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国人与英国精神(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乔治·奥威尔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乔治·奥威尔的《狮子与独角兽》《北方和南方》《关于民族主义的札记》《英国人》四篇文章。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文笔审视英国人和英国社会,探讨了在战时与日常生活中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以及英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他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气质,点出了英国制度文明的特点及应反思的地方。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 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 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 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目录 狮子与独角兽 第一部分:英国,我的祖国 第二部分:战争中的小店主 第三部分:英国革命 北方和南方 关于民族主义的札记 积极的民族主义 移情的民族主义 消极的民族主义 英国人 第一印象 英国人的道德观 英国人的政治观 英国的阶级制度 英语 英国人的未来 序言 《英国人与英国精神》 收录了乔治·奥威尔于20世 纪三四十年代所写的纪实散 文和评论文章,包括《狮子 与独角兽》《北方和南方》 《关于民族主义的札记》和 《英国人》。这些文章抓住 了帝国由盛到衰时英国人的 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呈现 了战争和时代剧烈变迁中英 国人的彷徨与希冀,以及奥 威尔对于现代化和民族主义 的反思。 奥威尔有着典型英国人 的爱好和钟情的生活方式。 他坦言喜欢养花种菜、英式 烹调、印度红茶、壁炉烛光 和舒适的椅子,不喜欢城市 、喧嚣、汽车、收音机和现 代家具。他出身于不那么富 裕的中产家庭,曾与上流阶 级的子弟一起接受教育,还 在英国殖民地做过警察,穷 困潦倒时“洗过盘子,当过 家庭教师”,在书店打过短 工。境遇好转后,他靠写作 维持生活,找到了自己的灵 魂伴侣,还开过一家杂货铺 ,上过战场,受过伤。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威尔曾 多次报名参军,皆因体检不 合格遭拒,后参加国民自卫 队,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 主持对印度广播,并参与了 有关战争的报道,也担任过 工党刊物《论坛》的文学编 辑。这些丰富的阅历和社会 生活体验为他展现文学才华 以及探讨社会巨变下的英国 国民性和文化特色提供了坚 实的实践根基。 他毫不掩饰作为一个英 国人的自豪,“写英语乃至 说英语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英国文化独一无二,它 表现在“丰盛的早餐、阴沉 的礼拜天、雾蒙蒙的城镇、 蜿蜒的道路、绿色的土地和 红色的邮筒。它有着自己专 属的味道”。然而,他最推 崇的还是绅士风度,尤其是 英国普通人的文雅举止,如 人群自觉排队,汽车售票员 待人和蔼可亲,警察无须配 枪等。他不讳言英国人的伪 善,“绅士风度夹杂着野蛮” ,尤其是在帝国问题上的两 面派做法:“八十年来,英 国一直在人为阻碍印度的发 展,部分原因是担心,如果 印度工业过于发达,就会与 英国发生贸易竞争,部分原 因是落后民族比文明民族更 容易管理。”在这个问题上 ,他同样是伪善的,“印度 需要的是在不受英国干涉的 情况下制定自己宪法的权力 ,但需要与英国保持某种伙 伴关系,以获得军事保护和 技术支持”。他没能免俗, 也爱“凡尔赛”,自诩英国统 治者不像德国那样鼓吹纳粹 诉诸种族主义,英国媒体不 像法国媒体那般无耻地直接 收钱办事,英国语言的使用 也不像美国那般随意。 他是纯粹的英国人,有 着基于经验主义的惯性思维 和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幽默 。他喜欢莎士比亚,也喜欢 狄更斯。他深受毛姆“直截 了当讲故事”的影响,以记 者在场和纪实的手法,精准 再现立体多样且具特色的英 国日常生活细节,如“刚吃 完腌鱼和喝过浓茶的一家人 围坐在煤火旁”的温馨场景 。他把对日常经验的描写置 于广阔的社会和现代化的历 史中,将个人焦虑与对现代 化的反思结合起来。他“不 认为工业主义有着与生俱来 的且不可避免的丑陋。…… 北方的工业城镇很丑陋,因 为它们建造的时候,钢铁建 筑和除烟方法还不发达,且 那时每个人都忙于赚钱而顾 不上其他事情”。他观察到 英国人的素质在提升:“就 外表来说,富人和穷人的衣 着,尤其是女性的衣着,差 异已经很小了。至于居住条 件,英国仍然有贫民窟,这 是文明的污点。”但他也指 出,“英国人改掉粗野生活 的习惯还不到百年的时间” 。他那不经意的叙述指出了 现代文明之原罪,带出了对 责任与良知、个体独立性与 群体权威之间张力的拷问: “在我写作时,高度文明的 人类正驾机飞过头顶,想要 杀了我。他们不是对我个人 有恶意,我对他们也没有。 俗话说得好,他们只是在‘ 履责’而已。”奥威尔作为知 识分子的责任与焦虑跃然纸 上。一方面,他承认“作家 只有摆脱政党标签才能保持 正直”;另一方面,他又认 为“除非你不断努力把自己 的个性抹掉,否则是无法写 出什么可读的东西来的”。 因此,他清醒地指出,英国 北方和南方的地域歧视只是 源于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 主义的兴起也是如此。在他 看来,无论地域歧视还是民 族主义理论都是资产阶级塑 造的一种思维习惯,是“自 欺欺人的权力欲望”的说辞 ,这类说辞缺乏是非善恶的 判断和自我的反思,对国际 问题常常采取内外有别的“ 双标”;受到欧洲大陆思潮 蛊惑的英国知识分子转向权 力崇拜,比普通民众更容易 被民族主义所俘获;依然坚 守基督教伦理的普通民众只 遵从“正派”做人的道理,认 为“强权不是公理”。 奥威尔秉持的是柏克 (Edmund Burke)开创的 舆论引导的基调,认定现代 英国文明是“微妙妥协的结 果”,“是奇特的混合体,是 真实与幻觉的结合,也是民 主与特权的结合”。英国的 民主不是“像有时候看上去 的那样是个骗局”,因为统 治者始终不敢对民意“装聋 作哑”。民主虽然不完美, 但有半个面包总是好过没有 面包。“虽然法律既残忍又 愚蠢,但至少不会腐败。” 他批判英国的现状,为的是 英国的未来,“狮子与独角 兽”的题目来自英国国徽, 直抒胸臆,“在预测目前发 生的重大 导语 奥威尔纪实类文章重新编译,主题聚焦于英国人与英国社会。奥威尔笔锋犀利,一针见血地剖析了英国人与英国社会的特点,他的思考直至今日仍然富有洞察力和先见之明。 精选25幅历史图片,侧面反映20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景象及英国人在二战中的生活态度。 书中添加百余处译者注,使读者更易于了解书中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等。 书评(媒体评论) 再过五十年,英国仍将 是这样一个国家:乡村草地 上的长影、温啤酒、无与伦 比的绿色郊区、爱狗人士和 游泳池过滤器,以及如乔治 ·奥威尔所描述的,“老妇人 穿过秋日清晨的薄雾去领圣 餐”。 ——英国前首相约翰·梅 杰(John Major),1993年 奥威尔先生用典型的英 式风格,带着批判的眼光看 待他的同胞。这是他对同胞 的爱的一部分。 ——《英国人》1947年 首版图书简介 在分析和解读人类历史 的一个动荡时期上,奥威尔 施展出真正的才华。 ——多里安·林斯基 (Dorian Lynskey),记者 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 发现了奥威尔的散文和非小 说类书籍,并反复阅读了很 多遍,以至于我的稿件变得 一文不值。 ——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大西洋月刊》 特约撰稿人 这是对英国人性格最动 人且最深刻的刻画之一,本 身就是一部经典。 ——阿瑟·库斯勒 (Arthur Koestler) 精彩页 第一部分:英国,我的祖国 一 在我写作时,高度文明的人类正驾机飞过头顶,想要杀了我。 他们不是对我个人有恶意,我对他们也没有。俗话说得好,他们只是在“履责”而已。我毫不怀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心地善良,遵纪守法,私下里对杀人的事想都不敢想。但是,如果他们中的一个成功地用炸弹把我炸成了碎片,他也不会因此而睡不好觉。他是为了国家才这么做的,罪行也由国家豁免了。 如果我们看不到爱国主义即忠于国家所带来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我们就不会懂得现代世界。在某些情形下,爱国主义会瓦解,文明到达一定高度时,它还会消失。但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还没有能与之比肩的。基督教和国际社会主义在它面前都弱不禁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各自国家登上权力的顶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二人能够明了这个事实,而其对手却不清楚。 同样,我们必须承认,民族与民族真正的差异源自不同的世界观。直至最近,人们认为假定所有人都一样的观点并无不妥。但事实上,任何明眼人都知道,不同国家的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一国发生的事情不大可能在另一国发生。比如,希特勒在德国进行的“长刀之夜”(June purge)是不可能在英国发生的。如其他西方人所说,英国人很另类。这就像暗地里承认,几乎所有外国人不喜欢我们英吉利民族的生活方式。没有几个欧洲大陆人能忍受得了在英国的生活,就连美国人通常都觉得在欧洲大陆比在英国更自在。 每当你从国外回到英国时,你甚至会立刻觉得呼吸的空气都不一样了。一瞬间,无数点滴细节涌上心头。啤酒更苦些,钢镚更重些,草更绿些,广告更直白些。长着温和的雀斑脸和张嘴就露出一口坏牙的城市人都彬彬有礼,与欧洲大陆人很不一样。但是,英国之广阔又会将你吞没,你会一时忘了,这个民族还有一个可辨认得出的特征。真有民族这类东西吗?难道我们不是四千六百万个个体,彼此各不相同吗?置身其中的难道不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吗?兰开夏郡(Lancashire)①磨坊镇的机器轰鸣作响,大北路上的卡车川流不息,劳工交易所(Labour Exchanges)外排着长龙,索霍区(Soho)②酒吧的弹子机叮铃叮铃响个不停,老妇人穿过秋日清晨的薄雾去领圣餐,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片段,而且是烙着英国场景的片段。我们能从这乱麻般的片段中找到英国人的共性吗? 但是,在与外国人聊天,读外国书报时,你也会被带进同样的感觉。是的,英国文化的独特清晰可鉴,就像西班牙文化一样。这种独特总是让你联想到丰盛的早餐、阴沉的礼拜天、雾蒙蒙的城镇、蜿蜒的道路、绿色的土地和红色的邮筒。它有着自己专属的味道。它绵延不绝,串联起了未来与过往,就像某种生物体一样,有着与生俱来并将持续存在的东西。1940年的英国与1840年的英国一样吗?这就像问,你和被你母亲挂在壁炉架上的相片里的那个5岁孩子一样吗?不一样,但照片上的孩子就是你。 重要的是,这就是你的文化,就是你。不管怨恨也好,嘲笑也罢,你无法摆脱它,一旦长时间与它分离,你就会难受。牛油布丁和红色邮筒已渗入你的灵魂。无论好与坏,它都是你的,你属于它,此生你都无法摆脱它在你身上留有的印记。 同时,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英国始终在变化。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它只能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当然那不是说,未来已成定局,而只是表明,有些选择是可能的,但另一些选择则不可能。一粒种子或者会长出果实,或者不会,但无论如何,总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种长不出豆子来。因此,在预测目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中英国应扮演的角色前,最为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英国是啥。 二 要弄清楚民族特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旦确定下来,往往是些细枝末节,或是些彼此互不相关的事。西班牙人对动物很残忍,意大利人做事动静很大。显然,这些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然而,一切事出有因。哪怕英国人牙不好这一事实也能说明英国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况。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