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 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秩序》、《大外交》、《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目录 序言 对世界秩序问题的思考 不同类型的世界秩序 合法性与权力 第一章 欧洲:多元化的国际秩序 欧洲秩序的独特性 “三十年战争”:合法性的含义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运行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果 第二章 欧洲均势体系及其终结 俄罗斯之谜 维也纳会议 国际秩序的前提 梅特涅与俾斯麦 均势的窘境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法性和权力 战后的欧洲秩序 欧洲的未来 第三章 伊斯兰主义和中东:世界乱局 伊斯兰世界秩序 奥斯曼帝国:欧洲病夫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主义:革命潮流——两种哲学诠释 “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的剧变 巴勒斯坦问题与国际秩序 沙特阿拉伯 国家的衰落? 第四章 美国与伊朗:秩序的不同理念 伊朗的治国传统 霍梅尼革命 核不扩散与伊朗 远见与现实 第五章 亚洲的多样性 亚洲与欧洲:均势的不同观念 日本 印度 什么是亚洲的地区秩序? 第六章 通往亚洲秩序之路:对抗还是伙伴关系? 亚洲的国际秩序与中国 中国和世界秩序 放远眼光 第七章“代表全人类行事”:美国及其秩序观 世界舞台上的美国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成为世界大国 伍德罗·威尔逊:代表世界良心的美国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世界新秩序 第八章 美国:心情矛盾的超级大国 冷战的开启 冷战秩序的战略 朝鲜战争 国家共识的瓦解 尼克松与国际秩序 复兴的开端 罗纳德·里根和冷战的结束 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目标与可能 第九章 技术、均衡与人的意识 核时代的国际秩序 核扩散的挑战 网络技术和世界秩序 人的因素 数字时代的外交政策 结论 当今时代能建立世界秩序吗? 国际秩序的演变 我们走向何方? 致谢 注释 序言 对世界秩序问题的思考 1961年我作为一名年轻 学者去堪萨斯城做讲演时 ,拜访了杜鲁门总统。我 问他,在他担任总统期间 ,哪件事最令他感到骄傲 。杜鲁门回答说:“我们彻 底打垮了我们的敌人,随 后又把他们拉回到国际大 家庭中。我认为,只有美 国才会这样做。”杜鲁门总 统深知美国拥有巨大的实 力,但最令他感到骄傲的 是这一实力所包含的人道 和民主价值。他更希望后 人铭记他是因为美国与敌 人实现了和解,而不是战 胜了敌人。 杜鲁门之后历届美国总 统都做过类似的表述,他 们都对美国在历史进程中 表现出来的类似品质感到 自豪。这一时期的大部分 岁月里,他们致力于捍卫 的国际大家庭反映了一项 美国共识:不断扩展合作 型秩序,各国遵守共同的 规则和准则,实行自由经 济体制,誓言不再攫取他 国领土,尊重他国主权, 建立参与型的民主治理体 制。来自两党的美国总统 始终敦促——常常是雄辩 地力促——他国政府同意 维护和促进人权。在很多 情况下,美国及其盟友捍 卫这些价值观,极大地改 变了人类社会的境况。 然而今天这一“基于规则 的”国际体系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频频听到各方面的 呼声,促请各国在一个共 同的体系内“尽自己应尽的 一份力量”,遵守“21世纪 的规则”,抑或充当一个“负 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这反 映了该体系没有一个各国 均认可的定义,对什么是“ 应尽的”力量也没有一致的 理解。西方世界之外的其 他地区在这些规则的最初 制定上发挥的作用微乎其 微。它们对这些规则提出 质疑,明确表示要推动修 改这些规则。今天“国际社 会”一词在各种场合出现的 次数之频繁可能超过了任 何一个时代,然而从这一 词中却看不出任何清晰或 一致的目标、方式或限制 。 当今时代锲而不舍,有 时几乎是不顾一切地追求 一个世界秩序的概念。世 界混乱无序,各国之间却 又史无前例地相互依存, 从而构成了种种威胁: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扩散, 国家解体,环境恶化,种 族灭绝现象层出不穷,以 及有可能将冲突推向人类 无法控制或无法想象地步 的新技术正在扩展。新的 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把世 界各地区前所未有地连接 在一起,使人们从全球视 角审视各种事件。然而这 种状况却让人无暇思考, 使领导人不得不对任何事 件都即刻做出反应。种种 不受任何秩序约束的势力 是否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不同类型的世界秩序 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全 球性的“世界秩序”。当今时 代的所谓秩序源于近400年 前在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 召开的一次会议。其他几 个大陆和多数人类文明国 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甚 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会议 。此前中欧地区的教派冲 突和政治动乱持续了一个 多世纪,最终酿成了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 争”。这是一场各种政治和 宗教争执相互交织的战争 ,卷入其中的各方针对人 口稠密地区发动了“全面战 争”。中欧将近四分之一的 社会很正常。当今时代, 探寻世界新秩序需要我们 首先了解那些基本上不为 外界所知的社会。需要克 服的神秘感是所有国家人 民所共有的——如何将迥 然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塑 造成为一个共同的新秩序 。 人口死于战火、疾病或饥 饿。筋疲力尽的参战各方 于是召开会议,为制止流 血做出一系列的安排。新 教的存活和发展导致了一 统宗教的分裂。打成平手 的各种自治的政治单元并 存,呈现出政治多样化的 特征。因此,当代世界的 形态大致是在欧洲形成的 :一批多元化政治单元探 索用于管控自身行为、减 缓冲突的中立规则,它们 中间没有一方强大到可以 战胜所有其他对手,很多 政治单元信奉截然不同的 哲学,或者有自己独特的 信仰。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建立 的和平反映了各方对现实 的妥协,而不是一种独特 的道德洞察力。它以一个 由独立国家组成的体系为 基础,各国不干涉彼此的 内部事务,并通过大体上 的均势遏制各自的野心。 在欧洲的角逐中,没有哪 一方的真理观或普适规则 胜出,而是每个国家各自 对其领土行使主权。各国 均把其他国家的国内结构 和宗教追求当作现实而加 以接受,不再试图挑战它 们的存在。既然均势现在 已被视为一种自然的、不 无裨益的存在,各国统治 者的野心因此受到相互制 约,至少从理论上限制了 冲突的范围。欧洲历史上 偶然产生的分裂和多样性 构成了新的国际秩序体系 的特征,具有自己独特的 哲学观。从这个意义上讲 ,欧洲为结束自己大陆上 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 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 避免对绝对价值做出评判 ,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 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 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 。 17世纪巧妙地缔造了威 斯特伐利亚式和平的谈判 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 为一个全球适用的体系奠 定基础。这些谈判者根本 没想过把比邻的俄国包括 进来。经历了噩梦般“动荡 时期”后的俄国当时正在重 新巩固自己的秩序。它推 崇的原则与威斯特伐利亚 均势背道而驰:单一君主 拥有绝对权力,信仰单一 的东正教,奉行向四面八 方 导语 "1.《论中国》后,基辛格92岁高龄力作! 2.浓缩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4个世纪国际秩序变迁的历史思考 3.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4.一部国际格局骤变时代下注定聚焦全球目光的重磅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