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观念与生活(1500年以来西方社会的儿童与童年)(精)/儿童研究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英)休·坎宁安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观念与生活:1500年以来西方社会的儿童与童年》一书探究了童年观念与儿童实际经历之间的关系,并追溯这一关系在这五百年的流变。休·坎宁安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观念发展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涉及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包括洛克、卢梭、华兹华斯、弗洛伊德在内的学者们如何思考童年,还展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社会在理解和评估童年的方式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他关于亲子关系的考察,揭示了这五个世纪中父母爱护孩子的证据,以及在儿童频繁天折的情况下父母悲悼的证据,并指出在此期间儿童与成人的实际关系既存在变化也有连续性。
此外,本书还涵括了最新研究成果,对20世纪童年的状况进行了大幅介绍。本书加入了对虐待儿童的历史讨论,以及对生活在志愿组织或政府设立的机构中的儿童经历的详尽论述,他们因失去双亲、遭受遗弃、无家可归或犯罪而被纳入这些机构。插图部分将儿童的图像资料与关于童年的观念、政策彼此联动起来。
本书是儿童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入门书籍和必读书,对家庭史、社会史和教育史研究者等都具有学术参考价值。本书对于政策制定者、儿童工作者,以及任何对儿童生活与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都将提供极佳的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休·坎宁安(Hugh Cunningham),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史荣休教授。其研究专长为儿童史、慈善事业史、英国社会史。著有《穷人的孩子:17世纪以来的童年形象》、《童年的发明》、《时间、工作与闲暇:1700年以来英国生活的变迁》、《1750年以来英国及其它地区慈善事业的名声变迁》等。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儿童史研究回顾
第二章 古代与中世纪欧洲的儿童和童年
古典时代的遗产
基督教
中世纪
第三章 中产阶级童年观念的发展,1500-1900年
人文主义
新教
天主教
18世纪
浪漫主义的影响
第四章 家庭、工作与学校,1500-1900年
农民家庭
原始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时期
人口学概况
社区
学校教育
利益与情感
第五章 欧洲的儿童、慈善团体与政府,1500-1860年
儿童与贫困问题
学校教育
1750-1860年
第六章 救助儿童,1830-1920年
童工问题
流浪儿童
虐待儿童
慈善团体、政府与儿童
政府关切与儿童权利
第七章 “儿童的世纪”?
科学、专家与童年
儿童与社会政策
父母与儿童
童年遭受威胁
第八章 结论
进一步阅读指南
1.著作
2.文章与著作章节
索引
序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
有学者尖锐批评教育研究中
“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在这
些学者看来,受凯洛夫和苏
联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传
统教育学只关注课程、教学
等“物”的因素,而完全忽视
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实
际上是一种“无人教育学”。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似乎也
没有从根本上改观的迹象。
近二十年来,教育学界的“
兴奋点”层出不穷,但大多
与“物”(如课程改革、互联
网、人工智能等)相关,而
与“人”(确切地讲就是儿童
)的关联不大。虽说研究主
题的确定通常主要是研究者
个人的选择结果,但如果“
目中无人”成为学界的一种
普遍倾向,那么,这实际上
反映了教育研究者共同价值
观念的偏差,反映了教育研
究活动背后所深藏的文化局
限。
从一方面看,媒介、技
术手段和方法等“物”的变化
确实曾对人类的教育活动发
挥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巨大
影响。文字的产生,印刷术
的推广,特别是网络信息技
术的广泛运用等,对教育活
动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
作用,不仅极大改变了教育
活动的外在样式,而且不断
重构了教育活动的内在意义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
果没有儿童观念的革新,如
果我们仍停留在将儿童视作
“小大人”、将活生生的儿童
当作知识和观念的“容器”上
,如果仍然忽视儿童与生俱
来的基本权利,那么,任何
新的媒介、技术和方法的引
入或者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
的积极作用,或者在更坏的
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相反的
结果。因此,我们既要以巨
大的热情和超凡的勇气主动
应对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对
人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挑
战,又要对运用科学技术的
社会结果保持足够清醒的认
识。而尤为重要的是,在“
科学至上”“技术崇拜”观念
大行其道的年代,我们更应
以前所未有的自觉高度关注
教育中的“人”、关注儿童,
充分借鉴科学技术以及各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
果,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儿童
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
一步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
切实促进儿童的全面、均衡
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哲学、历史学
、人类学、社会学、法学、
心理学、文学和医学等学科
领域均有学者从自身学科的
角度涉足儿童研究,并已产
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教
育学界,华东师范大学刘晓
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于伟
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
授和高振宇博士等学者不断
倡导儿童哲学研究,先后举
办多次学术论坛,出版《儿
童学研究丛书》《新儿童研
究》等。他们的开创性研究
对于丰富关于儿童的认识,
推动儿童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无疑具有探索意义。但是,
客观地说,由于儿童研究的
长期缺失,更主要的是因为
价值观的偏差,儿童研究要
真正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
重视,并将研究的成果真正
应用到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
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儿
童研究,除了汲取中国传统
的资源,运用当代人的智慧
,还应采“他山之石”,广泛
吸取世界各国一切有利于推
动儿童研究的学术成果。在
这方面,国内多个学科已经
走在教育学界前面,相继推
出了大量译著,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美中不足的是,由
于种种原因,诸多译介工作
缺乏系统性。就此而言,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
出版的“儿童研究译丛”具有
重要的探索意义。
“儿童研究译丛”精选国
外不同学科领域有关儿童研
究的重要成果,试图在一个
较为广阔的“图景”下呈现儿
童研究的进展。这不仅充分
反映了儿童研究本身所具有
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基本特
点,同时也有利于教育学者
更多地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独
特的研究方法和治学路径,
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
在译丛出版之际,首先
应当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和周益群老师在译丛的选
题确定、译者的组织和质量
把关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
献,同时也要感谢参与翻译
、校对的各位学者。正是他
们不计功利地无私付出,才
使得中国读者又能近距离接
触到一批好书。
张斌贤
2020年9月15日于北京师
范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