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下看剑--晓东校园武艺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晓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稿全面记载作者在其几十年的武术教学生涯中,对于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文化的重视,打破常规刻板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经历,鲜活、生动地对学生传授武术、太极、中国功夫等课程的实记。其妙趣横生的言语、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在武术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实质作用,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教学自传体散文、小说,或者说随笔杂文、实录等。其写出了所见所想、所闻所思,展现了最真实的自己,在校园教授武术的自己。
作者简介
王晓东,1968年5月出生,籍贯安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计量学院体育部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武术六段,擅长形意拳、太极拳、易筋经等。
参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小学武术教学技术体系与模式研究》《高校武术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参与创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武术健身操》。学术成果主要有《学校武术》《32式太极剑入门不求人》等武术专著,参与编写《龙泉剑》《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等教材。在核心期刊发表《中国武术悖论研究》《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及实验研究》等论文多篇。
在教学中坚持“技术与文化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理念,2009年被评为学校教学优秀免检教师;同年创办的“中国计量学院太极拳大会”在201 2年被评为“校园文化品牌”。
目录
引言
我的“王阳明时刻”
壹 琢磨的理儿——帮我读懂中国武术的几句话
一、“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流行”
三、“八打八不打”
四、“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五、从“偏于一隅”到“无力不具”——极短拳术史
六、从“决杀了贼”到“不许打架”
七、术、艺之辩(是武术还是武艺?)
八、“岂日无衣?”——兼论“落后了就要挨打”
九、“丹田”之说在说什么
十、我的武术观
贰 遇到的人
一、我的老师
二、我的朋友
三、我的学生
叁 经过的事儿——校园武艺纪实
一、太极之路,风光无限(记一次武术课程实践)
二、随曲就伸(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前前后后)
三、龙泉七星剑
四、参编全国武术健身操
五、全国武术传统学校比赛(2013年)做仲栽
六、创编匕首操
七、小河直街武踪
八、国术游艺大会续篇(一段不为人知的江湖往事)
九、大学生中国跤赛事
十、一次对外文化交流——记捷克孔子学院成立表演
肆 上过的课
一、太极拳“三步教学法”(一种可以商榷、有待完善的太极拳教法)
二、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案例
三、十六式太极拳动作与《牧羊曲》歌词配合一览
四、微课
五、教学计划
伍 (上课时)聊过的天儿
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十大杰出华人
三、运动塑造品格
四、更低、更慢、更柔(一)
五、更低、更慢、更柔(二)
六、来中国看院子
七、再说院子
八、打开那个暗盒——发现生活的奥秘
九、竖起一个鸡蛋
十、卤煮火烧和做人要尽兴
十一、好山好水好地方(一)
十二、好山好水好地方(二)
十三、“咬不得生煎”咬得咬不得
十四、北高峰看云
十五、海宁观潮
十六、哪里?!哪里?!——也谈文化差异
十七、北海湖面上的步子
十八、不确定的世界
十九、中国文化在找回自信
二十、说说“和”字
二十一、教你记住西湖十景
二十二、关于文化的“化”——小女孩和三字经
二十三、磨大眼小——生活中的文化
二十四、清明归来话“死生”
二十五、中国人在非洲
二十六、唱着歌就胜利了
二十七、梦想会实现——生活的巧合与机缘
二十八、过年
二十九、马踏飞燕(马超龙雀)
三十、马步和天安门——武术动作的符号意义
三十一、武术的知与行
三十二、写在李小龙诞辰日
三十三、现代化的另类思考
三十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何解
三十五、大佛在哪里
三十六、说剑
三十七、泰顺(一)
三十八、泰顺(二)
三十九、“玉女穿梭”的文化解析
附录
附录一 风雨有情——学生作业汇编
附录二 2009年中国计量学院太极拳大会开幕式致辞
附录三 2014年中国计量学院太极拳大会师生、职工寄语
序言
《月下看剑》是我的同
事王晓东最近的新作,是对
他自己从事武术教学工作30
年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
提炼和总结。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
始长期从事武术的教学、训
练和科研工作,后来应国外
大学邀请分别在英国、俄罗
斯和美国等高校,从事武术
教学、训练、交流和科研合
作,深感中国武术文化的博
大精深。但是因武术运动的
发展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
影响,以及武术运动自身发
展的复杂性,武术在现实的
学校教育中远没有发挥其应
有的价值。
2003年我刚从美国讲学
回国,正逢中国计量学院发
展综合性大学的需要,我应
组织要求,从浙江大学教育
学院体育系调任中国计量学
院体育军事部主任。王晓东
也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
生毕业分配到中国计量学院
工作,我们在一起共事15年
,在武术教学和课程建设方
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
索。用我们的智慧、诚实和
对教育的执着,坚持完成了
学校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
教学改革,实践了全校开展
太极拳教学的特色课程,全
面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王晓东老师热爱武术教
育事业,是一名深受学生喜
爱的优秀教师,2009年获
得学校“教学优秀免检教师”
的殊荣,曾连续4年获得教
学业绩考核部门优秀,
2018年被学生评选为“我最
喜爱的教师”,殊为不易。
在体育竞赛方面,王晓
东组建了摔跤队,4年间获
得4个全国冠军,这些成绩
的取得,过程艰辛曲折但也
精彩纷呈,对于学生和教练
员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
面,王晓东于2009年创办
中国计量学院太极拳大会,
搭建了一个“课内与课外、
教学与群休、体育与文化结
合”的平台,他和他的团队
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
将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
形式融入到太极拳大会中。
2017年,该活动获得在杭
高校体育工作一等奖和“一
校一品”文化类示范单位。
令人欣慰的是,王晓东
将这些看似普通但又精彩的
教学生涯加以提升总结,就
是今天的这部《月下看剑》
书稿。全书分为“琢磨的理
儿”“遇到的人”“经过的事儿
”“上过的课”和“(上课时)
聊过的天儿”几部分,从多
个角度对武术进行解析和阐
释。全书围绕什么是武术、
为什么教武术、教什么武术
、怎么教武术、怎么才算教
好了武术等问题展开,有些
语言看似浅显却见解深刻。
看到这些章节,我仿佛想起
我们一起摸爬滚打,经历疑
惑的探索;组织活动,历经
风雨洗礼的那些场景,这一
切都那么生动真实,历历在
目。
《月下看剑》是一个武
术教师的成长经历,也是我
们这个特定历史阶段高等教
育武术领域发展过程的一个
“特写”。王晓东写的不仅是
自己的经历,也描绘了一个
群体,讲述了一个时代。
导语
《月下看剑》是作者最近的新作,是对他自己从事武术教学工作30年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提炼和总结。本书是一个武术教师的成长经历,也是特定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武术领域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写”。王晓东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经历,也描绘了一个群体,讲述了一个时代。
精彩页
一、“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这是一句大俗话,但道出了大半部武术史的真相。在漫长的武术发展历史中,使用武器的历史占了绝大多数的时间。武术的早期形态是杀人术,是手持兵器而不是徒手的拳术,因为所有打过架、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这个朴素道理,“没有菜刀,板砖也行”是这一逻辑的延伸。兵器也要“一寸长,一寸强”;反之则“一寸短,一寸险”
在所有兵器当中,使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是剑。《庄子·说剑》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由此可见其暴力血腥程度。
通过《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的越女论剑可知,实战剑术在春秋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否则不可能升华到理论高度:“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2”这些语言比较有中国特色,就是用对比和重复的方式确定一个主题,主要讲如何处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逆与顺、实与虚等的矛盾,武术再发展下去,持械对抗也离不开这些基本原理。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我先后去过两次,这些兵马俑都身着铠甲,乍一看好像都空手站着,等再仔细看时,手心都是空的,留有兵器握把的位置,还有一些虽然也是徒手,但明显看出是准备开弓或者拔剑的姿势。
宋元时期出现“十八般武艺”的记载,明朝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第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
请注意!这十八般武艺所列的内容,每一般,都是兵器!这些今天作为相声贯口听起来的名词,在当时可真的让人笑不出来,这些武器可不是cosplay的道具,是真的、真的、真的用来砍人的。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可以看出,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和排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最后一项,增加了一项所谓“白打”,即徒手搏击。因其战斗力是最弱、暴力程度最低,被排在了最末。从这里可以看出,徒手打斗和以徒手打斗为基础的拳术出现的历史,比一般人认为的要短得多。
在战场上拼刺刀是人类使用武器历史的一道奇观,想想在火器的前面撞上一柄属于冷兵器的刺刀,这种冷热兵器混合是历史的产物。为了体现“一寸长、一寸强”的古老思想,“二战”时日本人设计了全世界最长的军用步枪“三八大盖”,枪身全长127.6厘米,加上刺刀可达166。3厘米,相当于一个日本士兵的身高了,这种设计在抗战初期曾一度让中国士兵吃尽苦头,因为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汉阳造步枪不算刺刀只有1.1米。好在中国有漫长的使用冷兵器的历史,中国武术冷兵器在战场上最后的辉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破锋八刀”。
P6-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