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中的心理学(拿捏关系成就高情商自我)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柏燕谊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生活离不开关系。本书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深入探讨人在各种关系中生存、成长、发展的智慧,同时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入门指导。本书可以让你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及认知、情绪方面的困扰,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清晰、深刻地认识自己、他人和关系;获得心理动力学方向的咨访关系建立技巧和经验,从而更快、更稳、更自信地走向专业心理咨询师之路。
作者简介
柏燕谊
动力学心理咨询师
媒体特约心理专家
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中央电视台《夜线》《小鬼当家》栏目常驻心理专家
地方卫视《金牌调解》《谢谢你来了》《爱情保卫战》《育儿大作战》《第三调解室》常驻心理专家
2008年至今,个案心理咨询累计超过10000小时,心理公益讲座百场,深度采访心理干预帮助家庭3000多个。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给孩子的爱,60分足够
第二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三章 多孩家庭如何培养手足之情?
第四章 别让孩子成了你的替罪羊
第五章 谁在控制我的身体?
第六章 孩子跟你不亲,只因你不够强大
第七章 婆媳起冲突都是因为爱
第八章 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办?
第九章 孩子的力量,来自恰好的挫折
第十章 如何被原生家庭治愈?
第十一章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渣男”?
第十二章 你的关心,正让孩子变得无能
第十三章 夫妻之间如何越吵越爱?
第十四章 为什么被背叛的总是我?
第十五章 总是被分手,我会孤独终老吗?
第十六章 如何摆脱亲密关系的控制?
第十七章 谁来决定春节该回谁家?
第十八章 如何为孩子打好幸福地基?
第十九章 爱情会变亲情吗?
第二十章 如何为爱情保鲜?
第二十一章 为了孩子,我们绝不离婚
第二十二章 如何在关系中互相滋养?
第二十三章 我究竟为何生气?
第二十四章 你真的了解自卑吗?
第二十五章 你到底在恐惧什么?
序言
精神分析下的爱与痛
不论你是心理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的爸
爸妈妈,本书都可以带给你
启发,引发你思考。我希望
能够通过真诚的分享,对你
的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和工
作关系提供积极而有建设性
的帮助。
人是怎么活着的?可能
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无
聊。人活着不就是吃喝拉撒
睡吗?这种活法其实是一种
动物性的活法。
如果只是这么活着,人
和动物有何区别?人与动物
不同,正因为人有思想,同
时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也就是说,我们活着,除了
吃喝拉撒睡,还得做出很多
努力,比如需要通过学习、
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学习
、工作是我们活着的基础之
一,也是能力的来源。此外
,我们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部
分,那就是情感生活。家人
、朋友是内在情感体验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人
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有学
习、工作的能力,又要有自
己的情感体验。这些加在一
起,才是我们活着的全貌。
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
。也就是说,人是有思想、
意识、社会化的需求和社会
化的能力的。
具有社会化的能力,我
们就一定能活得好吗?我想
,答案是不一定。崔永元曾
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节目主
持人,他主持的节目大家都
特别爱看。他有渊博的学识
、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生活
富裕、家庭美满,但是患上
了抑郁症。再看看我们身边
的人。在疫情防控结束前后
,休学孩子的比例大幅上升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
手机游戏,甚至离家出走。
他们既没有社会竞争的压力
,也没有经济压力,却出现
了各种心理问题。我至今依
然非常怀念的“哥哥”张国荣
也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
他们显然不缺乏社会化
的能力,还有创造情感的能
力,但为何依然不能轻松地
活着呢?我们除了从生物视
角、现实视角去审视外,还
要从心理学的视角了解背后
的原因。对于以前的人而言
,不具备心理学视角不会有
太大影响,因为那时物资匮
乏,只要好好挣钱,一家人
吃饱穿暖就好。人都是先管
肚子,再管脑子,这是个体
需要的基本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
过渡到了需要“管脑子”的阶
段。大量信息争抢我们的注
意力,让我们十分忐忑。这
种忐忑来得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要强烈。这与社会文化的
发展也有关系。以前,毕业
后国家给分配工作,老了后
国家帮养老。现在追求的是
自主性,你要为自己的人生
负责,要为自己的养老负责
,个人的个体性就突显出来
了。这就导致人把注意力更
多集中在自我发展上。此时
,心理学视角就尤为重要了

在北京从事心理咨询工
作期间,我发现一到寒暑假
,学生的咨询特别多。刚开
学的一段时间,学生的可以
从关系层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关系决定了一个孩子内在
的心理发展状态,决定了孩
子是不是有足够的安全感,
是不是能够被很好地理解,
跟妈妈是不是同频、共生的
状态,能不能感到特别快乐
、舒服。
还有一种精神分析的重
要视角——自恋。从在妈妈
肚子里开始, “我”就是世
界的中心。因为在子宫里,
除了“我”没有别人(双胞胎
或多胞胎除外), “我”完
全不用为吃喝拉撒睡操心,
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满足。这
种全然得到满足的自恋成了
活着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
。当孩子的需求被正确地理
解并满足时,他内在的自恋
感就会激增。如果一个人在
成长过程中是被忽略的,他
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可能是
不真实的。如果他被虐待,
就会产生“我的存在是多余
的,我是被讨厌的”这种内
在价值判断;如果他经常被
批评、指责,他就会产生羞
耻感、停滞感。一个人的自
恋,决定了他内在人格的健
康程度。
健康的人格,是个体认
为自我是有力量的、正确的
、恰当的感受。性格是一种
特质,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
定态度,以及在与这种态度
相对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比如开朗、外向、活泼。
如果你想去了解你的家
庭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你的
工作为什么出现问题,那么
一个可用的方法就是拥有心
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从心
理学的视角理解人是怎么活
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有性
驱力、攻击驱力,有对于关
系的重要思考,更有自己内
在的自恋部分。
当你从精神分析的视角
去审视这个世界和每个人时
,你就能看得更加清晰、深
入,不会只是停留在谁对谁
错的层面,也不会纠结于表
面的冲突。你将拥有找出问
题根源、解决问题,或是帮
助来访者(如果你励志成为
一名心理咨询师)找到问题
根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
力。
导语
当你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和每个人时,你就能看得更加清晰、深入,不会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层面,也不会纠结于表面的冲突。你将拥有找出问题根源、解决问题,或是帮助来访者(如果你励志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找到问题根源、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精彩页
“妈妈”,是我们学会的第一个词。即便只是轻轻说出口,很多人心中也有暖意涌动。可惜,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这种感受。
我在咨询室曾接待过一个30多岁的“男孩”。一旦提及妈妈,他就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流泪的冲动。但这既不是感动,也并非思念,而是一种深深的愧疚。
还有人一提到妈妈,就浑身紧张。曾有一个来访者说,只要你不提妈妈,说什么都行。因为一想到妈妈,他就感觉有一双眼睛正通过窗户缝盯着他,毛骨悚然。
妈妈,如此温暖的词语,为何带给人的感受千差万别?那一定是和做妈妈的方式有关。怎样的妈妈才是一个好妈妈呢?
也许作为妈妈,你会说:“孩子没想到的,我替他想到了,孩子没说出的话,我替他说出来了,孩子没做到的,我替他做到了,孩子感到不舒服的事,我替他处理好了。我也算得上是一个100分的妈妈了吧?”然而,这真的就是好妈妈吗?
这个例子,大家一看就能明了。桌上本有一只花瓶,那我们应该把花插在何处?可能你会说:“这还用问吗?插在瓶子里呀!”没错,但我们还得留心这个花瓶是否留有插花的空间。
黄山的迎客松在岩石的缝隙中生长,也是同样的情况。缝隙也好,花瓶中空也好,必须存在空间,生命才会出现和发展。
妈妈帮孩子想到、说到、办到,这样所谓的“100分妈妈”,对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她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就像花和松,缝隙没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就没了。在100分妈妈面前,孩子会失去感受自己的空间。
中国文化最讲究留白的艺术,留白即空间的艺术。妈妈要学会“留白”,也就是留给孩子自己去想象、探索、感受的空间。可以说,妈妈偶尔的缺席,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缝隙,给予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记得那是一个下雪天,在我家门口的小广场上,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流着鼻涕在雪地上跑,突然摔了个“大马趴”。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摔得得多瓷实呀,牙别给磕掉了。我以为孩子肯定会号啕大哭。出人意料的是,那孩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瞟了一眼周围,观察到除了远处的小伙伴外没有任何人,随即“骨碌”一下起来了,身上的雪没掸,痛处也没揉,继续疯跑。我不由感叹,生命的力量,真的太有趣了。这就是生命成长的缝隙。
再比如说,在有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家庭里,早晨的时间往往特别紧张。家长从起床、洗漱到送孩子去幼儿园,一刻都不能耽误,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上班不会迟到。往往这时候,孩子系扣子、刷牙都很慢,一方面是因为没睡够,本我在发挥着作用,“我还想睡,我不想起”;另一方面是因为穿衣服、刷牙还不熟练。此时,如果妈妈总是出手,一边念叨“你怎么那么慢呀”,一边帮孩子洗漱、穿衣,什么都替他做了,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失去成长的缝隙。
没有缝隙,光就照不进来。只有在光能照进来的地方,孩子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孩子的成长中,妈妈作为一个保护者,必须允许缝隙的存在。当孩子摔倒时,要先观察一下,看看孩子的反应,而不是立即出手。
妈妈成为缝隙的制造者,对孩子而言更具价值。这就是英国心理学家、著名儿童治疗师温尼科特口中的“足够好的妈妈”。
有人担心,60分的妈妈,会不会是一个缺席的妈妈。答案很肯定,不是。缺席的妈妈往往不是因忙碌而缺席,而是因为情感和注意力没有恰当地投注在孩子身上。
最常见到的缺席的妈妈,是产后抑郁的妈妈。母婴在互动中可以达到同频的状态。当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的眼睛时,妈妈一笑,孩子也笑,妈妈叹气,孩子也皱眉,妈妈随之担心孩子是饿了还是得换尿布,这就是母子同频的状态。这种能够同频发展的现象被称为镜映,能够让孩子更清晰地感受自己,及时得到满足,回避危险。然而,很多产后抑郁的妈妈没有镜映的能力。内在力量的枯竭导致她的注意力和情感经历不能够完全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产后抑郁的妈妈,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P13-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