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故事的另一种讲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晓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新闻社对外话语方式探索的书,是一个记者的新闻尝试。中国新闻社的70年,是从中国在世界上发不出声音到中国奇迹刷新世界耳目的70年,是中国学习与世界对话的70年。中新社一直站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把中国讲述给世界。作者有36年的记者生涯,是在中新社这个平台下被“中新风格”滋养的36年,是与中新社一起成长的36年。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话语环境,作者以“有温度、有角度、专业有效、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服务”为宗旨,辛勤耕耘,笔耕不辍,选其优秀文章结集成册。
目录
第一辑
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红椅子
“橡皮图章”变硬了
共和国第四任委员长彭真记事
张洁清:在伟人身后
万里退休不发愁
猛士剑胆王汉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印象
中国立法神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诞生及两次修改
中国行政官员临“海”彷徨
“中国脑库”与中南海
官商心仪黑帽子
“回归是一个大Party”——澳门孩子心中的回归
第二辑
神气十足于光远
吴敬琏:谔谔中南海
思想如大河,理论像新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访谈录
厉以宁的多面人生
小涓非细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小涓印象
网络奇人姜奇平
王蒙忆冰心
绀弩九十岁
张贤亮的《青春期》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斯妤如斯
宗璞:风庐静写文人心
《丰乳肥臀》和莫言
第三辑
山西的心思
遭遇香港文化
中国人在塞纳河边
全球化,谁的盛筵?
中国文人被冷落了?
一九九六,中国文学年?
文学的花絮飘落下来
中国作协年轻了——中国作协书记处四位新人印象记
北京文坛叹林希
南开二人转
带心的采访
第四辑
《六十年 中国风》代后记
《中国式震撼》代后记
中新社探索中国特色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和实践价值
用“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撬动世界对第一大政党的好奇心——中新社不断探索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新路径
新全球化时代的中新社与“中新风格”——“中新风格”在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独特价值
导语
本书提供了一个记者和一个媒体的找寻和尝试,
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同体,
或许这个看中国、看世界有一点点独到、有一点点洞察的视角是有用的。
精彩页
我当记者十七年了。
十七年前,我从大学的中文系分到中新社,首先不会采访写新闻,其次又有点看不起新闻:把别人的话写下来,或者从每张纸上抄下来的东西怎么就标上了自己的名字?
领导批评了我,因为我第一不爱出去采访,第二采访回来,一扭身,就夹上材料和本去了图书馆。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可能是个没长脚的记者。而一名好记者,不仅要长脚,而且要睁眼,还要带心。
长脚,这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手勤、脚勤,所谓新闻就在脚下。首先你要在场,直面新闻,才能写出新闻。新闻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脚下,你的脚必须充满主动性。不能像我最初做记者,一想到要出门,见新面孔,遇新事情,就心里发抖,脚下打晃。
睁眼,也好理解,就是要睁大眼睛,勇于发现,别熟视无睹,别视而不见,其实,很多时候,新闻就在你的眼前。
能不能走向有新闻的地方,能不能睁眼看到新闻,说起来容易,操作其实有点难。脚迈得是否有意义,眼睛睁得是否有质量,都取决于你是否带着你的心。是否带心采访,相当于带电作业,否则想写出火花,写出感觉和灵性不太可能。
我曾经写过一篇记述著名记者张建伟的文章,他关于1992 年人代会的报道让人感触颇深。那时的人代会不知是否已经像现在有一千多名中外记者参加,但说记者蜂拥如过江之鲫并不为过。人待在人民大会堂高广的厅堂里,周围都是政要、巨商、专家、明星,一个人过来,一堆记者围上去,而后是无数的稿件,刊登在各报。人待在其中,会有一种自失的感觉,茫然不知所为,有点像无生命的机器。
机器就只能停留在脚的层面,只是我在场。但你是否睁大了眼睛?你看见了什么?它们是什么?为什么?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看你能不能看见它、发现它。
那一天,是人代会第一个休息日,许多忙碌了几天的记者翻翻大会的日程,最后决定跟着代表们的安排休息休息。这时,张建伟出现在代表的驻地,他敲了一个门,又一个门,发现代表们都不在,问一问,代表们没有去购物,没有去游玩,没有聚在一起聊天,他们不约而同都跑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部委结识官员,沟通信息,争取资金,游说项目。带着心的张建伟把情况一凑,计上心来。
他文章的题目是《高层公关行动》。在中国经济发展掀起又一个新的浪潮的时候,各地诸侯争先恐后,错过机会就对不起他面临的机会和他必须面对的老百姓。而历史又是这样地不同了,从前,不说、不争、不抢,讲究埋头苦干,现在,不仅要做,而且要说,要宣传自己,要争取自己应有或者最大的机会和权益,那么就要让别人尤其是主管部门知道、了解自己,你要做什么,他们能帮助你做什么。 历史的重大变化就在代表驻地静悄悄的走廊间书写着。张建伟从这里走过,他发现、体会、谛听、感动,而后表达。新闻淡日,淡又不淡,代表们会外的共同选择——公关,其实是发生在人代会上大而有趣、大有深意的新闻事实。只善于记录的记者觉得今日无新闻,善于发现的记者却正在伏案疾书。他为平淡之中蕴含的重大新闻而感动。
《高层公关行动》给我的冲击是始料不及的。我做政治记者多年,经常参加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道,也曾自诩是用心来采访的记者,但总是用习惯、臆想和繁忙轻易地覆盖了发现。另外,跑一个方面时间长了,那种熟悉也很害人。我们的老朋友、老上级,他们就是新闻的携带者,而我们只顾了和他们寒暄、笑闹,忘了我们彼此的身份。而一个没有习惯和熟悉这一切的记者,他的眼睛和心保持着最初的敏感。如果他再带着一堆资料和题目,他就很有力量,很可怕。
张建伟很有力量也很可怕地向我们走来。他站在人代会的舞台上,肚子里装着行业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上的很多货色,大睁着眼睛,开启着心智,在人代会上舀一瓢水,浇到已经有的那块地里,立刻开出动人的花朵。
他大概在那次人代会上写出了六七篇很有见地的新闻,《广东情结“两会磁力效应”》《拿来?拿来……拿来!》《尺子?尺子……尺子!》《追踪第一生产力》……它们赫然登在报纸一版,沉甸甸像是一枚枚炮弹。这“炮弹”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你心中有的越多,你的发现越多。人代会和其他一切会议是你的新闻对象,更是一个新闻的出发点,它给你一个由头,给你一个发挥的当下原因,一条起跑线,至于你能跑多远,就看你的爆发力、耐力了。
记者投入两会,更投入广大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写两会,更写这种生活。两会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是记者摹写生活的一个切入点,只有心中蕴积着更大量的社会生活,才敢于以两会为起点而非终点,从而写出一段更宏观、更纯净的中国历史。
也是在这一年的人代会期间,我不上会,躲在办公室里作壁上观。正在读张建伟的人大稿,领导扔过来一个请柬《中国大西北影展》。不想去,又觉得不合适,人代会期间的一个影展实在不是什么新闻。
但是,当我在民族文化宫大厅里看到西北五省区的党政、人大高级官员站在阶梯上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