟子政治哲学 第一节 《管子》四篇精气说与道的具象化处理 第二节 《管子》四篇“心”说与识道 第三节 《管子》四篇“名”与礼法思想及孟子政治哲学 第四节 《管子》的学派属性及道用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及其政治哲学 第一节 性恶论及性趋恶论和性危说 第二节 关于性朴论 第三节 关于性恶心善说 第四节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 第五节 性朴欲趋恶论与荀子政治哲学 小结 第七章 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韩非对政治的思考兼及儒家政治哲学 第一节 法家如何看待道德 第二节 何为最好的政治 第三节 超道德化与去道德化:道、法两家比较的一个向度 第四节 排除道德,政治是否可能 第五节 关于道德、习惯与法律 小结 第八章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论要 第一节 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所持的立场及界定 第二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构成及特点 第三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与理想政治 第四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不足与未来发展 小结 结语 德性与政治之间:先秦儒家立场、特征及影响 第一节 身与心 第二节 个人与社会 第三节 德性与知识 第四节 人性与政治 第五节 对汉儒的影响 附录一 先秦儒道两家圣人观比较研究 附录二 消解与建构:《韩非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 参考文献 序言 就一般意义而言,哲学 的诞生大抵与时代的更替、 社会的裂变及人生际遇的变 化莫不相关。至于什么是哲 学,东西方或有不同的认知 与界定,但对于作为类概念 的“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意义及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 系等问题的普遍关注,或许 是双方共有的内容。如果此 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可以 说,中国哲学的诞生当与先 民们借助仰观俯察的方式思 索自身的存在关系甚大,是 故《周易·系辞》有云:“仰 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古者 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 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 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 物之情。”在中国古典文献 中,“哲”多有“智”义,或者 说“智”是“哲”的基本义项之 一。无论是《尚书》《诗》 这样被后世称为“五经”的重 要文献,还是《说文解字》 《尔雅》这样具有工具书性 质的典籍,都非常显著地彰 显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 传统典籍中,与“智”相对的 往往是“愚”(《论语·阳货 》即云:“唯上知(智)与 下愚不移。”),即蒙昧、 不开化。在传统语境下,与 智相连的是圣,故古代文献 中往往有圣智、圣哲的用法 。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 ,中国哲学逐渐被世人和文 化传统赋予了道德色彩、道 德属性与使命担当,无论是 “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序 》)还是“下学上达”(《论 语·宪问》)的思维方式, 无不透出利他的价值导向与 思想底色。 或许有人会以道家中的 老庄来作反例,实际上以此 为反例并不严谨,更算不上 妥当。因为在老庄思想言论 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人自身 本质、价值的深沉反思与人 文关怀。尽管以“善”“利他” 等具有价值判断倾向的语词 来评判老庄的道论,或有未 尽之处,但在其道论中确实 暗含着“善”“利他”及“公正” 等价值倾向,这在老子对天 道的阐释与体悟中有着集中 体现:“天之道,其犹张弓 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这固然深受华夏早期文明价 值导向的深刻影响,同时也 是对道家心忧苍生、关怀天 下人文情怀的有力彰显。严 谨来讲,老庄的道论虽然未 必能用“善”及“利他”来加以 概括与界定,但其道论必然 是非恶的,也不必然反对与 排斥“善”“利他”与公正性。 从早期道家文献来看,这种 论断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而 且老庄道论所含涉的这种“ 善”“利他”及公正性,在其 后盛行的黄老道家思想那里 表现得愈加显著与清晰。黄 老道家思想,学界一般认为 主要出现于战国中期前后, 而《庄子》外、杂篇则是其 早期的代表性作品。黄老道 家,虽贯之以“道家”之名, 实则除了在形式上借鉴了老 庄道家的“道”概念及相关思 想以外,在理论形态及与诸 子之间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已 是大为不同,毋宁说是一种 适应了新形势的新的理论形 态。故而,曹峰将黄老道家 视为道家思想的现代化,他 认为与老庄道家相比,黄老 道家是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 治思想:它“既以道家思想 为主干,又援名、法入道, 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 家的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 的文化传统,同时着眼于构 建现实的价值和秩序,从而 完成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化” 。在这里,曹峰看到了黄老 道家在解决社会现实政治问 题的有效性,这是符合其时 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的。可以说,黄老道家是对 老庄之“道”所作的“术”化处 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视为 对老庄道家理论的“更新”。 正因如此,黄老道家才在战 国中晚期到秦汉之际极为盛 行,影响甚大。黄老道家能 够在战国中晚期盛行,从理 论根源上讲,是对“道”的本 根性和超越性作了弱化处理 ,陈鼓应将这种理论转向界 定为将老子的“道”向“社会 性倾斜”。黄老道家在“道” 上的这种处理,实际上是与 对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关 注与重视有关,并终将“道” 下落为“术”。这在黄老帛书 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它多 次强调“时”“法”和“形名”, 凸显了理论实现的条件性, 从而使其带有浓厚的“术”的 色彩,因而它对“文”与“武” 、“刑”与“德”的重视自是题 中之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高举道德理想主义大旗的儒 家自是以积极人世的姿态引 世人为之注目。与遁世自守 、以耕种为乐的隐士不同, 与力主自然无为、逍遥虚静 的老庄道家不同,与灵活务 实、纵横天下的法家和纵横 家也不同,儒家在先秦时期 的存在可以说是孔子“知其 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 天下无道的时势局面,相较 于隐士的退守自保,法家和 纵横家的灵活务实,儒家的 立场态度、行为方式或许是 最为复杂难行的。面对天下 无道这样的共同境遇,不如 隐者的洒脱自若,也不如法 家和纵横家没有多少道德包 袱的快意勇为,儒家既身怀 复周兴王道之志,又需直面 礼乐崩坏的混乱时局,常常 要在用舍、行藏之间犹豫徘 徊(《论语·述而》云:“用 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