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突然错动,每个人被迫退回十年前,但现实似乎没有太多改变。
赛马时再次押错赌注,结婚时再次选错爱人,原子弹再次落下。
战争、饥荒、贫富差距、娱乐至死……多少厄运还要降临!
难道你不觉得这个星球是宇宙的疯人院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光错动(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时光突然错动,每个人被迫退回十年前,但现实似乎没有太多改变。 赛马时再次押错赌注,结婚时再次选错爱人,原子弹再次落下。 战争、饥荒、贫富差距、娱乐至死……多少厄运还要降临! 难道你不觉得这个星球是宇宙的疯人院吗? 作者简介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马克·吐温并称。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其代表作《五号屠宰场》《时震》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年3月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月11日,在曼哈顿逝世。 目录 时光错动 译后记 《时光错动》与冯内古特的后现代小说风格 序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一九五 二年在《生活》杂志上发表 了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老 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古 巴渔民,八十四天在海上一 无所获的故事。他后来钓到 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把 鱼打死后,捆绑在小船的一 侧。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到 达海岸,鲨鱼已把鱼肉吃尽 ,只剩下一副骨架。 小说发表时,我住在科 德角的巴恩斯特布尔村。我 问住在附近的一位渔民,对 此他有何感想。他说小说的 主人公是个白痴,他应该把 鱼身上的肉割下来放在舱底 ,余下的留给鲨鱼。 出现在海明威脑子里的 鲨鱼很可能是那些批评家, 他们对他两年前出版的长篇 小说《过河人林》不以为然 。这是他十年中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据我所知,他从未 做过类似说明——但马林鱼 暗指的很可能就是那部小说 。 后来在一九九六年冬天 ,我发现自己成了一部失败 的、没有观点的、本来就不 应该写的小说的作者。狗屎 !’可以这么说。我在那条 忘恩负义的鱼身上花了将近 十年的时间,它甚至连喂鲨 鱼都不够格。 近期我度过了七十三岁 的生日。我母亲活到五十二 岁,我父亲活到七十二岁。 海明威死的时候差不多快到 六十二岁了。我活得太长了 ,我该怎么办? 答案:把鱼肉割下来。 把其他部分扔掉。 一九九六年的夏、秋两 季,我就是这么做的。昨天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是我七十四岁的生日。约 翰内斯·勃拉姆斯。到五十 五岁时就不再创作交响曲。 足矣!我当建筑师的父亲五 十五岁时对建筑已讨厌至极 ,无法忍受。足矣!美国男 性小说家到此年龄都已完成 了他们最后的作品。足矣! 五十五岁对现在的我而言, 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可怜可 怜我吧! 我那条臭不可闻的大鱼 名叫《时光错动》。我们权 且将它想象为《时光错动之 一》吧。让我们把这本书— —以最好的鱼肉与过去七个 月左右的想法和经历放在一 起炖煮的东西——想象为《 时光错动之二》。 胡编乱造? 《时光错动之一》的前 提是这样的:宇宙中的时空 统一体突然出现了小故障, 发生时间震动’,迫使每个 人、每样东西都退回十年前 ,不管愿意不愿意,完全重 复以前做过的一切。这种似 曾经历过的错觉将持续整整 十年。你不能抱怨生活中没 有一丁点儿新鲜玩意儿,也 没法问别人,是你一个人的 脑子出了问题,还是每个人 的脑子都出了问题。 在这十年重播期,你说 不出任何原来十年中没有说 过的话,这是绝对的。如果 你上一次没能躲过劫难,或 者没能救起你心爱的人,那 么这一次你仍将无能为力。 我在小说中用时震将每 个人、每样东西从二○○一 年二月十三日一下子弹回到 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七日。然 后,我们每个人不得不艰难 地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 小时、一年一年地向二○○ 一年走去——赛马时再押错 赌注,再同不该结婚的人婚 配,再次感染上淋病。多少 厄运还要降临! 只有当人们返回到发生 时震的那一刻,他们才不再 是被过去行为所操纵的机器 人。正如老科幻小说作家基 尔戈·特劳特所言,“只有当 自由意志再次闯入人心,人 们才能不再去跑他们自己设 置的障碍赛程”。 特劳特其实并不存在。 在我的其他几部小说中,他 是我的另一自我。但是我从 《时光错动之一》中选留下 来的大部分都与他的历险和 见解有关。从一九三一年十 四岁开始,到二○○一年八 十四岁去世,这段时间里他 写下了上千篇小说。我抢救 出了其中的几篇。他一生中 很多时间过着流浪生活,但 去世的时候却不失体面,住 在罗德岛锡安角一个夏季度 假村的“海明威套间”。那是 个专供作家休养的地方,名 叫离宫。还算令人欣慰。 他第一篇小说的故事发 生在英国亚瑟王的宫廷—— 卡米洛。这是他临死前告诉 我的。宫廷的魔法师默林施 了个法术,用汤普森半自动 步枪和点四五口径达姆弹盘 型弹匣把圆桌骑士们武装起 来。心智最纯的加拉哈德爵 士学习掌握了这一迫人为善 的新式器械。在摆弄这些器 械时,他错把一条鼻涕虫放 入圣杯,为格温娜维尔王后 做了一块瑞士奶酪。。 当特劳特意识到十年的 重播期已经结束,他,以及 其他所有人,又必须想新的 点子、必须发挥创造力时, 他是这么说的:“啊,老天 爷!我已经年纪太大,经历 太多,不能再同自由意志玩 俄罗斯轮盘赌。了。” 不错,我本人也是《时 光错动之一》中的一个人物 ,在重播结束、自由意志重 新闯入的六个月后,在二○ ○一年夏天离宫作家度假村 的海滨野餐会上,我扮演了 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 在场的还有好几个书中 虚构的人物,包括基尔戈· 特劳特。我有幸聆听了这位 小说早已绝版的老科幻作家 谈论宇宙大布局中地球人的 特殊位置。他先为我们做了 描述,然后又进行了演示。 现在我写完了我的最后 一本书,只剩下这一篇开篇 语。今天是一九九六年十一 月十一日,我估计大约要九 个月的时间,书可以出版, 可以从印刷机的产道里产出 。反正不急。印度象怀胎要 比这长一倍还多。 导语 世界越荒唐,清醒的人就笑得越荒凉。 “地狱笑话大师”最后的地狱笑话,在本书中准确预言自己的死亡。 时光倒流十年,你要如何将自己从麻木的生活中唤醒,改变注定的宿命? 村上春树、阿特伍德、波拉尼奥、格雷厄姆·格林、多丽丝·莱辛、今敏、朴赞郁、木心、麦家……都爱阅读冯内古特。 后记 《时光错动》与冯内古 特的后现代小说风格 虞建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 十年代初我在英国攻读博士 学位期间,参加了由我导师 埃略克-洪泊格主要负责的 阿瑟·米勒研究会。除了剧 作家米勒本人两次来讲学, 我们还时常邀请一些文学界 名人,其中之一是库尔特· 冯内古特。我十分欣赏他幽 默、充满调侃的讲座。他本 人是作家,谈文学却语带不 屑,故意将文学创作以图表 进行模式化,进行“伪科学 化”。当时我努力理解他的“ 弦外之音”,但没有完全明 白这种演讲风格所涵容、蕴 藏的意图。 讲座后我们有机会进行 小范围交谈,可惜时间不长 。其间他赠给我两部他的小 说:《棕枝主日》(Palm Sunday,1981)和《闹剧 ,或者不再寂寞》 (Slapstick, or Lonesome No More,1976)。他在扉 页上用粗的蓝笔签名,字很 大,占去满满半页。除了开 头巨大的“K”和最后一个“t” ,无法辨出其他字母,在眼 花缭乱的曲线中,有一个清 晰的“米”字符,让人百思不 得其解。后来我在读冯内古 特自传体的《棕枝主日》时 ,发现书中不仅有那次讲座 中关于文学创作模式的演示 图,而且也明白了他签名中 “米”字符的含义。冯内古特 是这样解释的:“我把自己 的肛门画在签名中。”英语 中的“肛门”(asshole)一词 也是骂人话,即“浑蛋”的意 思。后来我发现,带着这一 符号的签名也显眼地出现在 冯内古特的每部新出版的作 品中,成为作家的商标。 一阵目瞪口呆的惊诧之 后,我突然对作为小说家的 冯内古特产生了一种“顿悟” ,对他作品的风格和基调有 了进一步的理解。他以侵犯 自己(以签名为代表)的方 式,表达对一切规范的不屑 ,尤其是文学创作的所有既 定规范。他对美国的流行文 化、社会风气、新闻媒体、 当代政治等所有方面,都抱 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 行充满黑色幽默的调侃,让 人啼笑皆非,又让人心灵震 颤。综合他的小说来看,作 家的这种态度看似一种愤世 嫉俗的放纵,但表达的却是 深刻思考所育成的社会批判 ,这其中闪烁着生活经历积 淀的智慧。作家在嬉笑怒骂 之间表达了对美国当代文化 和政治气候的尖刻嘲讽,但 同时又流露出对普通民众的 人文关怀。弥漫于《时光错 动》字里行间的这种愤怒、 无奈、玩弄态度,这种随心 所欲、散漫、跳跃的叙事体 ,正是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 小说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时光错动》发表于 1997年。作品出版后冯内 古特宣布他的文学创作到此 结束。尽管后来十年中又有 数部作品出版,但基本都是 原来已发表的短篇小说、散 文和杂感的集成。作家毕竟 年事已高,作品中时常流露 出“人生苦短”的喟叹,掺杂 着他“人生荒诞”的一贯态度 。他不断回忆往事,不断提 及家人和朋友,有意识地将 他周边的亲友保留在这部“ 封笔作”之中。冯内古特仍 然观察敏锐,笔锋犀利,不 拘一格的随意之中闪现着睿 智和幽默,丝毫没有“迟暮 老者”的缓钝。读者感受到 的是冷峻的滑稽和敏捷的思 辨。 我们很难为《时光错动 》写出一个故事梗概,因为 《时光错动》没有完整的故 事。它由许多互相关联或互 不关联的片段组成。“时震” 只提供了一个大背景,采用 的是冯内古特擅长的科幻小 说模式。但是小说中的很多 部分与框架故事无关,像抛 撒在地面上的一把碎石:散 落的石砾中有一颗形状奇特 而显眼的鹅卵石。这是一幅 后现代的构图,其相互的关 系、其指涉、其意图,都留 给读者自己去联想,去揣摩 ,去做出评判。 作者虚构了一个特殊的 背景,即“时震”,或者说假 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宇宙中 的时空统一体出现了小故障 ,突然收缩,产生“时震”, 将世界弹回到十年以前,具 体从二○○一年二月十三日 退回到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七 日,然后开始“重播”。不管 愿意不愿意,每个人在一种 “记忆错觉”主导下,完全一 样地重复以前所做的一切— —“赛马时再押错赌注,再 同不该结婚的人婚配,再次 感染上淋病……”生活的困 顿和人类的愚昧在小说中进 行着一成不变的重复,而“ 时震”结束时,世界上又出 现了一片不堪收拾的混乱。 …… 必须一提的是《时光错 动》的叙事结构与叙事形式 。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无 意义、混乱和无秩序,小说 的文本也呈现出相应的“无 政府”状态。叙述没有清晰 、连贯的线条,随意性极强 。文本由许多逸事、回忆、 生平、笑话、狂想、故事构 成,像无数块碎片,不经筛 选地用来拼贴在一起,因此 画面支离破碎、光怪陆离, 对“视觉”和心理造成了冲击 。小说有意造成失真的、滑 稽的、片段的、脱节的、残 缺的效果,如狂人嗫嚅,颠 三倒四,如痴人说梦,充满 声音与疯狂却全无意义。 《时光错动》由《前言 》《后记》和六十三章组成 ,每章都很短,包括一个或 几个互不相关的片段,彼此 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呈现出 明显的“无中心”。一个个片 段像梦境一样闪过,频频变 换,而作家却无意归总,满 足于这种散乱状态。小说提 出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人文主义者之一。 ——英国《卫报》 我们极其杰出的黑色幽 默作家。 ——《大西洋月刊》 美国当代极好的作家之 一。 ——格雷厄姆·格林 冯内古特的小说既滑稽 又悲伤,他的痛苦从不严肃 ,他是极独特的。 ——多丽丝·莱辛(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 如果没有冯内古特,也 许就没有我的处女作《且听 风吟》。 ——村上春树 精彩页 1 叫我小库尔特。我六个已长大成人的孩子都这么叫我。其中三个是我收养的外甥,另外三个是我自己的孩子。他们背后叫我“那个小的”。他们以为我不知道。 我在演讲中说过,艺术家的一个实际可行的使命,就是使人感到活着至少还有点意思。那时有人问我,是不是知道有哪些不辱使命的艺术家。我回答道:“甲壳虫乐队。” 在我看来,地球上最高度进化的动物似乎觉得活着很狼狈,或者甚至处于更糟糕的境地。别去管诸如理想主义者遭受酷刑等那些极端的例子。我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女人——我母亲和我唯一的姐姐艾丽丝,或叫艾丽,现如今都已在天国。她们都曾憎恨生活,而且对此直言不讳。艾丽会大声叫嚷:“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 马克·吐温这位当时最幽默的美国人,像我现在这样七十岁高龄时,发现人生对他本人、对别人都是个沉重的负担,因此他写道:“自我长大成人以后,我从来不希望任何已获得解脱的亲友重获新生。”这句话是在他女儿简突然去世几天后的一篇文章中写的。那些他不希望获得重生的人中,也包括简,还有另一个女儿苏珊、他的爱妻和他最好的朋友亨利·罗杰斯。 马克·吐温没来得及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已经有了那样的感觉。 耶稣在圣山上的布道中讲到了人生如何不幸:“为悼亡者祈福”“为逆来顺受者祈福”,以及“为行善而饥渴者祈福”。 亨利·戴维·梭罗有一句名言:“芸芸众生,求存于无声的绝望之中。” 所以,我们污染水源、空气以及表土,并在工业上、军事上制造越来越高效的毁灭器械,也就一点儿不难理解了。让我们抛开虚伪,实话实说。对几乎所有的人来说,世界末日来得越快越好。 我的父亲,老库尔特,是个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建筑师,自己得了癌症,妻子大约十五年前自杀身亡。他在家乡驾车闯红灯被捕,后来被发现他没有驾驶执照却整整开了二十年车! 你知道他对逮捕他的警官说了什么?“枪毙我好了。”他说。 非洲裔美国爵士乐钢琴家费茨·沃勒’在演奏达到出神人化的忘情境界时,总要大声喊叫。他喊的是:“趁我高兴谁来一枪崩了我!” …… 2 假设一下这样的情况:一所著名的美国大学以理智的名义放弃了橄榄球,将空体育场改建成一家炸弹工厂。理智至此终结。有点基尔戈·特劳特式的离奇。 我讲的是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学。远在我进校之前的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在斯塔格球场看台下面,科学家们完成了地球上首次铀裂变。他们的意图是证实核弹的可行性。当时我们正与德国和日本交战。 五十三年以后,即一九九五年八月六日,一批人聚集在我那所大学的附属教堂里,纪念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市爆炸五十周年。我也在场。 发言人之一是物理学家利奥·塞伦。他很久以前参加了在死气沉沉的体育设施下面进行的成功实验。请你注意:他为自己过去的行为道歉! 应该有谁告诉他,在这个星球上连最聪明的动物对活在世上都如此厌恶,当物理学家就意味着永远不必说抱歉。 现在假设这样一种情况:某人为失去理智的苏联造出了氢弹,确保它威力无比,然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值得基尔戈·特劳特写一篇故事的真实人物,就是已故的物理学家安德雷·萨哈罗夫。 他因呼吁停止核武器试验于一九七五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当然,他自己的核弹早已试验完毕。他的妻子是儿科医生!哪种人既能改进氢弹,又能同儿童保健专家结婚?哪个医生能同神经错乱的配偶过日子? “今天单位里有什么趣事吗,心肝儿?” “有。我的炸弹肯定性能极好。你那个得水痘的孩子最近怎么样?” 一九七五年,安德雷·萨哈罗夫被当作圣人,而现在冷战结束,已经没人再为他喝彩。他在苏联是个持不同政见者。他呼吁停止发展和试验核武器,也呼吁给人民更多的自由。他被踢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科学院,从莫斯科流放到永久冻土上的一个铁路边的小镇。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