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演剧史/故宫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王岩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清代宫廷昆弋两腔以外的地方腔调演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清代入关后各朝地方声腔在宫廷中传播和演出的历程,其中又将宫廷演剧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即弋阳腔变腔演出史、侉戏演出史和乱弹戏演出史。中编以宫廷地方声腔相关的档案和剧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时期内不同腔调的代表性剧目,对清代前期地方声腔演出形态的分析、侉戏的内涵与特征、宫廷对于不同长度的地方声腔的改编等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侧重编演关系研究,重点探讨针对地方声腔的戏剧禁毁政策和宫廷演剧对皮黄戏的影响。余论将“花雅之争”与宫廷演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出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王岩,文学博士,现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戏曲学会枞阳腔(吹腔)研究分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清代宫廷戏曲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图书馆藏清宫戏曲文献研究”。 目录 序言 李玫 绪论 上编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演出分期研究 第一章 弋阳腔变腔演出史 第一节 入关之前:礼乐与娱乐混杂 第二节 顺治朝:演剧无定制 第三节 康熙朝:雅好昆弋 第四节 雍正朝:承前启后 第二章 侉戏演出史 第一节 乾隆朝:侉戏入宫 第二节 嘉庆朝:暧昧的态度 第三节 道光朝:侉戏演出增加 第四节 咸丰朝(上):变革前夜 第三章 乱弹戏演出史 第一节 咸丰朝(下):乱弹戏入宫 第二节 同治朝:乱弹戏在宫廷演出的发展 第三节 光绪朝:乱弹戏成为宫廷主要演出腔调 第四节 宣统朝:宫廷乱弹戏的绝响 中编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档案及曲本研究 第四章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演出形态概述 第一节 清代前期弋腔变腔、弦索腔在宫廷演出中零星出现 第二节 清代中期吹腔、弦索腔在宫廷演出中的广泛应用 第三节 清代后期皮黄戏在宫廷演出中逐渐崛起 第五章 清前期宫廷弋腔变腔剧目研究 第一节 国家图书馆藏《钵中莲》的编演时间 第二节 国图本《钵中莲》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国图本《钵中莲》对民间本的改编 第四节 从国图本至嘉庆本《钵中莲》 第六章 清代宫廷侉戏研究 第一节 民间语境下“侉戏”“侉调”内涵争议 第二节 清代宫廷“侉调”“侉腔”“侉戏”考 第三节 宫廷语境下“侉戏”与“乱弹”之分野 第四节 咸丰朝之前宫廷未曾承应皮黄戏 第七章 侉戏的特征与分类 第一节 侉戏的特征 第二节 脱胎于传奇的侉戏作品——以《针线算命》为例 第三节 来源于时调小曲的侉戏作品——以《探亲相骂》为例 第四节 改编自明清时剧的侉戏作品——以《昭君》为例 第八章 弦索学研究 第一节 弦索学名称之辨 第二节 弦索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弦索学的职司 第九章 宫廷改编地方声腔剧目的两种倾向—基于剧目分类、场合与受众的改编思路 第一节 清代宫廷语境下的连台本戏、小轴子与杂戏 第二节 长篇地方声腔剧目改编的典雅化倾向 第三节 短篇地方声腔剧目改编的通俗化倾向 第四节 《一匹布》的清代中期宫廷本与清末乱弹本所呈现出的不同改编倾向 第十章 清代后期宫廷旧有剧目翻作皮黄研究 第一节 翻改连台本戏《昭代箫韶》为皮黄 第二节 翻改昆腔传奇《十五贯》为皮黄 第三节 翻改弋腔折子戏《上路魔障》为皮黄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宫廷对民间皮黄本戏的改编 第一节 《普天乐》现存曲本考 第二节 宫廷本《普天乐》对民间本出目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宫廷本《普天乐》对民间本情节和唱念的改编 第四节 《普天乐》宫廷演出史述 第五节 《普天乐》穿戴、场面题纲和半身戏画 下编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演剧观演关系研究 第十二章 清代戏剧禁毁、帝后好恶与宫廷地方声腔演剧 第一节 清代戏剧禁毁政策 第二节 地方腔调遭禁原因探究 第三节 宫廷演剧与戏剧禁毁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儒家思想与帝后好恶对宫廷演剧的影响 第十三章 清代宫廷演剧对皮黄戏的推动与规范 第一节 清代宫廷对皮黄戏的推崇使其声势日盛 第二节 帝后的苛刻要求规范着皮黄戏的演剧体制 第三节 建立皮黄戏艺人的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 第四节 宫廷演剧为顶尖皮黄戏艺人提供合作或竞争的平台 余论 戏曲史框架下的清宫地方声腔演剧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王岩的《清代宫廷地方 声腔演剧史》一书,是在他 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行 较大幅度修改和充实后的成 果。现在,本书将要出版, 王岩嘱我为本书写序,于是 近几天我读了这部书稿。书 稿中熟悉的章节和新加入的 部分,都让我想到王岩研究 清代宫廷演戏这一论题的起 始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过 程。从试探着起步、点滴积 累到集腋成裘,成为眼前这 部内容丰富翔实的学术专著 ,王岩数年来的努力和付出 ,回报可谓丰厚。我为王岩 在学术道路上扎实的进步感 到高兴和欣慰。 2014年初,王岩报考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我名下的博士研究生。记得 那时,当我刚了解到王岩在 硕士学习阶段主要关注当代 戏剧、硕士论文的论题是当 代剧作家范钧宏的剧作和理 论时,心里有些犹疑和担心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限定 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是三年 ,如有特殊情况则最多延至 五年;而王岩一旦入学,便 面临将研究领域从当代戏剧 到古代戏曲这一不小的转变 ——与连续学习古代戏曲的 学生相比,进入专业、熟悉 文献所需的阅读量会大大增 加,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撰写 的紧迫程度也随之更高,我 对王岩能否顺利完成这个转 变不免担心。入学考试结束 后,王岩交给我两三篇他之 前在报刊上发表的小文章, 意在让我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这几篇文章体现出王岩的 基本学术素质是不错的,给 了我很好的印象:文章虽然 不长,但写得清楚,观点表 达得简明扼要。能在短文章 里提出问题并将其阐释清楚 ,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基 本条件。几篇小文章所体现 的这种素质我很看重,让我 的犹疑有所削减。 入学后,王岩很快选定 以“清代宫廷演戏研究”为博 士学位论文的论题,对他的 选择我很认可,因为这个论 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尽 管近几年学界研究“清宫演 戏”的热度不断升温,关于 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涌现较 多,但是因为在此前几十年 里该研究领域曾长时间被忽 视,故宫廷演戏作为清代一 种特殊的戏曲现象,仍然存 在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研究论题定下来后,王 岩开始熟悉材料、阅读相关 文献。现在研究清代宫廷戏 曲的便利条件在于,近20年 来,关于清宫戏曲的几部大 型资料集先后出版,例如《 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 社2000年前后陆续出版)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 昇平署档案集成》(中华书 局2011年出版)、《京剧 历史文献汇编》(凤凰出版 社2011年出版)等等。这 些关于清代宫廷戏曲的大型 资料集的面世,特别是相当 大一部分清宫昇平署演戏档 案的影印出版,让研究清代 宫廷戏曲比几十年前便利了 很多——多年前,我曾关注 与清宫演戏相关的若干问题 ,当时除了《古本戏曲丛刊 》第九集影印了10部清宫连 台本戏剧本,借阅比较方便 外,其他大量的档案材料分 别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处,查 阅起来颇费气力。当然,现 今阅读这些资料相对便利, 却并不意味着撰写论文的难 度有所降低——要在浩瀚琐 碎的档案记录中爬梳清理, 真正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殊非易事;而要写出优质的 博士学位论文,更是不可能 一蹴而就。 读博期间,王岩和我确 定的研究步骤是:在看资料 的过程中归纳总结问题,写 出单篇文章;之后逐步扩展 ,逐渐深入,积少成多。这 几天为写这篇序言,我大致 回顾了一下,王岩读博期间 先后交给我的文章,有《《 倒铜旗》传奇及《麒麟阁》 研究》《宫廷所演乱弹本《 十字坡〉》《宫廷所演乱弹 戏〈快活林》》《清代宫廷 遗存两部乱弹本《十五贯〉 研究》《清代宫廷侉戏界说 》等。后来,这些文章有的 纳入了博士学位论文,有的 则没有。记得关于《倒铜旗 》的那篇文章有将近两万字 ,我看后感到其中的一个主 要观点不甚稳当,对王岩说 了看法后,王岩便十分干脆 地把这篇文章舍弃掉了。 因为一开始就是从讨论 研究乱弹腔剧目入手,王岩 后来将研究方向定位于清代 宫廷演戏中的“地方声腔演 出史”上,也是自然而然的 选择。在“清代宫廷戏曲”这 个大的论题中,关于地方声 腔剧目演出史专门而系统的 研究在当今学界仍相对薄弱 。清代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 的关系,既密切相关又有所 不同。从现存的清宫演戏档 案看,清代内廷演戏剧目中 ,昆腔、弋腔戏一直数量最 多,在很长时间里占比最大 ,但同时又有少数地方声腔 剧目在演出。道光以降,皮 黄腔戏兴起,宫廷内皮黄戏 演出增多,昆弋戏逐步减少 ,地方声腔戏的占比越来越 大。但是,清代宫廷演戏中 的花雅更替与民间戏曲的发 展进程并不完全同步,总体 上是滞后的,而且花雅共存 的现象比民间明显。所以, 研究清宫廷地方声腔戏的演 出历史,需要准确认识清代 宫廷戏曲的特殊性。要做到 这一点,细读、研究清宫演 戏档案是前提,只能依据档 案记载对具体的问题下结论 。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过 程中,王岩对这个论题内的 诸多方面展开讨论,提出自 己的见解,比如:辨析“侉 戏”概念、考述其出现的时 间,研究不同时期皇帝对戏 曲的态度、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