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人都在说的父权社会,究竟是如何影响异性恋关系的? 延续了上千年的父权制,如何凌驾于女性之上? 对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崛起颇有研究的莫娜·肖莱,在《重塑爱情》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异性恋关系典型,着重剖析了经常被女权主义回避的问题——爱情。书中深度分析了父权制结构下传统男女关系中那些浪漫的表象、厌女的传统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 翻开本书,了解女性如何摆脱父权制对两性关系的影响,重新塑造爱情的平等结构! 文化背景:我们对爱的谨小慎微以及某种自满情绪,导致我们无法拥抱爱。(请翻到第27页) 凌驾于女性自卑上的浪漫:理想爱情中,女人低男人一等?(请翻到第63页) 家庭暴力:男性主导机制下的女性,因自身不完美产生的羞耻感,成了家庭暴力的温床。(请翻到第121页) 男女爱情观的差异:爱情只是女人的事吗?(请翻到第187页) 欲望的主体:女性如何才能摆脱她们为男性特供的“虚假”形象?(请翻到第263页) 我是女权主义者,我是异性恋,我该如何踏入被父权社会绑架的异性亲密关系?正如莫娜·肖莱所言:“每当一位男性敢于‘袒露自己的感受’,或者一位女性敢于‘看见并说出她发自内心的想法’,父权制秩序就被颠覆了。” 目录 引言 绿洲幻影 勇往直前 爱与愤怒 “深度异性恋”之梦 前言 在守旧主义与虚无主义之间 《魂断日内瓦》,伪温柔乡 时间振幅的乐趣 “假如人生不过是一场夏日午憩” “两个人爱到不分你我:那到底是你还是我?” 1.“放低自我”才会被爱?:理想爱情中,女人低男人一等 “一捏就碎” 祈祷自己不过分耀眼 “化平等为情欲” 成为幻想是何种体验 “一个黄皮肤小女人” 从皮埃尔·洛蒂到马龙·白兰度 亚洲女性的“双重女性化” “她不说话” 2.男人,真男人:家庭暴力教会我们什么 “病态自恋狂”,还是“父权制下健康成长的孩子”? 无法动摇的信心 我们对男性情感的恭敬 无法捍卫自己的利益 当周围人打破暴力,或进行二次施暴 曼尼福德·麦克莱恩抛物线 “我觉得自己就像他的母亲” “完美男友” 爱与死,刻板印象之泛滥 “被折磨的艺术家”滥用之特权 3.神庙的女守护者:爱情只是女人的事吗? 异化与睿智 “走出阴影,走出无名” “依赖的种子” 贫困女性,令人无法抵挡的角色 自我重整 别的女人,是下策还是对手? 那男性依赖呢? 堡垒男人和赝品女人 “因为你活着” 学会放弃 4.大剥夺:成为情欲的主角 拧松目光的老虎钳 一个被消声的故事 性幻想的女人是“怪物” 哈里森与我 O,或盗窃的故事 毒药……还是解药? 导语 第44届欧洲散文奖、2021年《左派文艺杂志》随笔奖获奖作品。 出版即引发热议!《世界报》《自由报》《VOGUE》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常年占据亚马逊法语社科榜TOP3。 数万人关注的“父权制”话题,《权力的游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后翼弃兵》等热播剧集的灵感来源。 一本写给既是女权主义者又是异性恋,不得不面对厌女型亲密关系的人的剖析之书。直面作为女权主义者与热爱男性之间的矛盾。 浪漫的表象、家庭暴力、爱情观、欲望,4个方面解读被父权社会绑架的异性亲密关系,犀利指出异性恋男性既渴望女性又厌女的本质原因。 打破父权制下男女关系的浪漫表象,深挖“男强女弱”背后的社会规训与性别脚本。 一针见血而逻辑分明!仿佛现代女性的“女权主义嘴替”,向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或观点时,隐隐感觉不对劲,却难以将自己的感受准确表达出来的困境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