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的教育随笔选,集合了他的成长故事、与亲友的交往以及对阅读和教育问题的思考等方面的文章。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对父母的回忆、与孩子的交流,以及与教育界师友及领导的往来等;第二辑《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收录了他近年来对阅读问题思考的文章;第三辑《世界应是四月天》,集结了他近年来写的读书笔记以及为他人著作撰写的推荐序等;第四辑《教育,一起向未来》,主要收录他对于教育问题,尤其是对未来教育思考的文章。 朱永新的随笔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有着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独到眼光和开阔思想。在他的状物述人、谈文论道中,有思想的片段、心灵的偶得、精神的探究,读者可以被其所触动,所启发,跟随着他一起思考教育,思索未来。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400余篇;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20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200余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目录 第一辑 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除夕的澡堂 母亲的房子 父亲的礼物 儿子,请带着理想出门 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大学是读书的天堂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用理想规划人生的选择 伟大的教师曼德拉 “大玩学家”于光远 在中国的“太庙”见南怀瑾先生 桃李自成蹊 思君岁岁泣秋风 学童李吉林 “艺恐不高,业恐不精” 灵魂不能下跪 文化部长的教育智慧 教育的明亮远方 恩师燕国材 有担当的文学才能走远 相信童话,呵护童年 读书有远见,天下在心中 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 数学学科虔诚的传教士 字痴陆衡 姑苏一枝梅 与高尚的灵魂为伍 第二辑 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 回望阅读这一路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有阅读更美好 用阅读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 少年阅读强则中国未来强 让青春在阅读中美丽绽放 家庭藏书是家庭教育的宝库 朗读者,领读出时代的心声 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之一: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 拧紧时间的水龙头——之二:领导干部如何有时间读书 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之三:领导干部应该读什么书 思想不应私享——之四: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读书 做一个种书的男人——在IBBY爱阅人物奖颁奖典礼上的答谢词 从传记到传奇 做一个幸福的阅读推广人 书市的风景 那么遥远,那么近 国庆读书记 从书写作品到书写人生 第三辑 世界应是四月天 孩童是巨人——读冯骥才著《炼狱·天堂:韩美林口述史》 成长教科书——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明天的教育会好吗——程介明教授《教育之变》序言 世界应是四月天——麦克法兰《给四月的信:我们如何知道》序言 如果没有书店……——读汤素兰《寻找林木森书店》 点燃孩子的好奇心 解读儿童世界的风景——《蒙台梭利教育箴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陶行知先生——李镇西《重读陶行知》序言 以创新为天命——读《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 种子与小鸟——读金波的儿童诗 永葆童心,便是哲人——读周国平先生《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 所有生灵都有着平等的生命——读赵丽宏新著《树孩》 瑰丽明天,恢宏世界——《赵丽宏致少年书》序言 不平凡的平均分——读康辉《平均分》 奔跑的黄蓓佳——读《奔跑的岱二牛》 让成长多一分诗意——读殷健灵《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 荆歌为儿童文学而歌——读《诗巷不忧伤》 初心缘自乡愁——读何江《走出自己的天空》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章敬平《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 生命的传奇——读童喜喜《新教育的一年级》 经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萧袤《童话山海经》序言 让榜样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读“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 因平凡而伟大——读《英雄欧保尔的故事》 关于故事的事——读《小巫教你编故事》 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读《如何改变世界》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大丰本场话集萃》前言 有游戏才有真正的童年——李涵《童嬉》序言 第四辑 教育,一起向未来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需要怎样的成功观 文明呼唤儿童优先 5G能够改变我们的教育吗 我们正处在教育巨变的前夜 教育,一起向未来 美育,教育人的志业 人心就是力量 柿红,新教育的颜色 教育,让美梦成真 让教育变得有趣 呼唤好老师 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 能者的幸福 多一些宽容,教育才能从容爱应该与智慧同行 我的至爱 每一次回家都为了更好地出发 教育,真的可以很幸福——“一丹教育发展奖”获奖采访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后记 “朱永新教育作品”后记 序言 思想的散文 比起作家的散文,学者 的散文有什么特异与不同? 说这个话题得拿出一个上好 的例子,那么,读读朱永新 的散文就知道了。 其实,就散文的本质说 ,学者们的散文并非另类。 散文是性情文字、心灵诉说 、审美表达,张中行、季羡 林的散文莫不如是。学者们 的散文与作家们的散文何有 两样? 永新是一个真实又鲜明 的人,热情饱满,精力充沛 ,热心公益,关切多多。由 于天性中抗压能力强,脸上 总带着笑容。我是在做全国 文化抢救时与他相识于苏州 ,那时他是苏州市分管文化 和教育事业的副市长。然而 ,他给我最初的印象却很特 别。尽管他是地道的江苏人 ,但看上去更像是北方人, 体魄壮实有力,性情开朗爽 快,说话中气十足,从他身 上找不到一点儿印象中江南 人的温文尔雅,也找不到一 点儿市长们常带在身上的自 我的尊贵。官员总是习惯用 一种矜持与你拉开距离,以 保持自己的身份。他却放松 随便,尤其是总想和你深谈 ,这是一种学者的气质。而 且我看得出来,他所做的有 关教育和文化的工作,没夹 杂着任何个人政绩的诉求, 完全出于一种责任与挚爱, 才尽心去扶助。进而我还发 现,只要与他聊天,他就会 借机“宣传”他的“新教育”的 理念。他是这一理念的创建 者和推动者。他有能力叫你 很快信服他的理念。这不仅 由于他对教育的热诚,更因 为从他的思想中,我们能穿 破中国当代教育的困局与僵 局看到一片亮闪闪、充满魅 力、有希望又无限开阔的空 间。那时,他正与他的同道 者一起,致力为孩子们构建 这样一个幸福的学习生活的 蓝图,并已经开始推行一系 列生动鲜活、富于创造性和 可操作的方式,来对这种全 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实验与实 践了。 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 我从认识他的第一天就 没把他当作市长。他是我教 育界、知识界的一个能够深 谈的朋友。 我觉得他的想法、做法 和遭遇的困难,与我当时倡 导和推动的文化遗产抢救很 相像,因而我非常能够感受 到他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特 有的纯真的理想主义,还有 激情。凡是激情、感情、理 想、无功利的付出过多过强 的人,在社会交往、人情世 故、事物的感触中,时时都 会产生一些被触动的、有意 味的、情意深长的细节与片 段,并不知不觉进入了笔管 。偶有题旨,转化为文字。 这种文字便是散文。 读一读他这本集子中写 到的先辈、家人、朋友、各 色人物及其各种故事,不都 是充溢着独到的发现、深刻 的感悟、真情的流泻和精神 的火花吗?这不就是一些人 物散文的佳作? 可是,学者究竟是另一 类人。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专 业里。他们有特定的生命的 内容、目标、追求、路途, 而学者们的思维又是纯理性 的、逻辑的、思辨的、探究 的。只要下笔为文,自然自 成一体,自具特色,自有其 精神、个性及思想的内涵。 这思想的内涵应是学者散文 最重要的价值。尽管永新的 为人为文都有很感性的一面 ,但行文之间,还是无处不 见他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他 阅读时,在他推广阅读的行 动中,在他像武训那样苦苦 推行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中, 在坚如壁垒一般的教育困境 面前,也在与友人们侃侃而 谈中。他的思考是开阔的、 雄辩的、深究的,也是执着 的、坚忍的、决不放弃的。 我读他的散文时常常被他字 里行间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我从他的散文中吸取这种精 神。 永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知识分子都是理想主义者 。理想是要在未来实现的目 标。理想也是要对未来负责 。所以他用笔勾画出心中教 育的理想国——“未来学校” 。可是,要实现理想,就必 须穿过近乎板结的教育的现 实。我想过,以他一人之力 能够成功吗?这也是身陷在 文化抢救泥淖中的我常常遇 到的问题。然而,不管我们 的理想最终能实现多少,一 个社会不能没有人去思考, 前沿的思考,开拓性的思考 ,破冰的思考。知识分子是 社会的大脑,思考是知识分 子的天职,也是社会进步之 原动力。 在这本书中,永新开篇 就把他所推崇的曼德拉的一 句话摆了出来:“教育是最 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 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根 本在于教育吗?这是最具根 本意义的话题。由此我看到 永断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未 来价值理解之深刻,之透彻 。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乃至 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本、兴亡 之本,也关切到每一个活生 生的人成长年代心灵的幸福 。正是站在这个思想的高度 上,面对着太多现实困难的 永新,依然是乐观的、进取 的,乐此不疲地去做每一件 必须做好的事。不在乎困难 是一个有志者最佳的心态。 我们无法从这本散文集 里,纵观他对新教育系统的 思考,他已经出版过许多这 方面的专著。然而我们却能 从这些自由自在的散文篇章 中,从他有情有义的状物述 人、谈文论道中,被他种种 思想的片段、心灵的偶得、 精神的探究所触动,所启发 ,跟随着他一起饶有兴趣地 感知生活,咀嚼事理,思索 未来。这便是这本散文集送 给我们的礼物。 最美好的礼物是精神的 礼物,所以我 导语 在这本书中,作者开篇就把他所推崇的曼德拉的一句话摆了出来:“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在于教育吗?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话题。 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本、兴亡之本,也关切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成长年代心灵的幸福。正是站在这个思想的高度上,面对着太多现实困难的永新,依然是乐观的、进取的,乐此不疲地去做每一件必须做好的事。 后记 从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 验开始,我就努力改变过去 纯学术研究的话语方式,尽 可能用一线老师喜闻乐见的 随笔文字与他们交流,受到 了广泛的欢迎,《我的教育 理想》《我的阅读观》《致 教师》《未来学校》等都成 为比较有影响力的畅销书。 同时,也出版了《享受教育 》《写在新教育边上》《走 在新教育路上》《教育的解 放》《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家》《每朵乌云背后都有 阳光》等一批教育随笔集, 得到了王蒙、冯骥才、梁晓 声等前辈作家的好评。 这本《享受教育》,沿 用了2004年由四川教育出 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本教育 随笔的书名,既是一种纪念 ,也是一个回归。但其中的 文章大多是最近几年撰写的 。 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 《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主要是关于我自己的成长 故事,我与父亲、母亲和孩 子之间的故事,以及我与教 育界师友及领导的交往故事 ,还有几篇关于教育人物的 回忆与纪念文章。关于新教 育人物的故事集中收录在商 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的《未来 因你而来》一书中,这里就 不再收录。 第二辑《把生命读成传 奇大书》,主要收录我近年 来关于阅读问题的随笔。作 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聘请 的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以 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 (IBBY)评选的首届爱阅 人物奖得主,我一直把推广 阅读作为自己的使命,不遗 余力地行走、呐喊,为全民 阅读鼓与呼,这些文字也是 我一路行走的深浅脚印。 第三辑《世界应是四月 天》,主要收录我近年来的 读书笔记,其中包括为一些 朋友的著作撰写的序言。多 年来,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生 活方式。我的读书范围很广 。一是围绕本职工作阅读, 如配合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 动,主持疫情防控读书群, 与委员共同阅读了《病毒来 袭》《逼近的瘟疫》《人类 的终极问题》等书籍,主编 了《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 》一书;二是每天早晨带领 一线老师与学生父母共同阅 读教育经典,先后通读了陶 行知、叶圣陶、蒙台梭利、 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 教育著作,并且在商务印书 馆出版了六本读书笔记;三 是结合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的 撰写任务,与课题组同志共 同阅读若干主题图书,每年 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之多 ;四是读朋友们的新著,许 多朋友把即将出版的新书书 稿送我,让我写序,或者把 新出版的著作送我,让我写 评论,这样的阅读有时有点 无奈,但更多的是先睹为快 和被信任的喜悦。 第四辑《教育,一起向 未来》,主要收录我近年来 关于教育问题尤其是关于未 来教育的思考的文章。这些 年来,我用比较多的时间思 考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先 后出版了《未来学校》《教 育的减法》等著作,也得到 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 未来学校》的英文版已经由 麦克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 正式出版发行。我一直认为 ,我们正处在教育大变革的 前夜,需要主动谋划,未雨 绸缪。2022年9月,我有幸 荣获“一丹教育发展奖”,这 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奖项,在 颁奖典礼上,我接受了连线 采访,我把这个采访作为本 书的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 ,也是我想对大家说的一句 话:教育,真的可以很幸福 。 2022年12月6日写于北京 滴石斋 书评(媒体评论)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多矣 、这样有头脑、有心灵、有 创意、有理论、有实践、有 文采的教育家我所知有限, 朱永新先生是其中一个。他 的不无理想主义的教育观感 动了我。 ——著名作家 王蒙 尽管永新的为人为文都 有很感性的一面,但行文之 间,还是无处不见他的思考 。这些思考在他阅读时,在 他推广阅读的行动中,在他 像武训那样苦苦推行新教育 理念的实践中,在坚如壁垒 一般的教育困境面前,也在 与友人们侃侃而谈中。他的 思考是开阔的、雄辩的、深 究的,也是执着的、坚忍的 、决不放弃的。我读他的散 文时常常被他字里行间的这 种精神所感动。我从他的散 文中吸取这种精神。 ——著名作家 冯骥才 精彩页 除夕的澡堂 儿时的过年,是从除夕清晨的澡堂开始的。 每年除夕的清晨,父亲就会带着我去小镇的澡堂,为的是赶上“头汤”。他说,洗“头汤”,会有一年的好运。懂事以后我才知道,洗“头汤”是因为水干净。 家到澡堂,有一段路。有时候是父亲骑自行车载着我,我或者坐在前面的车架上,靠在父亲的怀里,或者坐在后面车尾的位置上,紧紧地抱着父亲的腰。有时候是父亲带着我一路小跑,一直跑到镇南的澡堂。 每到这个时候,我知道,新的一年就要来了。 新年,对于大人们有许多寓意,有新的期许、新的盼头。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的是新的衣服、压岁钱和各种好吃的菜肴,是鞭炮声声,是热热闹闹,是无拘无束地玩耍。所以,尽管是在睡意蒙眬之中被父亲唤醒去赶“头汤”,心中还是充满着过年的喜悦。 在去澡堂的路上,父亲经常是哼着小曲或者吹着口哨,仿佛回到了他读师范时青春勃发的日子。他会对我说:明天你就又长了一岁啦!要更加懂事啊! 进了澡堂,脱光衣服,与第一批赶“头汤”的人一起开心地跨进浴池,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小镇上的人彼此都很熟悉,大人们一边洗浴,一边说着镇上的新闻。小孩子则开始玩水,在池子里走来走去。 在除夕的澡堂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父亲为我搓背。儿时喜欢疯玩,经常满身大汗,身上自然污垢多。父亲会把搓下来的“战利品”给我看。虽然当时年纪小,但也会觉得难为情。 偶尔,父亲也会让我帮他“搓背”,但这只是象征性的动作而已。小时候,我很难从父亲背上搓下与我一样的污垢,一直到读了中学以后,力气渐长,我再和父亲赶“头汤”,才搓下来了“战利品”。 洗完澡回家,父亲和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做晚上的年夜饭,蒸包子年糕等。我们兄妹除了打下手跑跑腿,更多的是嘴巴不停地品尝。 除夕的下午,父母开始派我去亲友家拜年。用父亲的话说是“送礼”,用母亲的话说是“还人情”。我很喜欢干这个活儿,因为去亲友家少不了给好吃的,还经常带回来一些礼物。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吃完年夜饭,母亲会让我们早早睡觉,在我们“睡着”以后,母亲会往我们的枕头下放一些云片糕和压岁钱,把新衣服放到我们的被子上面。其实,我们兄妹都是装睡的——不吃几片云片糕,不看看有多少压岁钱,又怎么睡得着觉呢? 儿时的除夕,从澡堂开始,以温润喜乐的氛围开启每一年,成为我最幸福的记忆。 除夕和父亲一起到澡堂洗澡,一直持续到我离开家乡,到苏州上大学为止。 在大学读书期间,每年春节还是回到小镇。但是,家里开始有了热水,澡堂也已经关门了。 父亲晚年时,有时候会来苏州看我。那个时候,苏州还有几家澡堂。我一直想着找机会和他去洗一次澡。每次提及,父亲总是说,现在洗澡很方便,何必浪费那个钱。他不知道,我是想找回除夕搓澡的记忆。 在父亲病重期间,我也想过陪他去一次澡堂,但那个时候,他已经无力去了。 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那天,我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的颁奖典礼。连夜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洗过之后躺在了灵堂里。子欲养而亲不待。没能够为父亲洗最后一次澡,搓最后一次背,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越是亲近的人,所产生的影响越是深远,往往也越是无形。父亲去世多年后,我无意中翻出了他在1989年9月获得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对照着儿时记忆中父亲的一举一动,这才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遗忘才是真正的离别,行动才是真正的开始。每个除夕的早晨,我总是会想起与父亲一起去澡堂洗澡的情景,想起父亲宽大的背影。 母亲的房子 小时候,我家没有房子,父亲在乡村的学校教书,我们兄妹三人就借住在母亲工作的单位——南阳镇政府的招待所里。 这样一举两得。我们不用出房钱就可以住房子,政府也不用增加人员,母亲和我们都是招待所的“工作人员”,可以全天候义务劳动。母亲既是所长,又是招待员,还是会计、出纳、清洁工。我们三兄妹是她的特别助理。 南来北往的人员,让我们兄妹三人差不多是听百家音、吃百家食、看百家书长大。因为母亲对人热情真诚,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品尝到不同风味的各地美食,读到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书籍。见多识广成为我们的一大优势,而快速阅读也成为我的拿手好戏,因为客人可能第二天就要出发,所以必须连夜读完。 小时候一直寄居在母亲的单位,全家的梦想就是能建一幢自己的房子。所以母亲就找了许多零工让我们兄妹三人做。有好几年,我们的业余生活就在缝麻袋、压芦帘中度过。 缝麻袋,是为县城的棉麻公司收购棉花用的,我们把一块块麻片缝成一个个麻袋,缝一个才5分钱;压芦帘,是为造房子屋顶用的,我们把一根根芦苇用绳子串联起来,压一卷才几毛钱。不光我们兄妹三人做,同学、朋友也经常来帮忙,我的回报就是为大家讲故事,讲那些南来北往的旅客给我讲述的或者借我看的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