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孙克诚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研究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原因入手,介绍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之况和崂山隐逸的代表人物,考证崂山隐逸文化地理分布,考述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士的交往及其对崂山贡献,分析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从而揭示崂山隐逸文化的时代特点和精神内涵,以及对中国隐逸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孙克诚,1968年生,山东即墨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山东省委文化艺术专门委员会委员、青岛劳盛书院执行院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已出版:《百草园中的童趣——鲁迅作品中的动物意象解读及分析》《黄宗昌〈崂山志〉注释》《文化中的物象与事理》等3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发表散文随笔120余篇,参编多部著作。主持完成省市级社科科研项目13项,参与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市厅级社科成果奖8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概述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文献综述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第八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齐鲁文化的空间结构
中,胶东半岛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地理单元,三面环海、
山海相间是其突出特点。在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
战国时期,这里便是齐文化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史记·齐太公世家》)
经济特色的主要支撑。其后
数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此
地以奇幻神迷的海仙文化和
临海山地文化融合之特色,
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其中,
崂山、蓬莱和昆嵛山是三个
地标式的闪光点。深入挖掘
崂山文化,便成为齐鲁文化
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一
个重要组成。
崂山山脉,与当今青岛
市区紧依相连,以其山高地
阔、岩深谷幽之秀奇风景,
为青岛这座现代国际大都市
增添了无限的风采。而在历
史上,崂山素有“海上名山
第一”的美誉。清代著名文
学家王渔洋曾引证他人之语
,解释“劳山”山名之义时有
言:“山祖昆仑,起自西北
,劳山居东南,为中国山尽
处,行远而劳,所以名也。
”(《池北偶谈·劳山说》)
足见在中国山岳文化中崂山
所具有的不同凡响魅力。崂
山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战
国时期,此地就是燕齐方士
聚居修炼之所在。《山志》
有载,秦始皇曾亲赴崂山以
求仙术,在此会晤了仙人安
期生,徐福受遣入海求仙药
亦曾从此起锚。唐宋之后以
迄明清,崂山更成为一座宗
教名山,不仅拥有“道教全
真天下第二丛林”之誉,是
道徒们心向往之修炼所在,
而且至迟于魏晋时,山中已
有佛寺之建,从此佛教文化
历代延绵不绝,明末时更是
香火鼎盛,一度成为佛徒纷
至膜拜的圣地。曾经遍布山
中的“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正是崂山文化显著特色的体
现。
克诚是即墨人,世居崂
山北麓,其从教的青岛科技
大学亦位处崂山西侧,他对
崂山文化因有所爱,素有研
究,多有创获。2014年,
他考进山东师范大学攻读“
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博士
学位,师从于我,我们二人
便有了师生之谊。在确定学
位论文研究方向时,根据他
的既有基础和专业方向,我
建议选择崂山文化作为他的
研究方向;几经研议,最后
他确定以“明末清初崂山隐
逸文化研究”作为博士论文
选题。我感到这是一个有相
当难度的选题,让他再作斟
酌,但克诚知难而进,以刻
苦勤奋、认真严谨的治学态
度,经数易寒暑之努力,最
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其所撰
写的学位论文获得了校级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文科
专业本年度仅入选5篇)。
此后,克诚对论文又进行了
全方位的加工与提升,几经
修改补充,终于拿出了数十
万字的厚重之作面世,作为
导师,我为之感到由衷高兴

该著作最突出的学术贡
献,应首推对于崂山文化研
究的创新与开拓。崂山文化
的构成多样、内涵丰富,此
前的崂山文化研究已取得较
多成果,但大多集中在崂山
宗教、名人与文献的研究整
理等方面,对其隐逸文化做
专题性研究,前人几无涉及
。该项研究填补了这个方面
的空白,是对崂山文化研究
的一个新拓展。
隐逸文化是中国文化史
上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传
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
史,据晋皇甫谧《高士传》
记载,尧舜之时即已有德才
兼具而守志隐居之士。隐逸
既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士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而为中国文化主流儒、道两
家所接纳。道家崇尚隐逸,
是对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天下》)逍遥自
由的无限追求,对于“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生命保真的身心投入。儒
家崇尚隐逸,则是对于“天
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生存策略
的智慧选择,对于“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理想成就
的仁者所为。隐逸精神成为
历代士人处世应变的思想基
础和心理武器。在社会动乱
或朝代更替之际,更是隐逸
文化的兴盛之时。该著作即
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时代巨变
的明清交替之际,也是崂山
隐逸文化的鼎盛时期,对崂
山隐逸文化做了较全面、深
入、系统的挖掘、阐发和论
述。其在一个较为广阔的时
代背景下,探求了特定历史
时期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社
会根源和地理因素,内容既
有概貌性的综述和分析,又
有对隐逸文人个案的深入剖
析及其精神世界的探究,在
对历史文化场景的追溯与重
现中,梳理出了崂山隐逸文
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时代面
貌与精神特点。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其注重了崂山隐者
与海内文人的人际交往与文
化交流研究,并分门别类总
结、分析了隐逸文学创作的
具体范式和艺术成就,使得
彼时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
献及历史影响,得以更完整
性地凸显与展示。
该著作还在诸多研究方
面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开拓:
一是注重挖掘新材料。克诚
在论文写作之初,即刻意关
注地方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
的搜集运用,较多挖掘了当
地望族家谱和已刊、未刊文
人别集中的资料,结合实地
遗址考察和碑刻资料的搜集
,为深入探究崂山隐逸文化
奠定了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二是采用了多学科综合研
究的方法。除运用史学与文
学相关理论做论析外,其对
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
研究方法也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8: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