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陕西文学民间叙事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王玉珠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当代陕西文学民间叙事予以研究的第一本专门著作。民间叙事是当代陕西文学的重要基本面之一,作家“现象级”佳作频出,参与、推进了当代中国叙事文学的转换。本书对陕西文学民间叙事的话语特征、功能意义、文化意识、文学传统,以及成就、局限与前景等展开系统性论析,以期对民间叙事的复杂性作出新的阐释,并获得超越地域性阈限的理论启示。 作者简介 王玉珠,女,文学博士。现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5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校级科研课题。 目录 序 绪论 一 界定:民间叙事的内涵及其形态 二 百年来文学民间叙事的演进历程 三 当代陕西作家民间叙事的整体面相 第一章 农裔身份与民间文脉 第一节 农裔身份与秦地本土家园文化 一 柳青:守土创作与“扎根皇甫” 二 “陕西三大家”的乡土家园意识 第二节 民间文脉与延安文艺传统 一 走向民间的延安文艺运动 二 延安文艺传统的秦地本土承传 第二章 《创业史》:主流话语的民间性向度 第一节 作为主流话语的典范性文本 一 主题意旨与情节结构的政治高度 二 梁生宝:“党的忠实儿子 第二节 超越政治视界的民间性向度 一 从作品问世之初的论争说起 二 民间叙事语态下的梁三老汉 三 梁生宝形象的民间内涵与特质 四 关中民间日常生活与伦理图景 第三章 路遥与陕北民间文化 第一节 故土情结与民间写作立场 一 扎根民间的情感意识与价值理性 二 单极性民间立场与平民化意识 第二节 “照亮”陕北民间世界 一 拂去民间之上的政治性想象 二 诗意风物与民间生命能量 三 民间能人的文化人格及生存智慧 四 信天游:陕北民间的诗性表达 第三节 民间审美的限度与困境 一 囿于道德尺度之下的爱情书写 二 出走的无望与民间的裹挟 三 现代性突围中的价值悖反 第四章 陈忠实与关中民间社会 第一节 关中对于陈忠实的多维意义 一 关中文化的特质及其功能 二 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关中底色 第二节 中短篇中的民间生存与伦理书写 一 革命叙述陈规对民间的遮蔽 二 关中民间家庭伦理的本真状貌 三 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农民世界 四 民间伦理文化宰制下的生命悲剧 第三节 民间价值立场与民族秘史《白鹿原》 一 从现实到历史:文化立场的转换 二 常规自足的白鹿原民间生活景观 三 民间价值系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四 民间道德视野中的现代革命历史 五 民间话语霸权在叙事高度上的有限性 第五章 贾平凹与商州民间世界 第一节 商州民间伦理的时代变迁 一 闭合性空间中的古朴伦理生态 二 改革浪潮中的精神躁动与价值裂变 三 民间传统的衰败与乡土精神的消亡 第二节 商州尺度下的城市生活本相 一 “从商州看西安”:内置的乡土性视角 二 城市知识者的生存之痛与精神迷遁 三 底层拾荒者的生存困厄与心灵蜕变 第三节 村镇历史叙事中的民间意识形态 一 《老生》其一:唱师民间话语地位的确立 二 《老生》其二:“燕处超然”的叙述声音 三 《山本》其一:民间本位的革命历史叙述 四 《山本》其二:“一地瓷”的民间生存世相 第六章 红柯:西部骑手的民间理想主义 第一节 驰骋于大漠瀚海的西部骑手 一 与西域大漠审美关系的缔结 二 对西域民间生命大美的认同 第二节 “天山系列”中的诗性生命形式 一 草原与大漠生命世界的丰饶神性 二 西域诗性生命背后的陕西影子 第三节 “太阳深处的火焰”煅烧下的生命救赎 一 “大漠红柳"映照下关中民间的晦暗生命 二 关中民间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寻根及其向度 三 “一路向西"与母体文化因子的重新码放 第七章 其他陕西作家的民间叙事范式 第一节 叶广芩对陕南乡镇历史的探寻 一 皇亲贵胄与陕南民间的关系建构 二 对青木川历史的多声部叙述 三 现代意识与倚重民间话语资源 第二节 冯积岐对裂变时代民间生活的录记 一 “地主娃”的创伤性体验及叙述视角 二 苦难而压抑的“松陵村”及其裂变 三 民间道德价值的陨落与乡村命运隐忧 第三节 杨争光对民间生存本相的裸呈 一 与黄土地故乡人事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 “生存为大”的民间逻辑及其解构意义 三 以“食”“性”为中心的灰暗生命视像 四 困厄中的生存意志与生命韧性 第八章 当代陕西文学民间叙事的成就、局限与前景 一 文学“陕军”民间叙事的功能意义及成就 二 民间叙事的话语属性及其局限 三 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间叙事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新文学中的“民间” 意识,在五四时期就有“自 觉”,至今已过百年;虽然“ 民间文学”在学科目录中地 位尴尬,但它在中国文学从 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从 未缺席,只是在不同时期起 落沉浮迂回曲折,走出了自 己的路,其发展轨迹和学术 史已经得到学界认可。作为 理论视域和批评视角的“民 间”概念和理论,在当代, 特别是新时期有了长足的发 展,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 研究范式之一,“民间叙事 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也 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其利弊得失见仁见智,或许 到了反思和总结经验、深化 和提高水平的新阶段。王玉 珠博士的新著《当代陕西文 学民间叙事研究》的出版正 逢其时。 王玉珠曾是兰州大学文 学院博士生,民间叙事研究 是她毕业、获得学位后拓展 的新研究领域,作为她的导 师,我能在她的新著出版时 读到书稿,感触颇深。玉珠 嘱托为书做序,责无旁贷; “序”有多种写法,通读书稿 之后谈谈阅读体会和个人评 价也算其一吧。 本书研究的是当代陕西 文学的民间叙事,探讨的则 是中国当代文学民间叙事研 究和批评中的普遍现象和核 心问题,其特点是穿越了地 域性阈限而获得全局性意义 ,且带有对当代文学“民间” 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进行总 结反思的意味。可以说,这 是该领域新阶段的重要创获 之一,也具有一定的标识性 。 第一,重新理解“民间”“ 广场”与“主流”的关系。本 书依据“在最普遍的意义上 ,一切叙事都是话语”的观 点,对当代陕西叙事文学从 “民间”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我看来,其首要的价值 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发现了 “民间”叙事的复杂性和批评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 论上进行了新的阐释。比如 ,在对于“民间”概念及其形 态的界定和学术史回顾时, 作者揭示了民间叙事批评中 长期存在的一个习焉不察的 问题,就是对“民间”“广场” “庙堂”三者关系的误解,将 它们对立起来,并在一定程 度上成为批评的“范式”。她 指出:“在论述逻辑上,研 究者多局限于对‘民间’‘广场’ 和‘庙堂’的‘势力范围’划分, 过于强化三者之间无法圆通 、相互冲突的隔裂关系和分 化状态,尤其过于强调民间 形态作为边缘性价值系统载 体与主流文学话语的对立性 和冲突性,因而忽视了它在 被压抑和遮蔽状态下所显示 出的对于主流文学建构所具 有的强大话语力量。”玉珠 的这一看法,触到了当代民 间叙事研究中的一个痛点, 就是一些民间叙事研究和批 评,为了突出“民间”的特殊 性和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 将所谓“主流”话语作为“民 间”的对立面,以彰显“民间 ”叙事的优势和价值。这种 两相比较的研究思路不是没 有一点道理,但如果变成一 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研 究范式,就可能将中国当代 文学叙事话语的复杂性简单 化,既无助于作品解读和作 家研究的深化,也“妨害了 这一理论不断走向丰富和突 破”。就以本书研究的陕西 作家来说,柳青的《创业史 》、陈忠实的《白鹿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 平凹及其他作家的创作,其 中很难截然区分出“民间”与 “主流”“庙堂”的成分,而常 常浑然一体。单是“民间”就 含义不少,不仅有民间故事 、民间视角、民间话语、民 间表达方式,更有民间精神 、民间立场、民间价值评价 ,等等。在这些层面,同样 有民间与主流的混融。作者 指出,“作家民间立场的选 择本身已经构成对自身立场 的解构意义,在与民间的平 等对话中,作家无不感受到 民间话语的支配力量与自身 现代意识表达之间的碰撞, 因此一方面是基于在价值原 点上对于现代立场的坚守, 另一方面则是对民间立场的 着意倾斜以及对民间文化精 神的价值认同,加之他们显 然无法真正回避民间社会藏 污纳垢的形态特征,因此也 就纷纷陷入到自身精神理念 与价值立场的困惑、混乱与 迷茫”。这样说,不是否定“ 民间叙事研究”的价值,恰 恰是为了更好认识它的不可 替代性。不是择其一端,而 是理解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 的微妙关系和丰富张力:“ 在逻辑上不再强调民间叙事 作为边缘性价值系统载体与 主流文学话语之间的对立与 冲突,而是回到不同阶段主 流文学话语建构的文学史语 境中,考察知识分子是如何 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间叙 事立场上去贴近民间基本的 生存和生命层面,呈现民间 文化空间与审美形态,又是 如何实现民间话语与主流文 学话语在价值立场上的平等 对话,从而实现民间叙事在 参与主流文学话语建构中所 显示的功能意义的。”这些 见解,是民间文学叙事研究 的理论新收获,也是民间叙 事研究有望突破的前提。这 种问题意识和理论思考,奠 定了本书不止于现象描述而 具有理论穿透力,其立意和 主旨保证了创新意识的贯穿 和相当高的学术水准。 第二,重新认识“地域性 ”民间叙事批评的视角和研 究向度。当代陕西叙事文学 在当代中国叙事文学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意义 上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叙事文 学的标杆。柳青、陈忠实、 路遥和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叙 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