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爱情是什么?我心仪的人是否爱我?未婚男女如此问。 我们之间是否还拥有爱情?婚姻已进入疲惫的人如此问。 无论承认与否,爱情始终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正是对这一议题的解读。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恋爱婚姻经验,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很多人认为,爱情是个纯粹个人的事情,告白、恋爱、失恋、结婚、离婚,都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选择。孙中兴教授告诉我们,错误!爱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行为;爱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现代的婚恋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现代的婚恋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于是,就有了“爱情社会学”这样一门课程。孙中兴教授自1996年开始在台湾大学开设该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受到两岸三地青年广泛欢迎。本书脱胎于课程,而不拘泥于课程,是一本教人更好把握爱情、更成熟地经营爱情的好书。 作者简介 孙中兴,哥伦比亚大学神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6年开风气之先,在台湾大学教授“爱情社会学”课程,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解说社会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爱情,成为台大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之一。他还曾在台大校内别出心裁地举办“梁祝节”、“倒追日”等活动。著有《学着好好爱》《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等。在台大开设的课程有“爱情社会学”、“幽默礼会学”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爱情是什么——大哉问 第二章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 第三章 学会好好爱 第四章 爱情的依附风格 第五章 怦然心动:爱情的开始 第六章 怎样才幸福:爱情的维系 第七章 分手快乐:爱情的结束 第八章 爱情的偏差行为与犯罪 第九章 性·力·爱 第十章 身体·自我·爱情 第十一章 爱情·婚姻·家庭 第十二章 爱情与人际关系 第十三章 爱情与文化 参考文献 序言 我念大学的时候,因为 爱情问题的困扰,其实大部 分时间是告白失败或失恋, 让我以为这都是我的“个人 问题”,甚至以为是“老天有 意的安排”。后来渐渐发现 这真是个“社会议题”,许多 人都跟我有同样的困扰。我 那时候就想,爱情这种事情 应该是可以教、可以学的; 也许通过“教”与“学”就能替 人(特别是失恋的人)减少 几分痛苦,也可以替人间减 少若干遗憾。于是我开始注 意到我念的社会学中有关爱 情的研究,准备有朝一日要 来开设这样的课程。 1996年我第一次在我服 务的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 会学”。开学后第三周,忽 然课堂上出现了很多记者, 听完第一堂课之后,就开始 采访我。那堂课讲的是欧洲 中古阿伯拉(Abelard)和 爱绿苡丝(Heloise)的故 事,可是记者大概考虑到这 个故事不是一般读者熟悉的 ,所以只写了我在课堂上从 这个故事中归纳的“老少配” 和“备胎论”。万万没想到, 这个原来是提振同学听课兴 趣的结论就变成了报纸报道 的重点。后来广播电台也邀 我,我抱着能够宣扬我理念 的雄心壮志赴约,却发现主 持人多半都不在乎我要说的 ,我自己只是成为媒体的“ 当周焦点”。我要宣扬的理 念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后来陆续也有不同的出 版社来询问我有没有出书的 计划。我自己因为有“写作 障碍”,写本学术专著都有 困难更何况通俗书,所以无 法自己动笔。大部分出版社 大概以为我是“拿俏”,就不 再联络。可是就是有个出版 社动了脑,想出“我来讲而 让别人来写”的办法。他们 就请编辑来上课,希望能做 出一本有特色的爱情书。她 上课上得开心,也照我上课 的样子记下内容,可是一旦 形成文字,就惨不忍睹。这 计划就泡汤了。后来也尝试 请我的学生中文笔比较好的 来做,也都不能尽如人意。 就这样,这门课就一直是一 门课,也有越来越多的讲义 ,就是无法变成一本让人可 以阅读的书。 2010年秋季,“爱情社会 学”开始录像变成“台大开放 式课程”的一门课,万万没 想到,一开始居然蝉联点阅 人数的第一名,甚至是第一 门;中破十万点阅人数的课 程,后来才被“红楼梦”所取 代。更没想到,大陆的几个 网站也转载了这门课,有些 网站还精心配上原来没有的 字幕,因此这门课也变成大 陆同学广为流传的“公开课” 。也从此开始有大陆同学写 信给我分享他们收看课程的 收获和私人烦恼,也有大陆 自由行观光客来听课,以及 大陆来台交换生在路上巧遇 要求合影签名的“光栗事迹” (刚好有一群朋友在旁目睹 ,才知道我说的“我的课在 大陆很多人看”不是吹牛) 。这都让我受宠若惊。 大陆的出版社也因此跨 海来求稿。情形就像当初台 湾的出版社一样。听到我没 有稿子就退场的大有人在。 只有一两位编辑想到一些特 别的做法,最后武丛伟老师 的做法最打动我,她请人先 将录像课程和我的讲义先腾 录下来,我前后再请冯忠恬 、李思仪和何思莹三位同学 帮忙,特别是何思莹同学认 真地回头再从录像课程和讲 义中做了很多补充,才有现 在各位读者手中这本书出现 。 其实“爱情社会学”这门 课程的内容是经过几次转变 的,并不是一直就是现在各 位看到的这样的篇章结构。 最当初我的构想是个三 部曲结构。我一直以来的专 长都在“社会学理论”,对于 爱情的进入点原来也是从这 个角度,所以“爱情与社会 学理论”是我的“初心”所在 ,可是“社会学理论”这个课 名会吓走很多人,所以我就 “偷天换日”把“爱情与社会 理论”放在课程的尾端,多 放了“中外爱情故事”的部分 当成一个开头,中间经过选 定的几个“爱情与社会”的主 题,这样凑成了最当初的“ 爱情社会学”的授课内容。 随着每年我的讲义更新,“ 爱情与社会”的主题不断扩 充到可以独立成一门课,所 以就叫作“爱情社会学”;“ 中外爱情故事”也越搜集越 多,也独立命名为“爱情历 史社会学”;“爱情与社会理 论”也就从原先的“首部曲” 成了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回到我开这门课的原始想法 ,其实是跟我教书的原始想 法相一致的:教育是要让我 们成为更好的人。我相信社 会学的知识来自观察和研究 人们的生活,因此也应该对 人们的生活有帮助。而要帮 助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必 须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这 对教“社会学理论”的人来说 ,“要将西方概念转化成中 国的日常语言”尤其是个挑 战。我就是秉持着这么简单 的理念,在没有现成教科书 可用的情况下,结合了我不 断广泛阅读的成果,设计出 了这么一门“三部曲”的课, 也很幸运在教了快二十年的 时间里,接近了当初的理想 。各位现在看到的书也只是 现阶段的成果。 特别感谢我历年来的学 生以及收看网络课程的各地 同学,你们的热情回馈,让 我深刻了解到我的课程对大 部分学生而言真是一门很有 意义的课程。 我希望我的课程只是一 个开头,让未来的研究者或 教学者能在这个基础上另辟 蹊径,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 进,引进更多的研究成果, 让这个领域更能贴近 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杜拉斯所说,爱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爱情对于古往今来的人,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咏叹爱情的作品多如恒河之沙。但这些都是以感性的形式,探讨爱情感性的方面。那么,爱情是否可以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探讨?作者以社会学的框架出发,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方式,做出了非常有趣的尝试。 精彩页 爱的层面与迷思 再讲一个问题,就是爱的层面跟迷思。迷思就是一般人常见的、没有经过理智反思的思想。譬如,曾经有一个男孩子问我,老师,女人是不是很难了解?通常问这种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后来才知道他的女朋友跟他分手了,但是他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提出了“女人很难了解”这样的问题。很难了解的一个原因,会不会因为你从来没学着去了解呢?我于是问他,数学难不难?他说很难。我说你去问数学系的学生,有人觉得很难,有人就觉得不难,你觉得问题在哪里?有的时候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你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你有没有想尽办法去了解它、解决它。 爱的第一层面是宇宙层面。在西方的神话中,爱是宇宙的动力,是生的力量,与灭的力量相对。有一部电影叫作《第五元素》。因为希腊人讲四个元素——地、水、火、风。中国也有五行,不过,中国的五行与爱没有任何关系。可是《第五元素》电影还没有演,我就知道第五个元素是什么,就是爱。西洋歌剧有一部叫《图兰朵公主》,图兰朵公主为了给祖先报仇,昭告天下,如果有男人能猜出她的谜语,她就嫁给那个人,如果猜不出来,就杀了那个人。很多人都猜不出来。谜底是什么?爱。所以你答不出来的东西用爱就可以解决。这是西方人一直拥有的想法。西方的基督教基本上就是希望用爱来解决世界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很少有这种用爱解决问题、化解宇宙危机的故事。所以爱是宇宙的动力这一点一直是西方人所强调的。加上爱有时候会与性、与繁衍后代扯在一起。通常讲,有了爱才会有性行为,才会有后代,所以后代被称为爱的结晶。 爱的第二层面是生理层面。譬如,头发的长短。头发长短对男生影响不大,对女生影响就非常的明显。特别在我们以前的年代,女生在念大学之前不准留长头发,那时候头发要在耳上一厘米,耳边要剃得清清爽爽,那时候我们叫西瓜皮,再美的女生剃成那样,都萌不起来。所以我们那个时代女生高考完毕第一件事情,就是留长头发。长头发有人留的好看,有人留的不太符合个性,可是大家都要留长头发。为什么呢?我们那时候流行一首歌的歌词中有一句叫“长发为君剪,短发为君留”,头发不是你自己的,是根据你喜欢的那个人喜欢的样子来的。我留学回国的时候,刘德华正当红,因为他说过喜欢长头发女生,所以刘德华的影迷都是长头发的。所以长头发、短头发或男生要不要抓头发,或者理光头什么,有时候是对方的期待。有时候你会以为那是对方的期待,譬如你跟你喜欢的女孩子去看电影,她说,孙老师的发型好酷,你就开始觉得,真的吗?下礼拜你就搞成我这种样子,然后就把自己变得很胖、很老,这真的作践自己了,不需要这样。再如,穿衣服。你说穿衣服不都是格子衬衫吗?有些男生不一样,谈了恋爱之后会各种衣服换来换去。再如,忽然间爱干净了,不一定爱溧亮,爱干净,不化妆的女生忽然间化妆了,这都是很奇怪的。 爱的第三个层面是心理层面。很多人喜欢问爱跟喜欢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是做学术研究,通常我们会觉得爱的程度比较深,喜欢的程度比较浅,爱的责任感比较重,喜欢没什么特别的责任感,是相对的。所以问这个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很喜欢问。通常祢怀疑,你是喜欢这个人,还是爱这个人的时候,那就看你对爱的界定。如果爱是相互的,你不知道对方的情意之前,是没有爱可言的。我喜欢他,但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喜欢我。如果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OK,某种程度可能可以叫作爱。所以爱是很麻烦的事情,大家好像都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其实可能都不知道。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