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假如一位星际信使从外太空来访地球,你是否好奇他从宇宙视角如何看待人类文明?全球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基于宇宙视角书写了科学与社会、真与美、探索与发现、地球与月亮、冲突与解决方案、风险与回报、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性别与身份、颜色与种族、法律与秩序、身体与意识、生命与死亡这12个值得人类反思的重要议题,以幽默而散文化的语言带我们重新理解科学与文明。 在太空中环绕过地球的宇航员们通常会有的“概览效应”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吃豆人星云、猫眼星云,星云的名字为何如此千奇百怪?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外星人,这算不算犯了“谋杀罪”?我们是否每天都在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计算?……在这本书中,泰森将关于宇宙天体的科普知识融入“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从对解决全球冲突的见解到提醒人们活着是多么珍贵,泰森用他的热情和雄辩揭示了一系列辉煌而美丽的普适性真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观察和描绘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高爽,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国家天文台博士后,前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科普作家,译者,译有《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科学需要讲故事》《追捕祝融星》,等作品。 目录 前言 开场 科学与社会 第1章 真与美(生活和宇宙中的美学) 第2章 探索与发现(塑造文明时两者的价值) 第3章 地球与月亮(拥有一种宇宙视角) 第4章 冲突与解决方案(人们内心的部落力量) 第5章 风险与回报(我们每天都在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计算) 第6章 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人如其食”并不完全正确) 第7章 性别与身份(人类的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第8章 颜色与种族(再一次,人类的相似大于不同) 第9章 法律与秩序(建立文明,无论我们是否喜欢) 第10章 身体与意识(我们可能高估了人类生理学) 尾声 生命与死亡 致谢 译后记 注释 序言 《星际信使》唤起了人 类对文明的警醒。人们不再 知道该相信什么人、什么事 。我们以自认为真实的或希 望真实的东西为动力,播种 对他人的仇恨,而不考虑到 底什么才是真实。文化和政 治派别为社群和国家的灵魂 而战。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 事实与观点的不同之处。我 们对攻击性的行为应对得很 快,而善良的行动却进行得 很迟缓。 伽利略·伽利雷于1610年 出版了《星际信使》①一书 ,他把长久等待被发现的宇 宙真理带到了地球,使其降 临到人类的思想中。伽利略 后来完善的望远镜揭示了一 个真实的宇宙,这个宇宙的 面貌不同于任何人先前的推 测,不同于任何人先前的盼 望,也不同于任何人先前的 断言。《星际信使》包含了 他对太阳、月亮和其他恒星 ,以及行星和银河系的观测 结果。从伽利略的著作中, 人们快速收获了两个结论: (1)仅靠人类的眼睛不足 以揭示自然界运作的基本真 理;(2)地球不是宇宙运 动的中心,它只是绕着太阳 运行的已知行星之一。 在我们的世界中,这些 首次出现的宇宙视角是对人 类重要性的自我检测——这 些来自星星的信息迫使人类 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与地 球、与宇宙的关系。若非如 此,我们就有可能认为,世 界围绕着我们和我们的思想 运行。我的这本《星际信使 》是一种解药,它为我们提 供了分配情感和智力的方法 ,从而让我们与已知宇宙的 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相协 调。本书重新定义了我们这 个时代讨论和辩论最多的部 分话题——战争、政治、宗 教、真理、美、性别、种族 ,每一个话题都是生命版图 上的人造战场。伽利略曾在 他的书中强调,责任和智慧 应为人类文明服务。我还间 断地探讨了我们在外星人眼 里可能的样子,这些外星人 来到地球,对我们是谁、是 什么,或者我们应该如何生 活,并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 。也因此,他们突显了我们 人类的矛盾、虚伪和偶尔的 愚蠢,从而成为人类玄妙或 者迷惑行为的公正观察者。 我将《星际信使》看作 洞察力的宝库,受知于宇宙 ,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带给 你全新的宇宙视角。 导语 外星人如何看待地球文明?来自星际信使的忠告居然是——宇宙也想杀死你?《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携重磅新作回归!本书封底扫码可获取作者寄语视频。 持续霸榜!《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天体物理学畅销书榜冠军,科学史与哲学榜、科学评论榜双榜亚军!亚马逊编辑精选2022年最佳图书! 他是口碑爆棚的传奇作者——曾写出全球百万销量畅销书的霍金科学传播奖得主、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章获得者、“卡尔·萨根接班人”、获评《时代》周刊“100大全球具影响力人物”“具影响力的100名哈佛校友之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馆长,2001年小行星13123以他的名字命名,曾在《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客串饰演自己! 后记 在我写下这篇译后记的 时候,我儿子正在我身后练 习小提琴。每天的练琴环节 是他最不想开始的活动,他 完全可以做到老师布置的任 务,但会在开始练习之前想 象出无数的困难,让练琴这 件事成为头脑中的恐怖巨怪 ,给自己立下内心的誓言“ 我肯定拉不好”。怎么办呢 ?为了让可怕的失败别出现 ,他采取的策略就是能不练 就不练,能少练就少练,能 晚一点练就晚一点练。 很奇怪对吧? 练习本来应该是解决不 熟练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 担心某件事的结果不够美好 ,合乎逻辑的策略应该是事 先增加练习和准备的工夫, 而不是采取南辕北辙的策略 。其实,像孩子的畏难情绪 这样不合逻辑的行为在成年 人身上一点也不少见。 吵架的家人为的其实是 相同的目标,因为担心离心 离德而爆发无休止地争论; 面对重要的工作,我们选择 晚一点再开始,没有 deadline(最后期限)就没 有生产力;“买买买”能让我 们一时安心,但很快就会带 来新一轮的不安;我们懒得 思考宏大的叙事,而是用娱 乐化的方式对待一切严肃的 主题并陶醉其中。 你看,用争吵来和家人 保持亲密,用拖延来帮助工 作做得更好,用过度消费来 补偿收入不足的焦虑,用浅 薄来治疗读书太少的问题… …好奇怪啊。 是啊,人类就是这么奇 怪。电影《流浪地球》里人 工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 莫斯)在被烧毁之前无奈地 叹息道:“让人类一直保持 理性,真是一种奢侈。”理 性,客观,尊重和追求数据 本身的逻辑,从外星人的视 角反思人类的环境,在概率 论与统计学面前保持谦卑… …这些品格并非人类与生俱 来的本事,它们全部需要花 上很大的力气去学习和练习 才能掌握。在这方面,提供 学习和训练指导的就是我们 的科学家群体。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古 代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 学体系?这其实不是一个正 确的问题。在我们考察人类 的科学史之后,真正的问题 是,为什么科学只能出现在 古希腊一个地方,而在其他 所有民族的文化中全都没有 产生科学思维?换句话说, “生而为人,我很遗憾”,作 为人,科学是一场偶然,理 性是一种稀缺,客观极其珍 贵。即便是现代人,在十几 年的基础教育中学习科学思 维方式,通过各种考核和训 练后长大成人,也依然难以 摆脱根深蒂固的反科学思维 。我们会相信彩票中很久没 出现过的数字很有可能在下 次出现,我们相信人群可以 靠很有限的几个类型简单区 分,我们深受情绪的奴役而 不自知。 问题很严重,解决方案 却显而易见。 一旦我们尝试着像科学 家那样用逻辑关系和数据构 建事实,我们就能立即洞见 全新的真相。本书作者尼尔 ·德格拉斯·泰森从12个角度 关照人的社会现实问题,涉 及种族、司法、审美、战争 等多个重要的话题,似乎是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泥泞中伸 出一只援手,往科学的大道 上拉我们一把。 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发 现不同团体对各种社会议题 的观点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 整齐,真正的素食主义者的 比例一点也不高。通过科学 思维,我们发现种族、肤色 和性别都不是简单的、非此 即彼的关系,漫长的灰色地 带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你看,科学和科学家不 会把真实的复杂世界简单化 。和我们的偏见恰恰相反, 我们过于简单的模型需要被 科学修正得更复杂一些才配 得上真实世界的样子。 作者在本书中特别喜欢 做一种理科生喜欢做的计算 。比如用美洲狮吃掉乱跑的 鹿,就能减少因为鹿而出车 祸的死亡人数,美洲狮也会 吃掉人,但是车祸死亡人数 大于美洲狮吃掉的人数,所 以理科生会赞成放狮子咬鹿 (和人)的方案。但这个方 案恐怕无法执行,因为人做 决策的依据不完全是科学和 计算,人常常受困于自己的 情感。有情感肯定是好事, 有了情感,《流浪地球》里 的航天员刘培强才能烧掉 MOSS,拒绝执行最佳方案 ,而是牺牲自己和整个空间 站为人类换来一丝渺茫的生 存机会。有了情感,我们这 些人才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 个被无数牺牲者缔造的现代 世界里。有了情感,我们才 能在技术原始的时代就敢于 想象飞上苍穹的未来世界, 并且把想象建造成现实。理 科生和文科生的组合,似乎 才是更好的发展之道。 但是,作者呼唤我们继 续训练的这种科学思维方式 ,和文科生的情感相比有一 个非常独特的不同之处。生 活在今天的人类,只需要经 过非常简单的初等教育,认 得几个字,就基本上可以理 解1000多年前某位诗人站 在长江边上的感慨。我们很 容易与那位诗人产生共鸣, 很容易从某件雕塑、绘画甚 至书法中感受到联结的感动 。我们和1000多年前的人 类在情感方面没有太大的不 同。也可以说,以1000年 的尺度来看,人们的情感不 会进步,我们在原地打转。 而科学思维就很不一样 了,这是人类唯一可以真正 做到世代累加的财富。 1000多年前那位诗人感叹 江水的时候,人类最快的运 动方式是马车,而现在,借 助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 轨道力学的推进,我们可以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抵达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可谓是现代版《庄 子》。其中有“齐物论”,说 人与动物、人与非人、堕胎 和自然流产、健全人和残疾 人、肉食和素食都没有本质 分别,帮你破除“分别心”; 还有“逍遥游”,用宇宙尺度 的事实告诉你什么才叫“小 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书中更有对现代生活的 理性审视,让你认识到世界 并不一定非得是这样的。渺 小但不孤单,幸运但不特殊 ,这就是宇审视角带给我们 的正确感觉。 ——万维钢,科学作家, “得到”App《精英日课》专 栏作者 也许人类已无处可去, 也许人类还有许多可选择的 未来,本书作者主张的宇宙 视角是星际信使献给人类世 的警言和思考。也许我们可 以由此出发,扩张一种星际 视野,对宇宙的本质、地球 及人类命运的未来发展,进 行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思考与 想象。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 类学会会长,东南大学艺术 学院特聘首席教授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读电 影剧本,如同从空间站的窗 户回望地球,以上帝视角审 视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在 这里,美丽与奇妙、复杂与 矛盾并存,人们认真地根据 自己的“逻辑”行动着,你明 知有些是错误、荒谬甚至愚 蠢的,但执念让人纠结、痛 苦然又津津有味——泰森向 我们展示了这些矛盾本身也 是美丽的。 ——宁理,演员,电影《 流浪地球2》“科学家马兆” 扮演者 生活在洞穴里的祖先从 洞口望向星空时,便已经有 了勇气和意识探索与发问。 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问宇宙 起源,而浩瀚如深渊的宇宙 ,或许也在反问着人类文明 的发端。保持谦卑,敬畏宇 宙。 ——刘继峰,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 作者充满激情,对困扰 人类的诸多看似对立的问题 提出了崭新的阐释,令人耳 目一新,发人深省,本书值 得大力推荐。 ——方在庆,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400多年前,当人类刚刚 开始使用望远镜,伽利略的 《星际信使》让人们看到了 神奇的宇宙;而在天文知识 充实的当今,美国天文学家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的《星 际信使》,又从一种更大的 宇宙尺度对人类的地球活动 进行审视和反思,甚至重新 定义。让我们以此书和宇宙 作为洞察力的宝库,受知于 宇宙,对周围的事物拥有全 新的宇宙视角。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 学院大学教授,电影《流浪 地球2》科学顾问 当我们以宇宙的视角回 望地球的历史长河,会发现 生命无比渺小,但一旦我们 具备这样的视角,我们个人 生命的维度反而会得以拓宽 。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生需 要这样的视角和观念,它帮 助我们像星星一样安详从容 、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 自己的路程。 ——涂子沛,大数据思想 家,科技作家,《第二大脑 》作者 每一页都被原创的诗意 想象照亮,并带有理性思维 的印记,浸透了数学和科学 之美。 ——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自私的基因》和《上帝的错 觉》作者 精彩页 在这个由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元素组成的复杂世界里,虽然人们解决分歧的方案各不相同,产生分歧的原因却千篇一律:我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观,重视不同的事情,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持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尽相同。于是,我们便将那些看起来与自己长相相似的人、与自己祈祷相同神灵的人、与自己道德准则相一致的人,视为我们所在部落或群体的一分子。鉴于我们这个物种曾经处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长期隔离状态,人们也许不应该对进化所造成的结果感到惊讶。团体思维即使违背了理性分析,也可能赋予了我们祖先在生存上的优势。 反之,如果远离使我们分裂的一切因素,你可能就会发现关于这个世界的共同的、统一的观点。那么,请注意你要前往的方向,那个新的视角不在你站立之处的东南西北任一方向——它根本不存在于罗盘所指向的任何地方。你必须从大地的表面上升才能到达那个高度,你会俯瞰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每个人,只有那样你才能对划分世界的解释方式产生免疫。我们把这种转变称为“概览效应”(overvieweffect)①,在太空中环绕过地球的宇航员们通常会有这种体验。再加上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以及孕育了太空探索的数学、科学和技术——是的,来自宇宙的视角高于一切。 我对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想法、观点与展望,几乎都为我们对自身在地球上和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识所触动、告知和启迪。也许没有什么比科学的方法、工具和发现更有人情味的了。它远不是一项冷酷无情的事业,它塑造了现代文明。如果文明不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超越原始冲动的手段,以及作为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景观——那么,何为文明? 我们的集体和持续的分歧又分别是什么呢?我所能保证的是,无论你目前持有什么观点,注入科学和理性思维可以使它们比以往更深刻、更有见地。这一过程也可以暴露出你可能持有的任何毫无根据的观点或者不合理的情绪。我们不可能期望现实中的人们都以科学家的方式进行思辨。因为科学家不是在寻找彼此的不同意见,而是在寻找彼此的数据支撑。即使是在辩论时,你也可能会惊讶于理性具有多大的效力。在它的启迪下,你很快就会发现,地球偏袒的部落并不多,有且只有一个——人类部落。这时,许多分歧就弱化了,甚至干脆消失了,从源头上让我们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科学之所以有别于人类追求的所有其他文明的分支,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测和理解自然界的行为,使我们能够准确地预测甚至控制自然界事件运作的结果。科学发现往往拥有拓宽和深化对事物看法的力量,尤其是能提高我们的健康、财富和安全水平。今天地球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能享受到这些益处。 支撑这些成就的科学方法,用正式的术语来表达,通常为归纳、演绎、假设和实验等。它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切以客观为准”: 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愚弄自己, 让自己以为某些假东西是真的, 或某些真东西是假的。 P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