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增订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复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谲云诡,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展现变革时代中的壮阔画卷。
目录
前言 关于“宋学”与“儒学复兴”
第一章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社会在唐宋之际的剧变
第二节 儒学史上的疑经思潮
第三节 “学统四起”与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第二章 排斥异端:反佛老思潮的高涨
第一节 佛老势力在唐末宋初的消长
第二节 北宋中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点
第三节 理学家之辟佛老
第三章 古文运动的再兴与儒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宋初文坛的两种风向
第二节 古文运动的再起与儒学的复兴
第三节 以儒家之道为中心的古文运动
第四节 儒家文学政教中心论的复苏
第四章 史学更新与儒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史以明道:史学风气的变化
第二节 宋人重议论:史论新特点
第三节 唐、五代史的重写:《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第四节 编年体的复活:《唐史记》《资治通鉴》和《唐鉴》
第五章 “王道”理想与政治革新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政治风尚
第二节 政风之变与儒学思潮
第三节 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王道”理想的追求
第六章 兴学运动与儒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 由私学到官学和地方立学
第二节 从庆历兴学到熙丰教育改革
第三节 从兴学运动看儒学思潮的影响
第七章 儒学思潮影响下的科举改革
第一节 宋初科举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北宋中期的科举改革
第三节 从科举改革的发展脉络看儒学思潮的影响
第八章 理学是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物
第一节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分裂
第二节 理学是新儒学派别中的一家
第三节 新儒中的新儒:理学及新学、蜀学
结语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问题
一、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注疏之学
二、用儒家之道取代“异端”
三、复兴经世致用的“有为”之学
四、疑经思潮与古文运动
申论一 宋朝“火运”与“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一、宋朝“国运”的确立
二、“火神”之祀及其升格
三、“火德中微”及其重建
四、炎帝崇祀的流变
五、“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申论二 宋代“天命观”的嬗变与新“天命”的建立
一、引言
二、“政治神学”在宋代的危机
三、“恐惧修省”老传统之回归
四、“天命即天理”:新天命之建立
后记
序言
关于“宋学”与“儒学复兴”
儒学思想源远流长,它
所留下的丰富遗产,迄今仍
为极富魅力的探讨课题。儒
学以它的兼容性,在漫长的
岁月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内容也不断丰富,因时之宜
,随时而新。在不同的时代
,以不同的思想色调显现于
世。汉代儒学“独尊”而大盛
,“灾异”说相伴而生,谶纬
神学也随之流行。西汉经今
文家讲求微言大义,寄托以
理想,而末流有“浮华无用”
之讥,古文之学,遂乘之而
起,训诂章句为后汉儒士所
重。汉亡而经学衰,玄风盛
而经分南北,儒学经历了一
个相对的沉寂时期。在唐代
,儒家经典被重新作了“统
一”的注释,同时出现儒、
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的剧变造
就了众多的新型学者和思想
家,他们鄙弃汉唐经生拘守
注疏而与治道相脱离的学风
,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学义
理的探索,并企求用之改造
社会和服务于现实。他们以
极大的勇气,希望重振儒学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
于既倒”,于是儒学复兴思
潮跌宕起伏,渐成思想的主
流。这种有异于汉唐传统经
学的新儒学,经历了不同的
发展阶段,形成许多派别。
具有很大影响的、有哲理化
倾向的理学是胎动于北宋中
期而后形成的一个新儒学学
派。这种思潮发轫于中唐,
大盛于北宋,庆历前后,正
是新旧交争且新儒取代“旧
儒”这一大趋向的关键岁月
。新儒们高唱变通之曲,要
用儒家经邦济世的实践来改
造现实,于是在社会的各个
领域掀起了以新儒思想为标
志的复兴运动,或复古,或
创新,或借复古以创新。
本稿所要剖视研讨的,
正是所谓儒学哲理化的“史
前”时期,亦即通常说的“北
宋中期”。具体而言,是指
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1023—1085),而又以仁
宗庆历(1041—1048)前
后为论述重心所在。这一时
期,反佛老“异端”的声浪再
度高涨,掀起了一场自佛老
流行中国以来最广泛持久且
最深入的反宗教运动;新儒
以“古文”为载道之舟,流行
数百年的崇尚骈骊的“文选”
之学声光大敛;在史学领域
,卑视汉唐,议论风起,要
求在史著中贯注儒学精神成
为风尚,编年、改纂之风盛
行;新儒们怀抱尧舜“王道”
理想,寻求新政之路;本着
“士必由于乡里,教必本于
学校”之理念,改革科举,
大兴办学;抛却经师旧说,
直追圣意。新儒思潮波属云
委,随浪而高,付诸实践,
终成新学天下。这场发生在
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影
响到了北宋社会和政治生活
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许多
新的文化特征,也有人称之
为“宋学”。
数十年来,对宋代学术
文化特别其儒学的研究取得
了长足发展,“宋学”一词得
以频频使用,但是各家所指
的内涵并不一致,对“宋学”
概念史的讨论和分析颇不乏
人。其中两种最普遍的用法
,一是指后世说的道学或理
学,一是指宋代包括理学在
内的“义理之学”。
应该注意到,“宋学”这
个词一开始就是与“经学”联
系在一起的。清《四库全书
总目》卷一《经部总叙》追
溯了汉代以来的经学史,其
言谓汉代以后的经学多变,
到宋代“洛闽继起,道学大
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
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
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又
说:“国初诸家,其学征实
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
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
,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
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
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
,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
足服宋儒也。”清初诸家之
学,就是后文说的“汉学”。
1854年,伍崇矅跋江藩之
《宋学渊源记》说:“汉儒
专言训诂,宋儒专言义理,
原不可偏废。”就“言义理”
而言,自中唐“疑经”以后,
到北宋中期,新儒们多不再
囿于注疏之说,直抒己意解
经,何尝不是在探研义理?
故而馆臣说的洛闽“独研义
理”并不确切。北宋前期,
许多学者仍然坚守汉唐训诂
章句之学而忽言义理,其学
不是清儒所言的“宋学”。清
人所说的汉宋之别,乃是就
治学方法而言的。民国夏君
虞著《宋学概要》说,“宋
学”成分繁复,各学派“主要
之思想,则仍为义理学”,
所以,“所谓‘宋学’者,乃指
赵宋一代三百余年儒家中心
思想之‘义理学’而言”,理学
在其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
一种用法。例如,朱瑞熙说
:唐以前的儒学称为“汉学”
,其后的儒学称为“宋学”,
“宋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
是理学”。邓广铭说:“应当
把宋学和理学加以区别”,“
理学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
一个支派”,“把萌兴于唐代
后期而大盛于北宋建国以后
的那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
学”,“理学只是宋学中衍生
出来的一个支派”。漆侠说
:这是“与汉学迥然不同的
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
风”。诸家所言,已是学界
共识。宋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涉及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划
时代的新事物,自然不能仅
仅看作治学方法,这是问题
的另一面。
……
本稿中,“宋学”与“儒学
复兴”不是等同的概念。《
四库总目·经部总叙》以“宋
学”指称程朱理学,而伍崇
曜所言“专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