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禹王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玉雷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禹王书》是冯玉雷耗时四年(2017—2021)创作完成的考古玉文化长篇小说,以古史传说中的圣贤大禹与其妻脩己爱情故事为主要框架,以夏朝建立前龙山文化向西发展、影响齐家文化形成中的社会生活为大概历史背景,在玉帛之路文化系列学术考察及深入研究考古文化基础上,结合盘古开天辟地、嫘祖造丝、仓颉造字、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窜三苗于三危等众多神话故事,创造性地重述、书写大禹等治理黄河水患英雄公而忘私、丸死未悔的伟大精神和丰功伟绩。《禹王书》通过小说艺术转化考古研究和学术成果,讴歌贯穿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中的玉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和中国精神。
作者简介
冯玉雷,1968年10月出生于甘肃。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师专中文系(现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任教。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等,出版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
目录
中国伟大精神的艺术化书写
走在丝路和玉路上的寻根作家冯玉雷
读《禹王书》三叹(代序)
第一章 朝山
第二章 神鼓交错
第三章 阆风苑
第四章 七种谤声
第五章 文命是一条龙
第六章 劝奶谣,候人歌
第七章 文字被羊吃了
第八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
第九章 避水剑
第十章 补天记
第十一章 重述文字
第十二章 化作三生玉
第十三章 窜三苗于三危
第十四章 涂山会
序言
《禹王书》是冯玉雷的
第五部长篇小说。2018年
刊发在《大家》第六期。我
们先是读了缩略版,之后又
读了全本。
打开《禹王书》,一种
强烈的古老文化气息扑面而
来,似有绵绵不绝的洪荒之
力在奔涌。如此,已不能用
平时阅读小说的方式去浏览
。我们采取读史书的方法,
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穿插
着查阅资料印证、辨析一些
问题。掩卷回味,感慨万分
,余音绕梁,一咏三叹。
一《禹王书》的宏大叙
事令人叹为观止
《禹王书》是“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大手笔之作
。时间跨度之大,从盘古开
天辟地、三皇五帝传说,到
禹继舜位建立夏朝;地域范
围之广,西至昆仑,东达海
滨,北望燕山,南抵南海,
居九州环顾四方,乃至辐射
西亚、东南亚;人物形象之
众,涉及近百个有名有姓的
人物,如脩己、夸父、鲧、
重华(舜)、华胥、盘古、
女娲(女娲)、共工、精卫
、乐师夔、启、义均、娥皇
、女英、防风、后羿、妲娥
(嫦娥)等等;故事情节之
多,几乎涵盖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精
卫填海、黄帝擒蚩尤、大禹
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
山等全部神话传说;涉及史
料之丰富,涉及《山海经》
《尚书》《楚辞》《庄子》
《列子》《淮南子》《史记
》《左传》《国语》《礼记
》《汉书》等等。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禹王书》的宏
大气象,如刘熙载所论:“
叙事之学,须贯六经九流之
旨;叙事之笔,须备五行四
时之气。”作者心中的小目
标应该如《周易》所言:“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
审视历史和传说时,解读、
结构、重构、批判性思考等
诸多方式,究竟该如何把握
,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是一
个挑战和考验。《禹王书》
洋洋大观,百科全书式的图
景,并非简单地排列组合。
作者把散见于庞杂图书资料
中的故事和人物,围绕大禹
和女娲的形象塑造,打通时
空精心编织在一起。从材料
的选取,到故事情节的展开
和衔接,再到人物形象的刻
画和成长,所谓选择性叙事
和想象性叙事在小说中有机
统一,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
的文化积淀、精心的构思和
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这种重
构历史和传说的文学化叙事
,评判标准不能简单地强调
“客观”“真实”,而应该是以
哲学性的思考进行评判。对
于读者来说,每个人的领悟
力建构在其自身的价值取向
和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正
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
哈姆雷特,见山见水,见佛
见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都是同理。文学鉴赏的过程
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再创造
的过程,作者与读者共同完
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正因《禹王书》气势宏
大,以我们的文科功底、文
化传播研究方向,且在历史
文化方面下过一些粗浅功夫
,读起来仍有一种厚重的压
力。可以想见,没有一定专
业背景的人读《禹王书》难
免会有艰涩之感。好在中国
古代神话传说大家都耳熟能
详,这又有利于作品接地气
面向大众。有人建议冯玉雷
出个注解本,看似玩笑,却
不无道理。我们的建议是可
以做一个简要的人物图谱作
为附录,以便大家阅读。至
于是否再做一个故事梗概或
主要故事情节及引文出处,
可再斟酌。当然,也可遵循
另一个准则,“一旦作品开
口说话,作者就应该闭口缄
默”。
……
冯玉雷的作品文脉充沛
、感情炽烈、意象磅礴,不
简单拘泥于史料,他听从自
己内心的召唤,往往突发奇
想,作品原创性很强,常常
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
对世俗的不屑、愤懑和对大
自然的敬畏、对英雄人物的
讴歌并存。他有时就像在荒
野中摸索着前行,有时又如
在荆棘中挥舞着刀斧要开辟
一条通途,他身上有一种强
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性
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
。而这些,正是他如同希腊
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一样
不屈不挠,推石上山,坚定
前行的强大驱动力。所谓文
如其人,熟悉冯玉雷的人都
知道,他朴实、敦厚、勤勉
、可靠,古道热肠,忠厚仗
义。这几年边写作边从事《
丝绸之路》杂志社编务管理
工作的经历使他成熟了许多
,多了一些沉稳、忍耐和宽
容。这些个性特点,在作品
中都有体现。
作者在作品中也留置了
一些悬念。如第九章舜(重
华)决定禅让之后,丹朱奏
事要去探望其父尧,舜“面
沉似水”拒绝了他的请求。
再如,当帝夏禹微笑着拍着
启的肩膀说:“夏启,你见
过云开雾散的情景,对吗?
任何时候都不要迷茫,要充
满信心!你心中已经有九州
的丘壑山林,应该沉稳才是
。有些事太早看透未必是好
事。你要从治洪的实践中总
结经验,要悟透围堵与疏浚
相结合的道理。”读者或已
由此看到了启废除禅让制继
承帝位的端倪。
总之,《禹王书》是一
部极具冲击力的震撼人心的
大作。祝贺《禹王书》在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导语
《禹王书》气势宏大,洋洋大观,百科全书式的图景,并非简单地排列组合。作者把散见于庞杂图书资料中的故事和人物,围绕大禹和女娲的形象塑造,打通时空精心编织在一起。冯玉雷的作品文脉充沛、感情炽烈、意象磅礴,不简单拘泥于史料,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往往突发奇想,作品原创性很强,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后记
《禹王书》于我的创作
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在
介绍相关情况之前,有必要
谈谈2021年底连续举办的
两次学术活动。首先是12月
11日至12日在郑州大学举
办的“博物”传统与人类“新
轴心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将“考古”小说创作与当代
文化发展高端论坛作为大会
分论坛,发言者有资深考古
学家、玉学大家、辽宁省文
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
顺先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批评家王见先生及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潘伟斌先生等。因为我
2018年在《大家》第6期发
表了《禹王书》缩略本,
2021年在《大家》第6期发
表了《熊图腾》,加之我多
年写敦煌题材小说,因此几
位专家主要针对我的“考古”
小说创作展开了研讨。郭大
顺先生在题为“以科学化与
大众化的辩证统一,讲好考
古故事”的发言中说:“?…
…讲好考古故事,写好考古
小说,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传统传递给大众、传递给世
界,这方面的前景非常广阔
,愿和大家一起努力!”会
后,12月12日下午,郭大
顺先生又发来书面总结:“
考古小说”可以作为一个名
称打出去。比如成立类似名
称的民间学术团体。郭先生
说他有三点体会:第一,文
学创作是考古大众化的主要
渠道之一;第二,以考古实
证为题材可较好处理和避免
“戏化”一类弊病;第三,最
重要的是树立和传递正确的
历史观。
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
紧接着,12月25日至27
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
题研究”课题组在兰州大学
举办“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
边论坛”国际研讨会,几位
学者在发言中提到了我的小
说《禹王书》《熊图腾》等
,有精辟见解。
这两次学术会议,都谈
到了考古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的话题。我之所以振奋、感
动,是因为多年来我把文学
创作当成工作之外的第一要
务。这是兴趣使然。2017
年之前,我的小说大都是敦
煌题材。我本来就对考古文
化、玉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最早研究玉文化始于2004
年。2012年到《丝绸之路
》杂志社任职,因公务需要
,与叶舒宪等联合组织实施
了15次玉帛之路文化系列考
察活动,加上其他临时性考
察调研活动,应该有几十次
。每次都如痴如醉地向考古
学家学习,向文物学习。那
个阶段,我撰写了很多玉文
化考察记,已经出版了三部
。2017年,我开始利用业
余时间创作玉文化小说《禹
王书》。创作过程中我考察
了敦煌三危山旱峡玉矿遗址
,触动很大。此前,我在敦
煌地区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
,几乎跑遍了敦煌周边地区
,对河西走廊的马鬃山玉矿
遗址也有过考察,但根本没
想到在三危山旱峡竟然蕴藏
着一处史前玉矿遗址!于是
,我毫不犹豫地把旱峡玉矿
写进了小说,并且与神话故
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联系
起来。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玉”共,天下大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
色鲜明。多年来,我一直努
力实践将文学创作与人类文
明相结合,在艺术表现形式
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因此对
普通读者来说有些难度。特
别感谢各界学者、批评家对
我创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你们的鼓励至关重要!
《大家》主编周明全在
关键时刻拍板发表这类探索
性较强的小说,给了我极大
的鼓励。还有社会各界朋友
的支持和鼓励,都是我孜孜
不倦研究、探索和创作的动
力。
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画家
王辅民为这部小说创作插画
《大禹治水》。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
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森,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
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
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甘肃
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省委
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作家胡秉俊及其千金胡潇一
直关注我的学术研究和文学
创作,并撰写序言,感激不
尽!
符号学家、四川大学文
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教授
赵毅衡,神话学家、上海交
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叶舒宪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
所)所长陈星灿,评论家、
《大家》主编周明全在百忙
中为本书撰写推荐语,毫无
疑问,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
策!
感谢出版社编辑李金涛
的辛勤付出!
感恩并祝福这个时代!
书评(媒体评论)
我曾称冯玉雷《野马,
尘埃》是中国文坛和中国文
学史上罕见的一种“博学小
说”,“学者型小说”,《再
王书》是中国古代神话的重
写,尤为炫目,无论语言、
历史承载量、学术承载量或
者艺术表现,称得上是一部
开创中国文学新体裁的小说

——赵毅衡 四开大学文
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
从上五千年崇拜圣玉,
到下五千年崇拜圣王,潜藏
着一个完整的文化基因谱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
学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教授
《禹王书》主要人物生
活的舞台和道具多取自百年
来不断进步的考古学,增加
了小说的张力和亲和力。这
部堪称考古叙事”的长篇小
说,极富想象力,也很有画
面感,读来仿佛走进了那个
时代。
——陈星灿 中国历史研
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
院者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
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根植传统,放眼中西,
推陈出新,气象宏大,终成
家之言,开文学新风尚!
——周明全 《大家》主
精彩页
朝的山名叫念ing。
“念ing”是合成词,是九层白玉琼楼变成的河源神山的名字。人们顺着山山沟沟、大小支流汇入主河道,然后溯流而上西行朝山。这是每个部落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
血管里的血滋养身体,河水滋养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没有河,就没有一切。因此,必须朝山。这是集体无意识和共同的文化记忆,约定俗成,无须谁教。庄稼收了,天气转凉,各部落朝山的人陆陆续续踏上西行的道路。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川流不息,气质各异,参差不齐,南腔北调。由于方言、认知、习俗不同,人们对河源神山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念ing、念青、哈思、昆仑、唐古拉、不周……
那时,有的人勤快,每年朝山;有的人懒散,三年或五年一次。也有因偶发爱情、疾病等在某条河、某座山里滞留若干年后返回的。
来去自由,一切全靠自我约束。
约束能力超强者竞争帝位,强者竞争部落首领,次强者竞争各种小王。
转完山,每个人都要带回神山之石作为朝山的凭证。返程,朝圣者每天都要聚在一起展示随身携带的石头,从质、润、色、质、香、亮、透、光、泽、华、韵、神等方面进行对比。不管谁的石头胜出,大家都由衷高兴,载歌载舞,分享快乐。谁敢偷窃、抢劫大家公认的美石,会遭到集体的唾弃,窃贼终将孤独而死。第一个发现窃贼尸体的人有义务将其与石头一起深埋,并且竖立桃木作为标志。
此后,朝山者都会绕道而走。 与石头有关的传说长了翅膀,在沿河两岸飞翔,穿山越谷,飞到最偏远的部落。因此,新的传说不断诞生、传播。经过古老岁月的反复洗礼,为数不多的传说作为经典被绝大多数部落所传承。
总之,人们不在朝山的路上讲经典,就在某个河边高地上通过各种方言品评、对比石头。
这种生活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似乎永远不会终结。九个有关石头的传说:
远古时期,盘古摸黑从昆仑山抓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打制成玉斧,开天辟地。
上古时期,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点石击火两种取火方法。人们从此可以吃熟食、喝热水,冬天再冷也不怕。燧人又选择拉脊山、合黎山和陇山作为祭拜上天的三大处所;之后,以合黎山为星象观测点,立挺木方牙,仰观北斗九星,以织女星为北天极星,以日月遮蔽为太阳回归年周期,首创日、月、星纪历;接着发明织皮卉服、结绳纪历。
上古时期,伏羲朝山途中偶遇女娲。作为两大部落的首领,他们深深为对方的功德所折服,互相吸引。他们是婚姻制度的确立者和率先执行者,如果违背,将功亏一篑。爱情之火熊熊燃烧,两人实在承受不住煎熬,正欲投河殉情,忽见昆仑山顶有巨石闪闪发光。他们不约而同,经过艰难跋涉终于爬到了山顶。大国期国到程A
是天青色的盘古玉石!
两人兴奋得惊叫,决定将石头解开。
不知不觉,盘古玉石被解开了。从里到外竞然没有丝毫杂质,色泽均匀、透亮,异常美丽。伏羲联想到品德,女娲联想到爱情。他们将玉石雕琢成圆磨盘,同时对天发愿:
“天神做证!如果磨盘能合而为一,我们就回到各自的部落;如果分散开来,我们就永不分离!”
松开手。两扇磨盘顺着河流滚滚而下,竟然合而为一。
伏羲与女娲深情道别:“让石头上长出的爱情回到石头中去吧!”他们的故事感化了部落的很多少男少女,使他们坚守婚姻制度。
上古时期,有峤部落的杰出青年姜伊耆朝山后驯化并带回一群五色神牛,每头牛都驮载着很多五色神石,人们将五色神石打制成硬度极高的神铲、神刀、神镰、神凿、神磨、神白,用它们开荒、栽培、种植,麻、黍、稷、豆获得巨大丰收。姜伊耆还教人们辨别各类植物,治疗疑难杂症,鼓励各个部落之间交换土特产。人们欢欢喜喜敲着瑟及其派生的磬,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河,感谢神。
后代尊称姜伊耆为“神农”。
上古时期,有熊部落的才俊少典与有峤部落的美女附宝在朝山途中相识、相爱,但他们各自有婚配对象,不能违反部族规定,而且双方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部落。经过反复斟酌,他们一直向西,去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新居地。两人在七条河汇聚的地方遇到能冶炼出会发光、可变形的新物质“铜”的神人部落,获赠两只亲密依偎的铜雁。于是,两人返回故地。有关“铜”的故事顺河而下,飘扬四方。三月初三,他们的爱情结晶在有熊出地生,取名为“铜”。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