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的朋友圈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马克思的朋友圈,不仅是记录马克思生活的小天地,也是展现他世界观的大舞台;不仅是友谊小船的避风港,也是思想碰撞的辩论场。《马克思的朋友圈》以权威史实为基础,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了马克思和朋友之间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这些朋友中,既有马克思的“第二个‘我’”和“置顶好友”恩格斯、“星标好友”海涅、沃尔弗、威斯特华伦、费尔巴哈等重要思想伙伴,还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战友和学生,以及蒲鲁东、鲍威尔、拉萨尔、巴枯宁等理论对手。 目录 终身挚友 恩格斯:马克思的“第二个‘我’” 一、一位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有志青年 二、古老的巴黎诞生了一对超级组合 三、朋友一生一起走 四、马克思的置顶好友和经济支柱 五、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 思想伙伴 威廉·沃尔弗:坚定站在马克思身后的“老头子” 一、他一点也不平凡 二、既是“合伙人”,又是“经纪人” 三、一笔巨大的遗产 海涅:马克思的星标好友 一、浪漫主义派最后的幻想之王 二、相差21岁的忘年交 三、两个伟大灵魂的碰撞 四、马克思:想把海涅装进行李箱带走 威斯特华伦:敬爱的慈父般的朋友 一、命运的交汇点 二、自由浪漫思想的启蒙 三、良师益友 费尔巴哈:通向新世界观的“中介” 一、一个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的人 二、致我的“爱豆”费尔巴哈 三、用超越前人的洪荒之力去改变世界 赫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引路人 一、共事期间的“你侬我侬”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背后的友好 三、从“同向”到“对向” 战友学生 李卜克内西:马克思在德国的“代理人” 一、以科学理论为桥梁,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二、马克思——照亮流亡生活的明灯 三、马克思家的“图书馆” 四、不要任何妥协——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 倍倍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好领袖” 一、越过拉萨尔走向马克思 二、马克思的“海外知己” 三、“党”的组织者,把马克思的思想火种传递下去 白拉克:人生选择题?我的答案都是马克思主义 一、《资本论》打开了通往马克思主义的大门 二、参与建党:全德工人联合会还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三、战争迷局:民族的还是国际的? 四、向拉萨尔主义开炮! 库格曼:马克思学说的“狂热崇拜者” 一、偶像的力量:书迷医生的“革命之路” 二、粉丝的来信:偶像成为挚友 三、那些年那些事:一起并肩走过的路 魏德迈: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代言人 一、弃武从文——成为马克思的同行 二、正本清源——走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 三、身负重托——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撒向美国大地 四、守正不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狄慈根——“我们的哲学家” 一、少时有所似,殊途归同道 二、从黎明行至白昼:向着马克思主义前进 三、马克思:“这是我们的哲学家” 琼斯:以血为墨,书写战斗人生 一、投身工人运动的贵族青年 二、工人运动中诞生的革命友谊 三、在重新斗争中升华友谊 四、友谊的暂别 五、永不放弃的战斗者 肖莱马: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化学家 一、马克思的金牌科学顾问 二、共产主义:是心之所向,是共同理想 三、生活中的密友:“摩尔”与“肖利迈” 斐迪南·沃尔弗:马克思的好同志、好战友、好兄弟 一、共持革命立场——马克思的好同志 二、共赴革命运动——马克思的好战友 三、共度艰难时光——马克思的患难兄弟 哈尼:与马克思分而复合的“小迷弟” 一、与马克思初相见的宪章派杰出领袖 二、从相识同行到若即若离 三、分道扬镳后的重归于好 左尔格:志同道合的老朋友 一、是相遇,还是错过? 二、大洋彼岸的社会主义之声 三、由来道同相为谋 梅林:愿意并善于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一、改良好像不太行 二、转向马克思主义后的忘我工作 三、捍卫、传承马克思主义 穆尔:剑桥学子的马克思主义之路 一、贵公子缘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二、数学:连接真理的桥梁 三、英国“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四、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与法学家穆尔 拉法格:第二代革命者 一、初识马克思 二、笔枪纸弹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怀着无限欢乐的心情离开人世” 理论对手 蒲鲁东:道不同,不相与谋 一、友谊的小船扬帆起航 二、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 三、《贫困的哲学》VS《哲学的贫困》 四、蒲鲁东主义为什么不可行? 鲍威尔:更适合做对手的神圣家族代言人 一、我在柏林大学等待与你不期而遇 二、那些一起携手的日子 三、从旧友到论敌 拉萨尔:一个很不可靠的朋友 一、一起肮脏案件引发的相识 二、小心被骗!他不是马克思的学生 三、与马克思分手,与俾斯麦携手 巴枯宁:从“点赞”到“拉黑”的论敌 一、偶有交集,不太“感冒” 二、听闻归来,主动“点赞” 三、破解阴谋,果断“拉黑” 卢格:终究不是同路人 一、与“波美拉尼亚的思想家”相遇 二、从共同进步到矛盾出现 三、最终“绝交”后的凄然陌路 后记 序言 随着微信、QQ等即时通 讯软件的发展和普及,朋友 圈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 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记录人 们生活的小天地,也是展现 人们世界观的大舞台;不仅 是友谊小船的避风港,也是 思想碰撞的辩论场。朋友圈 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友谊, 展现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喜欢结交朋友, 他生活中从不缺少朋友,他 的朋友圈中既有志同道合的 革命战友,也不乏日常交往 的普通民众。他早年的思想 发展转变得益于朋友的启发 和引导,在他的革命生涯中 ,他也引导许多朋友走上革 命道路。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马克 思:“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 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 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 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马 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 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 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 命战友。”①在党的二十大 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 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 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 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 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 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 力。”①马克思究竟是一位 什么样的人?以其名字命名 的主义如何正确回答了时代 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2023年,适逢马克思诞 辰205周年和逝世14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纪 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5周年、毛泽东 诞辰13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 点汇聚之际,为帮助广大党 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马克 思岁月峥嵘的革命交往活动 ,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的精神实质,我们组织中国 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 院的相关学者和研究生编写 了这本《马克思的朋友圈》 ,在纪念全世界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伟大导师马克思的 同时,我们可以借此书一窥 马克思的交往朋友圈,从不 同视角重温他波澜壮阔的一 生,传承他解放全人类的革 命精神。 马克思一生富有传奇色 彩,给我们留下了马克思主 义这一宝贵遗产。马克思的 伟大不仅体现在其浩如烟海 的经典著作中,也体现在他 的交往“朋友圈”中。马克思 一生在物质上虽几近穷困潦 倒,但在交往上却胜友如云 。马克思一生善与人交,但 他从来没有出于个人私利与 他人刻意交好,而是以相同 的理论信仰、一致的革命立 场以及共同的革命事业目标 为交友原则。因此,马克思 既有为理论事业而合力奋斗 的思想伙伴,也有为革命实 践而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 还有为理想信念不同而分道 扬镳的理论对手。马克思与 朋友们的交往过程也是马克 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并在此 过程中产生、升华和弘扬了 无私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 理想信念。 在马克思群英荟萃的朋 友圈阵容中,恩格斯是其“ 置顶好友”,马克思在写给 匈牙利革命家贝尔塔兰·瑟 美列的信中曾写道:“恩格 斯,您应当把他看作是我的 第二个‘我’”①。这是马克思 对二人亲密关系最确切的评 价,也是二人友谊的真情流 露。列宁也曾指出:“他们 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 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②除恩格斯这位终身挚友 ,马克思还有威廉·沃尔弗 、海涅、威斯特华伦、费尔 巴哈、赫斯等重要思想伙伴 。他们与马克思或成为“忘 年交”,或启蒙其思考,或 成为其思想引路人,或坚定 地支持其观点。马克思从一 个热血少年成长为千年伟人 ,他的思想伙伴们在其思想 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 的作用。 除思想伙伴外,马克思 作为为人类解放不懈斗争的 “战士”,还有像李卜克内西 、倍倍尔、白拉克、库格曼 、魏德迈、狄慈根、琼斯、 肖莱马、斐迪南·沃尔弗、 哈尼、左尔格、梅林、穆尔 、拉法格等这样同声相应、 同心相知的革命战友和忠实 学生,他们与马克思相互砥 砺、守望相助。在他们心中 ,马克思既是无产阶级的卓 越领袖,也是平易近人的良 师益友,在互相交往中,马 克思的家成为他们的暖心驿 站,不管是登门求教的工人 活动家,还是遭到迫害的流 亡者,抑或是追求进步的知 识分子和寻找真理的革命青 年,都能在这里与马克思促 膝长谈,共同向着共产主义 事业前进。在无产阶级革命 实践道路上,马克思的革命 战友与忠实学生们是一笔宝 贵“财富”。 另外,作为批判者的马 克思,也会因为立场分歧或 观点对立,从而与朋友分道 扬镳,甚至从朋友变“对手” ,例如蒲鲁东、鲍威尔、拉 萨尔、巴枯宁、卢格等人。 马克思素来厌恶曲意逢迎, 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 在面对错误立场观点时,会 毫不留情地拿起批判的武器 ,与之展开坚决斗争,即便 对方是自己的朋友。马克思 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 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 生,批判与斗争是他的精神 底色,也是他的理论品格。 以拉萨尔为例,马克思与拉 萨尔因革命而结成战友,拉 萨尔自称是马克思的学生, 但后期拉萨尔逐渐表现出其 机会主义观点主张并不愿纠 正时,马克思毫不留情 导语 本书中配有100余幅图片,这些图片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展现马克思及其好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读者能够真正读懂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追随马克思,学习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共产主义的“学者和战士”的交友之道,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蕴和思想价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信念。 后记 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中国 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 院副院长龚云、马克思主义 原理研究部副主任杨静主持 并负责统稿,龚云撰写了前 言。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 义研究院杨静、彭五堂、张 建云、孙应帅、梁海峰、夏 一璞、王晓红、刘道一、刘 影、李彬;中国社会科学院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依庆 、任振宇、胡倩熙、赵诗雨 、陶威、何开心、王珺、王 娜、朱朔辰、李昊远、齐子 修、郑宜帆、赵子越、甘婷 婷、余晓爽、龚昊。 在书稿提纲拟定、撰写 定稿过程中,分别送审清华 大学刘书林教授、北京大学 丰子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郝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张云飞教授、清华大学王传 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余 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旭教授。他们对书稿内容 进行了审核把关,并提出了 宝贵意见。 本书是人民出版社纪念 马克思诞辰205周年和逝世 140周年的重点通俗理论读 物,谨向所有给予本书关注 、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和同志 致以诚挚的感谢! 限于研究水平,书中不 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 指正。 杨静 2023年3月 精彩页 恩格斯:马克思的“第二个‘我’”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不仅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一起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二人不仅在事业上是志同道合的战友,而且在生活中也是亲密无间的伙伴。他们相伴终生的伟大友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书写出一篇动人的华章。 1860年11月22日,马克思在写给匈牙利革命家贝尔塔兰·瑟美列的信中说:“恩格斯,您应当把他看作是我的第二个‘我’”①。这是马克思对二人亲密关系最准确的评价,也是二人友谊的最伟大见证。 法国工人运动领袖、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写道:“当我们回忆恩格斯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时想起马克思,同样,当我们回忆马克思的时候,也就不免会想起恩格斯。他们两人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简直是统一而不可分的。”② 谈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列宁动情地指出:“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③ 现在,我们就来讲讲恩格斯与马克思持续一生的革命友谊。 一、一位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有志青年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市,是家中8个孩子中的老大。 恩格斯的父亲也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一个精明的纺织厂主,在政治和宗教上比较保守。与中国家长重视长子长孙一样,老恩格斯寄长子以厚望,十分注意培养少年恩格斯,一心想让他子承父业,把自己的工商业发扬光大。但少年恩格斯对经商毫无兴趣,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和外祖父的影响。 恩格斯的母亲伊丽莎白·恩格斯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喜爱文艺。母亲对作为长子的恩格斯十分疼爱,恩格斯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恩格斯的外祖父伯恩哈德·范·哈尔是个语言学家,担任过中学校长。他给少年恩格斯讲过许多古希腊神话和德国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培养了恩格斯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精神。 恩格斯14岁前在巴门市立学校读书。在这里,他获得了丰富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并在语言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天赋。1834年10月,恩格斯进入埃尔伯费尔德一所隶属于宗教改革协会的中学,后来转到一所寄宿中学学习。中学时代的恩格斯对历史、古代语言和德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和物理成绩也很优异。他兴趣广泛,热衷于诗歌和故事写作,还喜爱作曲和绘画。在现存的恩格斯16岁时写作的一篇未全部完成的作品《海盗的故事》中,他对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英勇行为给予了热情歌颂,反映了青年恩格斯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精神品格。 1837年,恩格斯中学还未毕业就在父亲的命令下辍学,到父亲的营业所实习。1838年,恩格斯到不莱梅一家营业所工作。在不莱梅期间,恩格斯阅读了大量文艺作品、哲学、历史著作和各种进步书刊,广泛接触社会现实,并与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建立了联系。“青年德意志”利用文艺作品在德国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等新观念。这些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对恩格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1839年起,恩格斯开始为“青年德意志”的刊物《德意志电讯》撰稿。《伍珀河谷来信》是其匿名发表于该杂志的一篇政论文章。在文章中,恩格斯揭露了伍珀河谷地区工人阶级惊人的贫困状况:“下层等级,特别是伍珀河谷的工厂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光是埃尔伯费尔德一个地方,2500个学龄儿童中就有1200人失学,他们在工厂里长大,——这只是便于厂主雇用童工而不再拿双倍的钱来雇用被童工代替的成年工人。”①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