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中国发展为传统。 “中国医师调查”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于2020年12月针对我国医师群体开展的自主课题,旨在全面和深入了解医师群体的基本情况、群体诉求,以及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医疗观念等。 本书正是在此次调查基础上写作而成,希冀能够对医师诊疗过程和考核体系被迫“嵌入市场化”的现象进行反思,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参考,为全社会重建对医师的崇高职业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助力“医者仁心”和“尊医重卫”的医患互动环境的最终形成。 作者简介 王天夫,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导。任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研究兴趣集中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后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化与社会结构、中国家庭结构转型以及城市重建等。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调查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调查缘由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报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医师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第一节 医师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第二节 医师群体的工作情况 第三节 不同类型医院中的医师情况 第三章 医师的收入情况 第一节 调查概况与样本概况 第二节 医师收入基本情况 第三节 医师收入与个人人力资本交叉分析 第四节 医师收入与医院性质、级别等交叉分析 第四章 医师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 医疗资源的投入与分配 第二节 组织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第三节 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 医师的工作压力 第一节 工作与生活:以病人为中心 第二节 考核与评价:日常工作中的感知与行动 第三节 培养与晋升:永远“在路上” 第四节 社会态度:被“神圣化”与“污名化”的医师 第五节 多重压力之下的医师:认同与选择 第六章 医师对市场和科技的态度 第一节 对现有医疗形式的评价 第二节 市场化总体特征 第三节 科技化总体特征 第四节 重归医学人文精神 第七章 医师与患者的沟通互动 第一节 沟通认知与态度 第二节 沟通方法 第三节 沟通的外部因素 第四节 医师视角下的沟通 第八章 医师与患者关系 第一节 医患关系现状 第二节 医患矛盾来源 第三节 解决矛盾 第九章 报告总结 第一节 工作压力和收入 第二节 微观和宏观工作环境 第三节 医师与患者的关系 序言 出版者的话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 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 ,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对于中国历史和现状的 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获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民众、 决策层、学者从多个角度了解国情、制定政策、发展学 术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但必须看到,当代中国发生 的巨变是结构性、整体性、全方位、多层面、多纵深的 ,再加上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刻影响,数字化和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业 运行、组织机制、日常生活、群体身份、文化认同等方 面都正在发生巨大变迁,这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在这一背景下,重拾调查研究,对于我们深刻准确 地了解国情无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在诸种调查研究中 ,基于学术和学科的专题调查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供对某个问题较为透彻、深入的理解,是把 握国情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从2018年起,我们开始 推出“中国社会调查报告”系列。 “中国社会调查报告”是面向整个社会科学界征稿 的开放性系列图书,分主题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 部报告的出版都需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专业的编辑审 稿,并辅以定制式的学术传播,其目标是促进调查报告 的社会影响、学术影响和市场影响的最大化。 报告的生产应立基专业学术,强调学理性,源于专 业群体的专门调研,是学界同人合作研创成果。 报告应拥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科学严谨的方法、专 业深度的分析、完善的内容体系,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 。 每部报告均面向边界清晰的调研对象,全面深入展 现该对象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 报告的写作应基于来源统一的数据,数据的收集、 分析、呈现遵循相应规范。数据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 以是定性的,可以通过问卷、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获 得。 报告应提供相应结论,结论既可以呈现事实,也可 以提供理解框架,还可以提供相应建议。 报告应按照章节式体例编排。内容应包括三部分, 一是交代调查问题、调查对象和调查背景,二是交代调 查方法、调查过程、数据获得方式、调查资助来源,三 是分主题呈现调查结果。 报告应具有充分的证据性和清晰性,提供充足的证 据证明结果和结论的正确性,报告的写作应清晰、一目 了然,前后具有明确一致的逻辑。 报告应提供一个内容摘要,便于读者在不阅读整个 报告的情况下掌握其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调查报告”将按照每部报告的篇幅分为 两个系列,一为小报告系列,二为常规报告系列。前者 为10万字以下的报告,后者为10万字以上甚至三五十万 字的报告。 希望“中国社会调查报告”能为理解变动的世界提 供另一扇窗口,打开另一个视界。借着这些调研成果, 我们可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群学分社 “清华社会调查”序 社会变迁与社会调查 王天夫 社会调查可以被定义为,针对选定的社会议题,运 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收集相应的社会过 程与社会事件的数据与资料,以备随后更进一步的整理 分析,为社会理论的建构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材 料支撑的学术活动。 社会调查之于中国社会学,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从一开始,社会调查就是一种社 会思想,是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一种根本性与基础性的理解社会的哲学视角与价 值观念。社会调查由此出发,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最重 要的切入点,也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壮大的知识积 累的重要内容。 今天的中国仍然处于快速的社会变迁进程之中,同 时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国际社会大变局之中。随着数字社 会的来临,人们的职业工作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 化。怎样去准确了解社会实情,怎样去理解社会变迁的 进程,以及怎样去探索社会变迁的趋势等,都是具体而 迫切的任务。社会调查提供了回答这些问题的观念基础 、方法过程与技术工具。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历史关口 ,社会调查仍然应当是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 近代社会思想转变与社会调查 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的“国族救亡”运动中 ,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真正的改革图强需要的是整个 社会的变革,是每一个人思想观念的改造,是群体道德 与文化的改造,需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 国民教育与社会改造的基础,就在于通过社会调查了解 社会实情,厘清社会问题。同一时期,一些外来的接受 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社会改良者,为达社会服务之目 的,需要了解平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 传统中国社会的肌理,沉浸在由相对静止的时间与 浓缩孤立的空间所构建的乡土社会之中;在密集充盈的 社会交往之中,产生了稠密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差序格局 的伦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过程,都是 在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