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枢纽(3000年的中国增订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施展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作者简介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在知识平台得到APP开设的3门课程“中国史纲50讲”“国际政治学40讲”及“中国制造报告20讲”,目前累计超过35万人次学习。
目录
绪论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四、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五、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
六、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
七、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贰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一、从欲望到信仰
二、制度的演化
上篇 作为“中国”的世界
第一章 地理与历史
第一节 中原
第二节 草原
第三节 过渡地带
第四节 西域
第五节 雪域
第六节 西南
第七节 海洋
第二章 第一轮历史大循环: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三轮大循环
第二节 脱于混沌,封建初成
第三节 封建的巅峰与瓦解
一、周厉王之败
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三、技术进步与封建社会的终结
第四节 思想的自由奔流
一、轴心文明思想的开启
二、史学的勃兴
第三章 第二轮历史大循环:豪族社会
第一节 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
一、天下定于一
二、草原的兴起与中原的豪族化
三、从豪族崛起到中原陆沉
第二节 塞北的精悍气血与江南的衣冠礼乐
一、塞北的精悍气血
二、江南的衣冠礼乐
三、孝文帝之败与宇文泰之成
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一、关中与关东
二、海上声教与西域胡风
三、安史之乱与西域新命
四、吐蕃的聚与散
五、技术进步与豪族社会的终结
第四章 第三轮历史大循环:古代平民社会
第一节 精神的自我超越
一、普遍帝国与特殊认同的矛盾
二、儒学的新谱系与自我超越
第二节 特殊帝国及其蜕变
一、从“伦理世界”到“伦理一官僚世界”
二、二元帝国的精神自觉
三、西域的历史伏笔
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一、元:“大一统”抑或“大居正”?
二、明:大陆的专权与海洋的兴起
三、清:大陆普遍帝国的绝唱
下篇 内在于世界的“中国”
第五章 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
第一节 世界市场背景下的诸多新要素
一、外生的技术进步与新经济要素
二、新的知识与新的人才
三、大英帝国主导的新秩序
第二节 帝国的中兴与终结
一、帝国均衡的起伏与变迁
二、海洋与过渡地带
三、西域的命运与陆海大博弈
四、印度洋的风与大西洋的风
五、西南的奇迹
六、东北的隐喻
第三节 从普遍帝国到普遍人民
一、普遍主义的重新想象
二、法权视野
三、民族主义与革命
第六章 进行中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现代平民社会
第一节 革命与战争的正当性
一、政治经济学视角
二、政治哲学视角
三、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
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一、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谋划
二、俄国的谋划
三、日本的谋划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外与内
一、民族主义与外部世界
二、民族主义的内部困境
三、民族主义的格局欠缺
第四节 共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超越
一、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国体建构
二、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
三、大陆帝国的自我超越
第五节 从宪法制到宪法典
一、宪法的形式与质料
二、从《清帝逊位诏书》到无产阶级专政
三、共产主义法理学分析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失衡
第一节 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
一、创新经济与土地财政的时间耦合
二、供应链网络的规模效应
第二节 世界秩序的变迁与失衡
一、从“中心-边缘”结构到“全球经贸双循环”结构
二、世界秩序的失衡与金融危机
三、“不可能三角”与世界秩序
第三节 全球治理秩序之变迁
一、贸易过程的时间维度与国家政治的空间维度
二、从摩尼教秩序到奥古斯丁秩序
第四节 “文明的冲突”与普遍秩序的演化
一、伊斯兰世界的困境与反抗
二、奥古斯丁秩序的二阶属性
三、普遍秩序的演化过程
第八章 世界历史民族的精神自觉
第一节 精神如何自觉?
一、哈耶克秩序与黑格尔秩序
二、施米特问题
第二节 大国的自我超越
一、实力、理想、制度
二、海洋秩序与陆地秩序
三、海洋霸主的自我超越:从英国到美国
四、陆地霸主的自我超越:以德国为例
第三节 “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合题
一、中国作为世界秩序的海陆枢纽
二、中国秩序作为世界秩序的全息缩影
三、生成中的世界与普遍宪制500增补未来秩序导论
第一节 传统秩序的重构:政治空间与经济空间的分离
一、“科斯定理”的推
序言
施展送来他的大作,希
望我给他的新书作序。
施展是上海世界观察研
究院组织的学术共同体“大
观”团队的成员。我2007年
应邀担任世观院学术委员会
主席,那时我就提议研究院
要发现、扶持青年研究人员
,组建有持续性的青年研究
团队。“大观”团队自2008年
开始运行,就一系列课题进
行了持续研究,包括重新认
识中国的周边世界,重新理
解中国成长的世界历史意义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大观”团队近期的研究重点
,落在了对中国革命的伟大
成果向现代国家转化的历史
过程的研究上,开辟了“社
会主义改革时期国家理论”
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大观”
团队的年轻人还提出了这样
的观点:未来的世界秩序是
由中国加入这个秩序的过程
所塑造的,中国的成长与转
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
现。我非常欣赏和支持这个
观点,这个观点是符合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也
是符合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
百多年的奋斗历史的。
施展在“大观”团队中非
常用功,多次深入到实际工
作当中,览群书,行列国,
积累了见识,逐渐形成了有
他自己特点的一系列见解。
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他把这些观点系统地扩展为
60多万字的一部专著,值得
庆贺。
在此书中,施展试图在
一种新的全球史视野下,重
新理解传统中国以及以中国
为文明核心的东亚世界的历
史,并把这个东方世界与西
方世界的相遇作为伟大的中
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考察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指出共
产主义革命及其观念从根本
上改变了中国的世界观念,
促使中国的现代化转向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
放推动着中国高速成长,中
国力量正在融入并重组世界
秩序。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
了这个宏大历史过程的内在
机理。看得出来,作者有意
避开了传统或经典的通史叙
述方式,而以政治统治和社
会治理的秩序演变为线索,
以秩序构成诸要素的分析作
为全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
气象壮阔的论述格局。当然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
中国通史,也不是专门的政
治学著作;这是这一代青年
人在大时代进行大构想的一
个可贵的尝试。
无论如何,世界已处于
根本变化之中,互联互通,
人工智能,亚非几十亿人民
蓬勃发展,此长彼消,旧的
世界观国家观正在瓦解,新
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走上
前台,引导全球秩序的新格
局。对这种新格局的认识,
需要有新的理论努力和勇气
。正如傅莹同志在2017年
的瓦尔代会议上引征施展的
观点后所言:“超越地缘政
治既是中国发展的切身体会
,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
。未来,世界各国应该携手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
是退回到地缘博弈的格子里
去。”
施展在书中提出一系列
设问,也提供了相应的回答
。其中肯定有很多会引起争
议和讨论。我一向支持这样
可以引起讨论、争议甚至批
判的文章,这样我们的思考
才可以精进。当然同时我也
希望施展要不断修正、发展
自己的思考和理论,因为这
部著作的主题甚为宏大,应
当在争议、讨论中发展,以
虚心求真务实的态度持续研
究下去。期待以后还可以看
到修订版。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
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阐述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这个历史判断。这个伟
大的新时代不仅要求执政党
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针路
线,还向我们中华民族提出
了新的理论思维的任务。恩
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
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
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个民族的新的理论思维就
是这个民族青年一代的理论
思维。我这一代人,饱经国
运沧桑,目睹历史曲折,深
感理论思维薄弱,民族尚处
追赶途中,容不得半点骄傲
与松懈。万望青年一代学者
,屏息聆听历史的脚步声,
苦思冥想,深思熟虑。伴随
着国家强盛,民族也达致理
论成熟,这也正是施展在书
中所提到的世界历史民族的
双重含义吧。
导语
历史学家施展经典之作,畅销40万册,突破常见理解中国历史的角度,展示囊括三千年、纵横九千里的历史变局。
后疫情时代,面对敏感的国际关系与疾变的现实世界,中国将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自处?一本书,带你理解过去、思考未来、定位自我。
作者8年砥砺磨一剑。新版新序,增补全新章节,近4万字,解读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展开未来的可能性,极富前瞻性与想象力。
后记
经过与诸多朋友多年的
共同探讨与苦苦思考,经过
大半年夜以继日的写作,这
本书终于告一段落,可以写
写后记,表达一下感激之情
了。
我首先要感谢“大观”学
术小组的诸位学术同人,在
八年多的时间里从各个学科
、各种角度对我进行的高强
度思想刺激。这个学术小组
的缘起是2009年4月,几位
学界前辈带领若干青年学者
召开了一个学术会议,讨论
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当
时我们都叹服于科耶夫敏锐
的时代感与深邃的思想力,
其著作在现时的中国语境下
对我们的思考有着一种特殊
的激发力。那次会议的开法
与通常的学术会议截然不同
,会后,每个参会者都感觉
似乎隐约摸索到了一种新的
知识生产机制,这种机制很
可能会让我们对中国问题与
世界问题的探讨获得一种全
新的视野和方法。这种会议
的新开法,是作为组织者的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在经历
了几年的尝试之后摸索出来
的。学界前辈刘吉老(20世
纪90年代曾任中国社会科学
院副院长),作为世观院的
学术委员会主席,极力推动
世观院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
,世观院的诸位领导及工作
人员也大力支持。这些都给
了我们难得的机会,让我们
得以参与到一种全新的知识
生产与创造过程中。
有了第一次会议的成功
尝试,之后我们便以每个季
度一次深度学术会议的频度
,进行持续的共同讨论与研
究,其间陆续又有新的青年
学术同人加入,大家相互砥
砺,至今已八年有余。这八
年多来我们的研究成果集中
体现在《大观》辑刊上(这
也是“大观”学术小组的名称
由来),也散见在其他各种
刊物与媒体上。我们从科耶
夫的“新拉丁帝国”出发,逐
渐摸索到理解作为一个“世
界历史民族”的中国的思想
框架,将其总结为一句话就
是:中国因加入世界秩序而
崛起,世界秩序将因中国这
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加人而被
重新定义,而中国也将在此
过程的精神自觉中被反向地
重新定义。此一中国与世界
互构、重塑的历史过程,便
是中国对其世界历史民族命
运的实践。感谢“大观”学术
小组的同人们,让我能够在
八年的思考后写下这段话,
他们是:于向东、严搏非、
刘苏里、高全喜、刘擎、邱
立波、李永晶、王利、谈火
生、李筠、泮伟江、吴征宇
、昝涛、翟志勇、周林刚、
谢怀筑、林国华、张笑宇、
许小亮(以加入“大观”小组
的时间先后为序)。
我还要感谢许多经常与
我进行各种学术探讨的师长
以及朋友,我从他们那里受
惠极丰,但人数实在太多,
恕无法一一列举,想来各位
师长及朋友也会见谅。
我要感谢周志兴先生和
他的《领导者》杂志。我的
思考能够形成这本书,其最
初的雏形是两篇对话体的文
章《东北观天下》和《西北
望长安》,周志兴先生不以
其为浅陋,慨然应允发表在
《领导者》,激发了我进行
后续写作的动力。我也要感
谢《文化纵横》杂志,我有
许多相关的思考曾经以简短
文章的形式发表于此,引起
过一些朋友的讨论,刺激我
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我还要
感谢好友盛立刚先生,他作
为一位佛教徒的宽忍与认真
,每每让我自愧不如,在我
忙得不可开交之际,也正忙
于照顾新生宝宝的立刚兄慨
然允诺帮助我整理本书长长
的参考资料,令我非常感激

我要感谢所供职的外交
学院。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
给了我非常宽松的环境,让
我无须去费心什么职场政治
,而能够静下心来完成这样
一本著作。走笔至此,想起
2014年,我曾在与老领导
朱立群教授一起出差的时候
,与她谈起我正在做的这个
研究,她对此非常支持,并
经常与我交流新的进展。如
今,书卷方成,斯人已去,
唯愿此书不会令朱立群教授
失望,能告慰她在天之灵。
我更要感谢我的太太,
以及我的岳父母。此书动笔
之际,女儿刚刚开始学步,
待收笔之际,小女已能满地
跑了。这个过程中,太太和
岳父母完全纵容我做个甩手
掌柜,不用做家务,不用带
孩子;有了他们的辛苦甘劳
,才让我有足够的精力在大
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五十多万
字的书稿,这份亲情实难以
回报,唯有感激。也要感谢
我在老家的亲人,他们时时
叮嘱我爱护身体,可惜我总
是做得令人难以满意。
最后,还要感谢本书的
策划人范新先生。他在我几
年前刚刚发表今天看来已显
浅薄的《东北观天下》一文
时,便关注到了我的相关思
考,并向我约定,未来若能
成书,他愿意协助出版。此
后的数年中我们也持续进行
着关于此书之构想的交流。
如今,拙著终于面世了,其
中也有着范新兄的一份心血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
,一篇短短的后记无法道尽
。唯望此书能够对得起大家
的支持与期待。
书评(媒体评论)
气象壮阔的论述格局……
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在大时代
进行大构想的一个可贵的尝
试。
——刘吉
作者以汤因比式的历史
哲学视野,考察农耕文明、
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互动中
的中国大历史。如此之大手
笔、大气象、大格局,为当
今中国学界所罕见。在碎片
化研究的时代,本书不啻为
令人精神一振的难得力作。
——许纪霖
施展这部著作的雄心是
试图为应对精神内战的困境
探索一种出路……施展重述
中国的论题实际上包含了一
种反转性论述:中国走向现
代世界并不是丧失了“中国
性”,反而在更深刻的意义
上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
同时,现代世界的普遍性并
不是形而上学的存在,而是
依赖于对各国历史实践经验
汇聚的理论阐释。
——刘擎
到了中国人书写中国历
史哲学的时候了。从酝酿到
落生,这部作品花去作者8
年时间。而作为见证人,我
们跟着他的激情和沉思,从
4万字到60万字,一路读来
。作者力图对我们这个人群
遭遇的苦难,给出历史哲学
和社会学的解释。施展迈出
的这一步,是零到一的创造
。它力图回应这个巨大人群
如此长时段、对自我认知和
定位的焦虑和迷茫,将引起
激荡,诱发更广泛、深刻的
对这个人群未来命运和担其
所当的思考。
——刘苏里
精彩页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中国是谁?它是汉族的,还是超越于汉族之上的?它是一元实体的不断膨大,还是多元体系的不断演化?它与自己的过去是什么关系?它与世界又应该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迄今并未得到有效回答。对它们的思考,并不是凌空蹈虚的观念游戏,而是切中当下的实践关涉。说不清中国是谁,便无法说清它的利益是什么,无法找到用以衡量具体政策恰当与否的统一连贯之标准。观念与实践,本就是历史的同一个过程。
对此的回答,是一部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并不是对流逝时间与悠长过往的再现,也不是对宫廷权谋抑或匹夫暴起的钩沉,而是要提供一种精神的秩序,为过往赋予意义,为当下确定坐标,为未来勾勒方向。历史哲学帮助一个民族通过过去看到未来,它会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告诉一个民族,究竟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应到哪里去。
历史哲学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表达,为这个民族提供根本的精神凝聚力,使其能够在顺境中行止有度,在逆境中慨然奋起。它是这个民族每一个个体的认同基础,在特定的意义上,可称它为民族的信仰。
那么,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什么呢?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所在。
那么,此处的历史何谓?在中国的文化表达中,历史是天命的流转。它始于“绝地天通”。“绝地天通”使得与皇天上帝的沟通渠道被从私家剥离,集中垄断于职业性的“巫”“史”“祝”“宗”之手,“人人皆巫史”的无定型之混沌,遂生成为秩序。可被人们记忆与叙述的历史,由是开始。巫、史、祝、宗负责共同体的祭祀、求祷、仪礼、记录,每一件事情都有着沟通天人之效,正位鬼神之功。中华文明之初期,巫史不分,巫亦史,史亦巫。太史公自谓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盖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原本便是相通的。参天所以晓人事,著史所以明天命,中国的古典史学从来便具有超越性价值。
天命由德堪配天者担当。周人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王来领受天命。领受天命的意涵在于化育万民以成天道,万民与天子因“天命”而联为一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是一场伟大的精神革命,周天子因此而成为天下共主,成就“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气象。倘若仿照商人的抉择,将天命寄托于周人,则周天子将被周人这个身份所绑架,斤斤计较于小群体的得失,而令更广大的世界视周人若寇仇。这一历史性抉择令周人消弭在天下之中,但也正因此,周人的事功才泽被千载,至今中国仍受其惠。天子不再是一家之私主,而是四海之共主,所承载的不再是一姓之兴衰,而是天下之运数。
担纲天命之天子,必依正统。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