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卡尔·罗杰斯--对话录/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心理学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罗杰斯与20世纪知识界重要人物的对话集。从这些对话和通信中,可以看出罗杰斯和神学家布贝尔、蒂利希、尼布尔,心理学家斯金纳、贝特森、梅和科学家波拉尼等人的相互影响。罗杰斯与这七位对话人都深切地关注科学——如何认识知识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观和信仰在追求科学知识当中的作用。但是罗杰斯和每个人的对话又有所侧重,相信这些侧重不同的对话,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罗杰斯宏大的思想体系。
目录
1 序言
2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
3 马丁·布贝尔
4 保罗·蒂利希
5 斯金纳
6 迈克尔·波拉尼
7 格雷戈里·贝森
8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9 罗洛·梅
序言
卡尔·罗杰斯(Garl
Rogers),在其整个职业
生涯中,都致力于增进人
类的沟通和交往。从
1920年代中期至1980年
代,到他85岁去世时的整
整60年生涯中,他都在矢
志奋力促进理解和宣扬“
互助关系的特征”。在为
《卡尔·罗杰斯选集》所
写的这篇序言中,我们谨
将其最具重大意义的成就
归纳如下:
他首创了一种主要的
新心理治疗法,人们相继
称之为“非指导性治疗法”
,“当事人中心治疗法”以
及“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

他是历史上记录并发
表完整心理治疗病例的第
一人。
他完成并促进了较之
其他任何地方都承担得更
多的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科
研工作。
他在将专业咨询和心
理治疗推广到精神病学和
心理分析以外的所有助人
专业,如心理学、社会工
作、教育、牧师工作、非
专业性治疗等领域所作出
的贡献,较之其他任何人
都最为功不可没。
他是开发并传播集中
式团体强化治疗经验的领
导者。这种集体治疗有时
也叫做“会心团体
(encounters group)”。
他是1960年代至198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
的领袖。这一运动至今仍
继续对社会和专业产生着
深刻的影响。
他是将有效人际沟通
的规范原则应用于解决群
体间和国际冲突的先驱者

他是助人职业中最多
产的一位作家,著有16本
著作和200余篇专业论文
以及科研论著;出版的著
作达数百万册,其中包括
其著作的60多种语言的翻
译版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这位后来成为美国最有影
响力的心理治疗师的人物
,在踏进其人生生活历程
的伊始,显得颇似一名腼
腆的小孩。由于生长在伊
利诺伊州的偏僻农村,并
生活在一个逗弄玩闹司空
见惯的家庭里,他曾是一
个敏感而善解人意的孩子
。在他离家去威斯康星大
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主修农业之前
,他在家外没有过亲密的
朋友。他出生于一个宗教
家庭。在校园福音传播运
动的启迪下,他决定要当
一位牧师。在和儿时的一
位青梅竹马的朋友,海伦
·埃利奥特(Helen E1liot)结
婚(良缘结合长达50多年)
之后,罗杰斯和妻子搬到
了纽约市,在那儿他就读
于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由于对牧师培训中某
些教条主义的观点不感兴
趣,罗杰斯的注意力便很
快转移到了心理学领域,
并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教
师学院学习,于1931年
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后
来,他证实他从农业到牧
师职务到咨询心理学的转
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他
个人在一严谨有序的环境
中对更为密切的人际交往
和接触的需要。
1928年至1940年,他
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罗切
斯特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和
罗切斯特儿童研究中心先
后分别任职员和主任工作
。在这一讲求实效的实验
场所,在接待处理成百上
T的儿童和他们的家人的
过程中,他开始理清了他
对咨询关系的思考。为解
决各人自己的问题,每个
人都拥有自己内在的资源
;而咨询者在此过程中,
只能充当有助益的伙伴,
而不是指导者。
1940年至1944年,在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1944
年至1945年,在美国劳
军联合组织(United
Service Oganization)和退
伍军人一道工作;1945
年至1957年,在芝加哥
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1957年至1963
年,在威斯康星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他始终如一地从事着他
那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阐
明他的心理治疗和人格改
变的理论,并研发出了咨
询和心理治疗法。在整个
这一时期,他的咨询经历
史和研究工作涵盖了从轻
度心理失衡的学生到住院
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各种不同病例。他这个时
期的主要出版物有:《咨
询和心理治疗》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1942);
《当事人中心治疗法》
(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51);《心理治疗和
人格改变》
(Psychotherapy and
Personality Change,
1954);《个人形成论》
(Oh Becoming a Person
,1961),以及《治疗关
系及其影响;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心理治疗研究》
(The Thera peutic
Relationship and Tts
Jmpact:A Study of
Psychotherapy with
Schizophrenics,1967)。
下面一章,由罗杰斯
1959年写作,1966年修
订,是这一时期他工作的
最好总结。该文章是他所
有后续工作基础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
离开威斯康星后,罗
杰斯搬到了加州拉荷亚市
(Laholla);在那里,他加
入新西方行为研究所工作
,其是一种非营利智库和
培训机构。数年后,他和
几个同事离开西方行为研
究所,组建了个人研究中
心(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Person),
这一直至罗杰斯离世所矢
志从事的首要事业。在拉
荷亚,他将其研究重心扩
展到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外
,他早已开始探索的领域
以及一些有关人际沟通和
关注的崭新范畴。他在这
个时期的主要著作的标题
就具体说明了他的工作所
包括的领域:《学习的自
由:教育变革前景一瞥》
(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1969和
1983);《会心团体》
(Oh Encounter
导语
罗杰斯与20世纪知识界重要人物的对话集。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罗杰斯和三位神学家对于助人关系的不同见解;在这里,你可以了解罗杰斯和三位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本性”的不同理解;在这里,终极关怀、信仰、价值观、科学等问题都将得到探寻。
精彩页
2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
我之所谓“以当事人为中心治疗法”,或者说“以人为中心治疗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对我个人来说,它表达了我一生从事心理辅导这一行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又是经过我一生的经验,同别人相互切磋,以及认真研究所证实了的。这个主题经过了长期的应用,在许多领域里都得到了验证,因而我们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是经过实际验证的。
这种接近法的中心假设应有所说明,它认为,人在自己内部有一个辽阔的资源,可以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只要具备了某些支持心理常态的氛围,这些资源是不难把握的。
促进这种心理常态氛围的成长共有三个条件,这些条件,既可适用于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也可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可适用于领袖与团体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行政人员与僚属之间。实际上,只要能帮助人达到他发展的目标,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些条件都可以适用。有关这些条件的讲述,我曾在以往的著作中有所论述(请参阅1959年及1941年的拙著),在此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只作个概述,是为心理治疗的观点立论。
首先,让我来谈谈真诚、实在,或者所谓的和谐。一旦治疗师同他的当事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个人的和职务上的假面具去掉,当事人就会积极地成长。所以说,真诚,就是让治疗师的感情和态度自自然然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这时有一种默契,在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浮现出一种真诚,让他们感觉到一种自觉,一种自然的内心发泄。
其次,我要强调的是创造一种改变环境的氛围,以期能做到接纳、关怀,并达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当治疗师怀着积极的又毫无判断的心态,对当事人表示全面接受的那一时刻,治疗的效果就会产生,而行为上的改变也会接踵而来。治疗师既然对当事人表示了全面的接纳,那么,当事人所有的感受,诸如混乱、反感、恐惧、愤怒、勇敢、热爱、自傲等都会涌上心头。这是一种非积极性的关注,如果治疗师仍能全面接受,而非选择性地接纳,则治疗效果也会展现。
第三个促进人际关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说,治疗师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只要进行得顺利,治疗师不但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项意义,甚至他在下意识里对情况一目了然。就个人所知,这种特殊而主动的聆听是威力最大的一种。
最近以来许许多多的研究都证明,只要各项条件都满足,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就会产生。从1949年起,这种研究不但在国内存在,而且在国外也有案例。在心理治疗方面有态度上的改变,在学校方面有学习上的改变,而在行为方面也有精神分裂的改变。总而言之,这些案例都证实了改变的成功(欲知其详,请参考1980年出版的拙著)。
实践、理论和研究都在清楚地说明,以人为中心接近法是建立在对人信任的基础上,这大概就是它与我们文化中的许许多多机构根本不同的地方,几乎所有教育、行政、商业、宗教、家庭生活,甚至心理治疗都基于对人的不信任!目标必须制定,因为人无法自定目标。个体人必须有人替他设定目标,否则他会偏离正道!因此,教师、父母、长官都必须发展一套教个人迈向既定目标的方法,诸如考试呀,检查呀,审问呀等。为什么?因为个体人生来就是罪人,就是坏人,就是懒人,甚至这个个体人,三种人兼而有之!因此,这种人必须不断地受到监视!
以人为中心的接近法与此相反!它主张,在每个生命体内都具有一种实现的倾向——一种生长倾向,一种发展倾向,直到他完全表现自己的才能。这就是人类建设性的本能,它促使我们朝向更复杂而且更完善的方面迈进。
一、还有另一个特征
上述的成长特征是经过研究而且经过验证的。最近,我的视野扩大到另一个新的领域,但是还不能做实验性的研究。
当我作为团体的促进员,或者做一个治疗师做得开心的时候,我会发现另一个特征。有时候,我非常接近自己的内在自我,那个直觉性的自我;有时候,我也会接触到自己内在的不可知者;更有时候,我会进入一种另类的意识形态来同人交往,就在那个时刻,我恍惚充满了治疗能量。于是,我的确觉得会起到治疗效用。这种经验是无法勉强的,只要放松自己,我就会接近内心的超能,于是我的行径就显得奇怪,也显得冲动,这是我无法用理性来自圆其说的,也是同我的思想过程毫不相干的。然而,这些奇奇怪怪的行径,在其莫名其妙之中,却显得非常正确!在那些时刻,我内在的精神似乎触到了另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于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升华了,超脱了,而变成了另一个较大的东西,于是变为了更大的成长、更深的治疗、更多的能量。
P8-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