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代的儒学与文学(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顺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唐代前期的儒学以《五经正义》的修订为其最高成就,传统的义疏学自此而衰。为李唐提供合法性论证、构建国家治理的观念与制度、营造政治文化并回应具体的政治诉求,成为唐初儒学最为核心的问题,礼乐则为重点领域。与之相应,儒家文论主张比德连类、物先感随的基本观念亦得以延续。儒学、政治、文学的互动,既催生了新的文学体式,文学也在回应儒学与政治的同时,因语言学条件及自身的书写传统而呈现出相应的独立品格。本书着重讨论初唐至中晚唐各个时期儒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将之置于时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对唐代儒学的历史样态、功能与地位进行重新考量与定位,反思“儒学与文学”研究的既有范式,探究以儒学之核心概念为考察视角的可能,考察思想与文学技法的内在关联。
目录
上册

导言
第一章 认同的构建与唐初的儒学及文学(武德、贞观时期)
第一节 历命在唐:唐初的合法性论证
一 “李氏当王”:合法性论证之一
二 “历数在唐”:合法性论证之二
三 柱下陇西之流:合法性论证之三
四 戡黎升隔:合法性论证之四
五 太平天子:合法性论证之五
结语
第二节 构建共同体:唐初的尧舜记忆
一 中古前期的言说传统
二 王化无外:重建胡汉关系的尝试
三 以德化民:“诸夏”自我认同的构建
第三节 唐初的经学统一
一 南北对立时期的经学交流
二 杨隋时期的经学统一
三 贞观时期的版本正定
四 五经义疏的统一
五 五经音读的统一
六 官学影响的提升
结语
第四节 孔颖达的“情”论、“象”论与“声”论
一 “情志一也”与“感以为体”
二 “易者象也”与“以有教有”
三 声音之道与政通
结语
第五节 唐初的教育与科举:儒学传播的制度路径
一 儒学制度化的功能与意义
二 官学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
三 科举的演进与儒学传播
余论
第六节 唐初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及其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一 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
二 构建典范:史臣文论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三 史臣的诗歌创作与文学中的“南朝”主题
结语
第七节 回归传统与开启新局:武德、贞观时期的文坛
一 天人之际与“文史”传统的回归
二 文质彬彬:大一统时代的文学
三 “情志一也”与“兴必取象”:另启新局的可能与途径
结语
第二章 政局变动中的儒学与文学(高宗至睿宗时期)
第一节 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古典”与“当世”之争
……
第三章 高峰与危机:玄宗至代宗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下册
第四章 危机应对与儒学转型:德宗至文宗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第五章 中晚唐的文学与儒学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刘顺教授的《唐代的儒
学与文学》即将由中华书局
出版,向我索序,我自知对
此问题思考不深,无法对刘
著的价值与意义做深入的揭
示,并非作序的最佳人选,
但觉得既蒙其真诚相约,又
觉得与其相识交往多年,与
他有过合作(刘顺曾跟随我
作过博士后合作研究,也是
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招标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故勉为其难,谈几点粗
浅的看法,也算是对我们学
术友谊的纪念吧。
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
,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
问题,数十年来,虽无通论
性的研究专著问世,但举凡
作家作品研究、流派研究、
地域家族研究、体式技法研
究以及政治观念与事件研究
,于此问题均有不同维度与
层面的涉及,可谓成果丰硕
。故而,唐代儒学与文学的
通论性研究,须在一个已有
良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尽
可能地系统并深化相关问题
的解读,才有可能后出转精
。同时,中古史研究在历史
书写、中央与地方(乡里、
藩镇)、制度与实践、日常
治理及政治文化诸领域所展
现出的极高水准,也让此项
研究的开展,面临着极大的
挑战。再则,此问题必然与
政治学、汉语史、中哲史、
思想史等学科存在着难以回
避的交叉重叠。因此,这是
一个贯通文史哲等学科的综
合性研究成果,对作者的学
术素养要求非常高,刘顺本
科为政教专业,硕士阶段专
业方向为国际汉学,博士阶
段受业于著名学者胡晓明兄
门下,又曾在陈引驰教授门
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从知识
背景看,刘顺的确是从事这
一学科交叉研究的合适人选
,他的这种学科交叉研究的
尝试,也获得了相当的成绩
,概括地说,《唐代的儒学
与文学》学术创获,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政治生活为中介
考察儒学与文学的多重关系
,并以“一统体制与有效治
理”间的难题作为理解政治
生活的基本视角,以此确定
儒学的时代样态、影响及其
所应对的挑战与回应的方式
,从而避免对儒学过度文本
化的解读倾向。
二、在唐代文学文本的
分析中,既注重文学与政治
一般性关系的考察,也注重
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意义。
而在关注儒学对文学观念、
主题、体式、风格乃至认知
模式之影响的同时,也关注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方式”
的价值。
三、在文学体式及功能
等问题的考辨上,以汉语史
研究的相关结论为据,以中
古汉语所可提供的语言学条
件作为文学文本分析的基础
参照,并由此考察文学书写
的规则、技法、限度及其与
儒学相互适应的方式。
总之,《唐代的儒学与
文学》一书,对唐代的政治
、儒学与文学的关系的考察
,新义迭出,比如:唐代前
期的儒学以《五经正义》的
修订为其最高成就,传统的
义疏学自此而衰。为李唐提
供合法性论证、构建国家治
理的观念与制度、营造政治
文化并回应具体的政治诉求
,成为唐初儒学最为核心的
问题,礼乐则为重点领域。
再如,本书认为儒家文论主
张比德连类、物先感随的观
念得以延续。儒学、政治、
文学的互动,既催生了新的
文学体式,文学也呈现出相
应的独立品格。又如,该书
指出,“安史之乱”后,儒学
对于道德、人性、制度、历
史的思考,加速了礼乐儒学
向心性儒学的过渡。此时期
的文学,制诰、章表奏疏等
政令文的影响更强,“古文”
的影响也一时为盛;文与道
、心与物之关系的考量逐步
焦点化,诗歌领域中佛学诸
因素的影响,则形成了对儒
家“感物”诗学的强势冲击。
在一个缺乏“确定感”的时代
,中唐的诗文在风格上也呈
现全新的时代特点。这些看
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得
之见。
刘顺为人忠厚,为学勤
勉,知识面较宽,又刚过不
惑之年,正是出成果的大好
年华,愿刘顺以此书为新的
学术起点,继续商量旧学,
培养新知,结出更多的灿烂
的学术果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