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地回音(壮族民歌生态审美及其译配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杨洋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壮族民歌为题材,多层面、多向度、跨界面探究壮族民歌译配的多维审美,不仅满足了民歌译配多重审美再现之需,还可将异域读者带入壮族民歌原发生态语境,去理解、体验和感悟其艺术境域与精神境界。因此,本书具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关涉翻译、民族音乐、民族文学、民族文化,以及人类学、音韵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领域,不仅可供上述各领域学者参考,亦可为中国其他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提供借鉴。此外,本书还可用作文学或音乐专业教材,或作为民歌翻译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训资料,或用于外宣,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合作,提高中国音乐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本书亦具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杨洋,外国语言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社科工作办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21YH017CX3)负责人,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主持在研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出版专著5部。其中,专著《壮族民歌跨文化传播:中国民歌元功能对等译配(广西卷)》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CBI)”精品图书,获2019广西出版“走出去”优秀出版项目,该书的英文版Meta-functional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2021年由Springer Nature与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入选2022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文库。主持完成广西哲社规划课题(18FMZ001)“生态审美下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研究报告”,成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发表论文多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核心论文9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读博期间,曾连续两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
目录
绪论
上编 乐之化生 歌之缘发
第1章 音乐生态化生假说
1.1 万籁竞鸣,灵长化乐
1.2 音乐生态系统
第2章 一方水土一方人
2.1 人类与生态不解之缘
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生态伦理
2.3 秀美山水,多情越人
第3章 一方水土一方言
3.1 人类语言生态性
3.2 人类语言生态性理据
3.3 人类语言生态元功能
3.4 甜美之言,醉美之歌
第4章 一方水土一方歌
4.1 壮美岭南,钟灵毓韵
4.2 天籁之音,和美之乐
下编 译之化境 鸣之化感
第5章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之理与路
5.1 歌曲译配基本规律
5.2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之理据
5.3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基本原则
以歌译歌,形神兼具
5.4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基本策略
异化优先,归化相辅
5.5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基本路径
诗乐会通,元功能对等
5.6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限度及出路
5.7 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基准:“切听”“切唱”
第6章 系列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
6.1 壮族爱情之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
6.2 壮族亲情之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
6.3 壮族乡情之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
6.4 壮族友情之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
6.5 壮族盘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
参考文献
序言
岭南壮乡素有歌海之美
誉,而壮族民歌的某些品类
,如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
嘹歌,皆于2008年入选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
目编号:Ⅱ-30;I-82)。其
中,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现
更是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
有多声部民歌之空白。近年
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
孕育壮族民歌的自然与人文
环境日渐变异。目前,壮族
民歌仅在一些偏远地区传唱
,在繁华都市与作为民族文
化传承主战场的学校之中,
已很难听到。因此,传承、
弘扬与发展壮族民歌已刻不
容缓。为此,本书综合应用
生态音乐学、生态美学、生
态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与生
态翻译学相关原理,多层面
、多向度、跨界面探讨壮族
民歌的艺术品性及译配,以
期为其传承、发展另辟蹊径

本书上编“乐之化生歌之
缘发”共4章,基于生态音乐
学圆观宏照,循“一方水土
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言”“
一方水土一方歌”的思路,
从自然人文互渗、历史文化
源流、民族心理与社会功能
面向,考察了壮族民歌生态
及其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岭南的秀美山水、源远流长
的山歌文化,孕育了壮族民
歌,亦化育了一代又一代能
歌善舞的壮族人民;壮族民
歌生生不息的源头在于其“
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
言理、以歌养心、以歌化育
”的艺术品性;壮族民歌语
篇本身也形构、映照了壮乡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美生
态景象。
本书下编“译之化境 鸣
之化感”共2章。第5章首先
从“诗”“歌”“乐”的源发流变
中探寻“歌蕴诗乐”的特性,
提出了歌曲翻译的津要在“
诗乐会通”,即语际翻译与
符际翻译相互参照。进而,
从“诗乐会通”“元功能对等”
与“生态适应选择”角度,探
寻了壮族民歌译配生态审美
再现的基本原则、策略、路
径,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技巧与评价标准。笔者认为
,民歌的翻译应以“以歌译
歌、形神兼具”为原则,“异
化优先、归化相辅”为策略
,“切听”“切唱”为基准。一
定程度上,“元功能对等”为
“归化”“异化”提供了定性、
定量标准;“生态适应选择”
为跨越潜在障碍提供了变通
之法。总之,“诗乐会通”“
元功能对等”与“生态适应选
择”合力作用,让译词、原
歌、原歌旋律三位一体、三
线合一。
为检验本书第1章至第5
章建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第6章从民族、地域、艺术
与文化价值四个维度,选取
了部分壮族民歌经典作品进
行示例分析。“爱情之歌”系
列描述了壮族青年男女相识
、相知、相恋、相思直至结
婚的甜美过程。“亲情之歌”
系列中的《为母之歌》讲述
了一位母亲从十月怀胎直至
母乳喂养婴儿的整个艰辛历
程,可谓荡气回肠、催人泪
下;《吹禾喇叭》《数星星
》《姑娘之歌》则展现了父
母与儿女、祖父母与孙辈的
欢歌笑语,令人动容;“乡
情之歌”系列洋溢着壮族儿
女浓浓的乡里之情;“友情
之歌”系列围绕敬酒唱开,
友情随着悠悠歌声和微微醉
意绵延、升华。而以上各系
列的万种风情皆缘于“盘歌”

通过进一步解析系列壮
族民歌生态审美形构,笔者
发现它们亦表现了壮族人民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道法
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情怀
。此外,部分壮族民歌折射
了身在异乡的壮族青年对故
乡的不舍与无奈;还有部分
壮族民歌揭示了壮乡女性之
艰辛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比如在《为母之歌》中,胎
儿母亲“十月怀胎”煎熬时、
痛不欲生分娩时,胎儿父亲
却从未现身,“怀胎将满十
月”的母亲还要“早上起来找
泥箕,要去拔秧正着急”。
总之,生态伦理意蕴及
其审美形构是壮族民歌独特
的民族性、地域性之根,因
此,壮族民歌译配要务之一
即生态审美再现。为此,第
6章从“爱情之歌译配生态审
美再现”“亲隋之歌译配生态
审美再现”“乡情之歌译配生
态审美再现”“友情之歌译配
生态审美再现”以及“经典盘
歌译配生态审美再现”五个
方面对壮族民歌的译配进行
了深入系统阐发。
本书以壮族民歌为题材
,多层面、多向度、跨界面
探究壮族民歌译配的多维审
美,不仅满足了民歌译配多
重审美再现之需,还可将异
域读者带入壮族民歌原发生
态语境,去理解、体验和感
悟其艺术境域与精神境界。
因此,本书具一定的学术价
值。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
关涉翻译、民族音乐、民族
文学、民族文化,以及人类
学、音韵学、生态美学、生
态伦理学等领域,不仅可供
上述各领域学者参考,亦可
为中国其他优秀文化的传承
、传播与发展提供借鉴。此
外,本书还可用作文学或音
乐专业教材,或作为民歌翻
译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训资
料,或用于外宣,促进中外
音乐文化交流合作,提高中
国音乐文化国际影响力,推
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因此
,本书亦具较高应用价值。
本书话题跨多学科,然
对各领域仅为浅涉,故书中
疏漏难免,切望专家、学者
及热心读者拨正。
杨洋
2022年2月于杭州小和山
麓西蜜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