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嫉妒与社会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德)赫尔穆特·舍克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会嫉妒;嫉妒总是发生在近似的人之间;什么都会让人嫉妒,特别是那些微小的差异。自古以来,嫉妒都被当成一种羞耻,嫉妒的人不会承认,社会也会对此进行压制。
聚焦嫉妒与社会,本书作者将历史作为研究嫉妒的实验室,从语言中的俗语、原始部落的习俗、古希腊的悲剧、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到嫉妒对政治、经济政策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带我们穿越嫉妒之地。通过描绘一幅欲望与禁忌的画卷,作者明确了嫉妒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作为一种符合人类进化的基本心理特性,嫉妒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而又会对社会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阻碍,试图通过消除一切差别建立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作为嫉妒的社会学研究经典之作,本书被视为研究现代社会的前奏,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为收入差异、阶级跃迁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治疗的开端。
目录
第1章 嫉妒的人类
嫉妒者的世界观
嫉妒者的孤独
幸运与厄运
兄弟姐妹间的妒忌
嫉妒这个概念被排挤出去了吗?
行动,就好像嫉妒不存在
第2章 嫉妒与语言
一种定义
谚语中的嫉妒
英语中的嫉妒和妒忌
嫉妒和竞争
嫉妒中的因果误解
归咎于嫉妒的动机
坦承自己的嫉妒
第3章 文化镜像中的嫉妒者
有没有不嫉妒的社会?
第4章 嫉妒与黑魔法
嫉妒与巫术嫌疑
我们中间的敌人
洛维杜人
竞争是不可能的
针对陌生人的黑魔法
代际间的嫉妒
第5章 发展中国家的嫉妒恐惧
制度化的嫉妒
对邪恶之眼的恐惧
“助我者,即我之敌”
买家就是个贼
中国人的“丢脸”现象与避免嫉妒
习惯性地避免嫉妒与发展阻碍
种族分层社会中的嫉妒对阶层跃升的障碍
作为社区领袖之罪
对成功的恐惧
第6章 嫉妒的心理学
兄弟姐妹间的妒忌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嫉妒
性妒忌的社会功能
更多精神分析的见解
内疚与羞耻
动物也会避免嫉妒吗?
更多关于攻击行为的行为生理学研究
啄序
社会心理学实验与嫉妒的现实性
作为避免嫉妒方法的顺从主义
吹牛者实验
第7章 社会科学视角下的嫉妒
个体与群体
权力与一致性
冲突社会学中的嫉妒
无嫉妒的冲突
社会学的矛盾
格奥尔格·齐美尔论嫉妒
妒忌,还是嫉妒?
恶意
性妒忌的社会学
现代人类行为学中的嫉妒盲点
敌意理论
被攻击者之罪
为何要追求无嫉妒的平等社会?
第8章 嫉妒引发的犯罪
嫉妒引发的谋杀
破坏行为
嫉妒之筑
埃里希·弗洛姆的犯罪理论
第9章 神之嫉妒与命运观
阿伽门农的归来
希腊人的命运观
涅墨西斯
面对神之嫉妒的行为选择
“快乐是被禁止的!”
北方的命运时刻
羞耻与内疚
无嫉妒的宗教
《新约》伦理与现代世界
第10章 文学中的嫉妒者
赫尔曼·麦尔维尔
对嫉妒动机的回避
麦尔维尔研究文献中的嫉妒动机盲点
欧仁·苏
针对嫉妒的心理治疗
恩斯特·冯·维尔登布鲁赫论儿童的嫉妒
该隐与亚伯
斯特凡·安德烈斯与《嫉妒的坟墓》
尤里·奥列沙与《嫉妒》
嫉妒者与政委
“这个世界不喜欢我”
L.P.哈特利与乌托邦小说《面部正义》
面部均等中心
乌托邦的嫉妒与平等
早期诗作中嫉妒的形象与问题
乔叟与米尔顿
文人的嫉妒阴谋
第11章 哲学中的嫉妒主题
亚里士多德
弗朗西斯·培根
应对嫉妒的策略
一笔在世界命运银行的抵押贷款?
亚当·斯密
伊曼努尔·康德
忘恩负义心理学
叔本华论嫉妒
索伦·克尔凯郭尔
平等化时代
弗里德里希·尼采
希腊人之间的嫉妒
幸灾乐祸
怨恨
马克斯·舍勒
怨恨与报复
怨恨的类型
路德维希·克拉格斯
尼古拉·哈特曼
社会幸福主义
欧仁·雷加
愤慨型嫉妒
发生在法国的嫉妒
嫉妒的政治党派
第12章 作为安抚嫉妒手段的政治
政治中的嫉妒形态
嫉妒利用的价值无涉
发展中国家的误区
嫉妒:独裁者的陷阱
某些政党政治的基本错误
“黄金制成的荆棘王冠”:从嫉妒角度看1896年美国总统选举
被妖魔化的黄金
第13章 贫穷的颂歌:从抵制奢侈到对富裕社会的反感
富裕与真理
歌德的“罪行”
社会不可知论
收入与“社会公正”
奢侈
禁止奢侈
沉溺于奢侈会引发嫉妒
“炫耀性消费”
奢侈为何在政治上仍然可接受
贫穷崇拜
千禧年运动
第14章 公正感与平等观
不公正感
怨恨与平等诉求
自由与平等
好运与厄运,偶然与机会
满足感
机会均等
以机会不平等作为借口
“社会公正”允许私立医疗,但不允许私立学校
住房嫉妒
炫耀性消费中的虚假平等
合理的嫉妒与不合理的嫉妒
平等主义与嫉妒
如何诊断合理的嫉妒?
作为举报人的嫉妒者
“去嫉妒化”的社会?
愤慨者的共情
第15章 成为不平等者的内疚
保罗·图尔尼埃
“社会上可接受的”假期
现代的“解决方案”:引起嫉妒之人应承担全责
无法赎回的罪行
社会公正
西方人的受虐倾向
情感伦理还是责任伦理?
“爱远方的人”:作为与人接触能力弱的借口
获得确证的情感需求
等级制度的脆弱性
第16章 平等社会中的杰出个人
平等主义者的社会良知
部长的薪酬
西蒙娜·德·波伏瓦与萨特
阿瑟·凯斯特勒
做你自己
大卫·理斯曼的案例
第17章 脱离嫉妒的社会:一个乌托邦
公正感与脱离嫉妒
作为平等实验室的基布兹
未来的社会形式?
基布兹的权威问题
创始人的动机
基布兹的孩子们
独处的罪
马丁·布伯与基布兹
群体的妒忌
脱离嫉妒,是个人而非社会的任务
乌托邦
第18章 私有财产是盗窃吗?
最大多数人中最少嫉妒的经济政策
福利经济学
“社会公正”意味着所有人利
序言
★一部经典的社会学之作,当今社会的前奏。围绕
普遍存在又被深埋的嫉妒,奥地利裔德国社会学家赫尔
穆特·舍克以通俗的语言系统考察了嫉妒的方方面面,
阐述了嫉妒如何在无形中塑造着人性与社会。因其从嫉
妒角度对个人心理、社会平等的研究,自1966年出版以
来,本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成为社会学经典之作,
堪称研究当今社会的前奏。
★以历史为轴,揭示嫉妒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作的
影响。从谚语、俗语到原始部落的“黑魔法”、中国人
的“丢脸”现象,从弗洛伊德论群体本能发生过程到社
会心理学家对顺从的阐述,从齐美尔的心理社会动力学
到现代社会科学对敌意的研究,从希腊人的命运观到韦
伯论宗教,从培根的“同情总能治愈嫉妒”到康德“嫉
妒是对义务的侵犯”……穿越人类研究的不同领域,探
索嫉妒在社会中存在和运作的机理。
★以嫉妒为切口,重新看待个人心理与社会结构。
个性的压抑源于兄弟姐妹间的妒忌?阶层跃升的最大障
碍来自出身的阶层?专横的亲属影响了个人取得进步?
采取共同行动的粉丝是因为不能独占偶像的心理?“爱
远方的人”只是与人接触能力弱的借口?……通过展示
嫉妒在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
新的视角重新看待自我与社会。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重述平等诉求。作
为一部社会学之作,作者最终落脚于嫉妒与社会平等的
关系,通过考察古代到中世纪的贫穷崇拜、区分“公正
”与“平等”、论述所谓的“机会均等”,特别是通过
描述作为平等实验室的基布兹,全面审视平等主义论调
,指出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以社会学与人类学双重视角剖析社会愤慨与阶层
分化。为什么那些为自己谋取未来优势的人会激起我们
的敌意?极端累进税制真的有助于抵制不平等的权力分
配吗?为什么嫉妒的替罪羊总是本国之外的群体和富裕
象征?以其生活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为基点,作
者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剖析引起社会愤慨的
原因以及造成阶层分化的根本。
★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以嫉妒为透镜,透视社
会心理。在每个人都在不断展示自我又被他人的展示吸
引的时代,在强调自我治愈又面对社会分裂的当下,本
书带领我们穿越嫉妒之地,以嫉妒为透镜,透视社会心
理,重新看待个体心理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内卷
”与“躺平”交织下的“竞争”。
导语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曝露深埋于每个人心底的嫉妒,社会学经典之作考察个体心理与社会思维,研究当代社会的前奏以嫉妒为透镜,审视不同领域的平等与竞争诉求。
书评(媒体评论)
《嫉妒与社会》所论的嫉妒的表现、特征,我
们普通人大致也都知道,不过把这些笼到一个题目
下系统阐述一番,本身就很有趣。我常想,与其建
立一个又一个空泛的社会学、心理学体系,还不如
像这本书这样把一个日常的题目做系统、做深入。
——陈嘉映
人们对企业家的偏见和敌视可以归纳为两个原
因:一个原因是心理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认识论的
。心理学的原因就是嫉妒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
于嫉妒心的程度不同,以及控制嫉妒心的力度不同
。嫉妒心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远远没有引
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德国
学者赫尔穆特·舍克的经典名著《嫉妒与社会》。
——张维迎
一部优秀且极有价值的书,写得相当漂亮,也
包含了惊人的和颇具启发性的信息。
——卡尔·波普尔
精彩页
嫉妒者的世界观
我们必须从嫉妒者的视角去考察社会。一定程度的嫉妒倾向,是人类生物学和社会学特质中的一部分,没有这种特质,人们可能在很多情况下会被他人轻易地压倒。例如,我们会以潜在的嫉妒感来检验社会系统的适用性:在我们加入某个团体、参与某个企业之前,我们会试图分辨出其中是否存在可能引发我们或他人强烈嫉妒的结构。如果这是真实的情况,那么这可能是不适合执行特定任务的组织。人必须配备潜在的嫉妒,以便反复地检验在他一生中不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公正。在与雇员、同事等打交道时,我们中很少有人能采取一种有意识地忽略嫉妒存在的立场,比如,在《圣经》关于葡萄园劳工的寓言中主人所采取的立场。无论人事主管或企业负责人自己多么成熟,对嫉妒有多大的免疫力,当涉及工资这样的禁忌和针对全体员工的措施时,他必须能够准确地感知到,在普遍存在相互嫉妒倾向的情况下,有哪些对于企业来说是必要的措施,是恰好可以承受的。[“tragbar”(可承受的)或“untragbar”(无法承受的)这两个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承担了掩盖嫉妒情感的功能,同时也为由嫉妒引发的、倾向于单方面施加影响力的愿望提供了正当性。]
“嫉妒”一词所描述的现象,是一个基本的人类学范畴。它是一个心理过程,必然假定了一个社会前提:两个或多个个体。很少有概念是如此根本地属于社会现实,同时却又在行为科学的范畴中如此明显地被忽视。当我强调“嫉妒”作为一个纯粹的概念代表着一个基本问题时,我并不是要声称,这一概念或关于嫉妒作用的理论,可以解释人类生活、社会或文化历史中的一切。还有其他相关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人类社会存在的其他各个方面,这些方面都不能通过人的嫉妒来解释。人不仅仅是嫉妒者,还是玩乐者(homo ludens)和创造者(homo faber);但人能组成持久的群体和社会,主要是因为人总是会对那些偏离规范的他人产生一种不断的、往往是潜意识的嫉妒冲动。
要理解嫉妒的角色,就必须揭开嫉妒现象的面纱,就像精神分析对情欲所做的那样。我希望,读者不会觉得我也是以同样的、片面的方式绝对化了嫉妒的倾向。嫉妒并不能解释所有事情,但它确实能比我们过去愿意承认或者看到的更好地阐明很多事情。
“嫉妒”这个纯粹概念的一个优点在于,它的诞生先于科学的出现。与诸如“矛盾心理”(Ambivalenz)、“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ierung)、“挫折感”(Frustrierung)或“阶级斗争”(Klassenkampf)等概念相比,无数从未将自己视为社会科学家的人,在过去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前,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总是一致地观察到一种行为——“嫉妒”,对于这种行为,他们找到了在词源上往往与之等价的词汇。
对嫉妒在社会历史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详尽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情感和动机的复合体,不仅仅是我们应该明白的、个体人类存在的核心基点;对嫉妒现象的正确或错误评估,对其影响的低估或高估,以及最重要的是,那种毫无根据的希望,即认为我们能够规划我们的社会生活,从而创造出没有嫉妒的人或社会,这些都对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具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将嫉妒仅仅视为诸如思乡病、渴望、忧虑、厌恶、贪婪等多种心理反应中的一种,我们或许可以满足于大多数人对嫉妒的基本理解。然而,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或心理治疗等领域来说,系统地整理和发展我们对嫉妒的全面理解仍是一项有价值且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本书试图做的事情。对嫉妒潜力的正确评估,以及对其无所不在和顽强性的理解,将影响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中,能在国家立法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中表现出多大的理性。
嫉妒者的孤独
嫉妒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需要有另一个人作为对象。这也体现在,如果没有被嫉妒的人,嫉妒者就无法成为一位嫉妒者,但通常他并不想与被嫉妒的人建立任何社会关系。爱情、友谊、敬仰,这些都是对他人的情感倾向,期待着回应、认可,甚至希望形成某种联系。然而,嫉妒者并不希望这样,他不希望被嫉妒的人认出他是个嫉妒者;他也不愿主动与被嫉妒的人交往。可以这么理解纯粹的嫉妒行为:嫉妒者越是细致而强烈地关注他人,就越会陷入对自己的自怜。没有人会嫉妒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或是嫉妒一个自己都没有想象过的人。然而,与对其他人的其他情感倾向相反,嫉妒者不能期待得到对方的相应回应。他不希望被“反嫉妒”。
然而,历来观察到,嫉妒者很少对将他人所有的价值转移到自己身上感兴趣。他希望看到他人被掠夺、被剥夺、被揭露、被羞辱、被损害,但他几乎从不具体想象如何可能将他人的财产转移到自己身上。纯粹的嫉妒者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抢劫或欺骗。无论如何,当嫉妒涉及另一个人的个人特质、技能或声誉时,抢劫本身就无法执行。然而,希望他人失去他的声音、他的技艺、他的美貌或他的美德,这样的愿望是轻易就可以怀有的。
嫉妒的发生,和对嫉妒者的刺激源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