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精彩而深入地探索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如何塑造了贝多芬的政治理念,并激发他创造出开创性的作品。 贝多芬在家乡波恩吸收了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在咖啡馆和大学里热烈地讨论着这些思想。21岁时他搬到维也纳,与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海顿一起学习。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当局一直在遏制和惩罚公开表达激进政治观点的行为。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热切地追随拿破仑的迅速崛起。 正如拿破仑把欧洲从贵族压迫中解放出来一样,贝多芬也渴望通过音乐来解放人类。他超越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形式,尤其是“英雄”交响曲和他的歌剧《菲岱里奥》,两者都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启发。 约翰·克拉布通过他的信件、肖像和个人档案,通过与其他同时代音乐家、艺术家进行比较,阐明贝多芬是一位终生的革命家。 作者简介 胡韵迪,全职自由翻译。本科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曾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交流学习,主修英国文学。代表译作包括《复古伦敦》、“迪士尼电影艺术设定集”系列丛书(《玩具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寻梦环游记》)等。 目录 序言 1 贝多芬在波恩 2 主要影响:席勒与施奈德 3 两首康塔塔 4 法国大革命 5 布鲁图与埃及密语 6 哈布斯堡时期的维也纳 7 贝多芬的维也纳 8 作为旅行者和作曲家的贝多芬 9 拿破仑的崛起 10 平行的人生:贝多芬与拿破仑 11 贝多芬的崛起 12 “英雄”交响曲:含义与题献 13 “英雄”交响曲的文学和艺术背景:索伊默的《步行去锡拉库萨》和梅勒的贝多芬画像 14 1808年贝多芬个人音乐会之前 15 1809年拿破仑在维也纳;贝多芬与特雷蒙男爵成为朋友 16 创作《埃格蒙特》 17 酒神巴克斯的胜利:《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18 《菲岱里奥》 19 维也纳会议及其影响 20 聚焦贝多芬,1817~1820 21 拿破仑之死和罗西尼的崛起 22 贝多芬与格里尔帕策 23 《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 24 最后的音乐 致谢 注释 贝多芬作品索引 总索引 序言 对我们来说,贝多芬就 是法国大革命。 ——休·奥塔韦(Hugh Ottaway) 贝多芬为音乐世界带来 了彻底的变革。他继承了当 时的音乐传统,同时开辟了 新的发展道路。最为关键的 是,他也是一位政治上的革 命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 承了法国大革命的衣钵。本 书旨在将贝多芬置于法国大 革命结束后的时代背景下进 行分析。贝多芬就生活在这 个时代,并在这个时代创作 出了令人惊叹和倍感震撼的 作品。本书也将贝多芬与当 时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进 行了对比。这样的对比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 助我们了解贝多芬英勇奋斗 的历程、在绝望中的挣扎以 及希望通过音乐改变当时以 及未来世界的雄心壮志。 因此,贝多芬的音乐既 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动荡, 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动荡。在 成长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信 仰越发坚定。贝多芬音乐中 的革命性本身就是他对自己 所处的大革命时代的一种回 应,通过探讨这种革命性的 起源,我们得以窥探到贝多 芬创作才华的核心。对于渴 望实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听 众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 当今的听众——贝多芬的音 乐都是并将永远是激励他们 前进的声音。我认为,将贝 多芬置于时代背景下有助于 我们对贝多芬及其作品进行 更客观的评价。本书章节虽 然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但 它们可以被视为对相互关联 的思想和主题进行的系列研 究。以这种方式撰写传记, 对贝多芬的生平进行解读, 我得以从学者常常忽略的角 度探讨贝多芬的才华。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参 透贝多芬非凡创造力的奥秘 ,但人们仍在乐此不疲地尝 试着。我们也无法完全确定 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政治 观念和他的艺术作品产生的 影响。但毫无疑问的是,这 场革命对贝多芬的激励作用 远比人们认识到的要大得多 。在18世纪90年代,贝多 芬虽身在远方,但他通过创 作音乐作品参与了1789年 在法国爆发并很快就蔓延到 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这场革命 。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思 想和音乐创作产生了终生的 影响。它为人类开辟了一条 新的道路。1792年,贝多 芬从波恩移居到音乐之都维 也纳——欧洲最大的专制主 义国家的首都。在这里,他 虽然偶尔也会发表一些政治 观点,但通常对政治问题缄 口不言。尽管如此,贝多芬 通过他革命性的音乐作品成 了德语世界中的革命领袖。 将贝多芬视为革命者这 一主张是否过于激进了呢? 当我们将过去的音乐家置于 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时, 难道巴赫就不是一位革命者 吗?格鲁克、海顿、莫扎特 不是革命者吗?继贝多芬之 后,瓦格纳、马勒、勋伯格 、艾夫斯(Ives)和凯奇( Cage)难道不是革命者吗 ?难道音乐之外其他领域的 创作天才不是革命者吗?杰 斐逊、华兹华斯、拜伦、戈 雅、乔伊斯、塞尚、玛丽· 居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爱因斯坦 等人不也是革命者吗?他们 不是也改变了当时及后世的 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吗?因此 ,我们似乎有必要讨论法国 大革命对贝多芬的创作才华 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 会讨论贝多芬在波恩时受到 的影响,之后讨论他在维也 纳受到的影响。 不论是早期为约瑟夫二 世和利奥波德二世创作的康 塔塔,还是晚期作品《第九 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总 是洋溢着革命热情。他在整 个职业生涯中创作的惊世作 品——包括《英雄交响曲》 、《菲岱里奥》、第四和第 五钢琴协奏曲、为歌德戏剧 《埃格蒙特》谱写的乐曲— —都体现了他的革命立场。 贝多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 结构、音响、节奏、和声规 则的使用以及将它们视为统 一整体的创作理念呈现出一 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些惊世 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贝多芬 深知,在他生活的维也纳, 政府对革命思想充满了敌意 。尽管如此,他使维也纳的 音乐爱好者感受到了欣赏音 乐的新方式,并毫不犹豫地 向现状发出了挑战。新出现 的政治思潮让贝多芬产生了 建立理想共和国及改善社会 关系的愿望。 在1779年至1828年的近 半个世纪里,西方音乐出现 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始于 莫扎特和海顿的成熟,以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和 1828年舒伯特的逝世告终 。贝多芬也生活在欧洲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 期以法国大革命推动的重大 社会和文化变革为标志。从 一开始,作曲家就对身边出 现的新思潮做出了积极的回 应。不可否认的是,他脑海 中的丰富想法有时会催生出 令人不安的音乐。一个世纪 后,这种音乐的力量让列宁 感到恐惧。在过去的200年 里,从政治层面来说,贝多 芬的才华为他带来的赞美远 远多过批评。为了在时代背 景下讨论贝多芬的生平和作 品,我将许多同时期的杰出 人物与贝多芬进行对比,包 括歌德、席勒、黑格尔、费 希特、夏多布里昂、拜伦、 戈雅、克莱斯特等,这些人 的成就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 芬的成就。当法国诺贝尔奖 获得者、贝多芬传记作者罗 曼·罗兰被问及为何在诸多 作曲家中选择为贝多芬立传 时,罗曼·罗兰回答说,对 贝多芬研究越多,就越感到 “他让我捉摸不透”。如今这 位作曲家依然让很多人 导语 本书旨在以贝多芬成年后(1790~1827)发生的政治事件以及当时的思潮和运动为背景对贝多芬进行解读。贝多芬,这位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音乐不仅为当时的人们而写,也为后世的读者而写。 本书假定潜在读者对贝多芬的生活、他成年后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音乐有一定兴趣。 精彩页 1 贝多芬在波恩 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 ——伊曼努尔·康德 早年经历 除母亲以外,对于小贝多芬来说最重要的人是他的祖父。祖父是佛兰德人,贝多芬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至少在贝多芬的记忆里,他从小就受到祖父的照顾,祖父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和保护者。路德维希刚满三岁时,老贝多芬就去世了,这件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贝多芬移居到维也纳许多年后,曾让波恩的朋友弗朗茨?韦格勒(Franz Wegeler)将祖父的肖像寄给他,这幅肖像很可能是利奥波德·拉杜(Leopold Radoux)在1770年绘制的。1它对于贝多芬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一直被贝多芬珍藏,直到他去世。贝多芬名字中的“凡”(van)是弗拉芒语,和德语中的“冯”(von)不同,它并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后来贝多芬到了维也纳才遗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一个简单的介词,表示一个人来自哪里。贝多芬的祖父出生于梅赫伦(Malines),位于现在的比利时,当时是奥属尼德兰的一部分,隶属于广袤且组织松散的哈布斯堡王朝。1740年,具有音乐天赋的老路德维希来到莱茵河畔的波恩小城,加入了科隆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腓特烈(Maximillian Friedrich)活跃的宫廷乐队,选帝侯的宫殿就位于波恩附近。最终他当上了宫廷乐队的乐长。老路德维希结婚之后,在定居波恩三年后生了一个儿子,起名约翰。1767年,约翰与玛丽亚,玛格达莱娜·克费里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结了婚,这个姑娘来自莱茵河上游的村庄埃伦布赖特施泰因(Ehrenbreitstein)。1769年,两人生下了儿子路德维希·马里亚,但这个孩子出生不久后便夭折了。第二个儿子也叫路德维希·马里亚,可能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没有记录显示这个孩子的出生日期,但新生儿一般会在出生后的第二天接受洗礼。贝多芬的父母以及晚年的贝多芬本人有时会把自己的出生年份与哥哥的出生年份弄混。后来夫妻俩又生了五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即卡什帕·卡尔(Kaspar Karl)和尼古劳斯,约翰(Nikolaus Johann)活到了成年。 当时的德意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语言区域。这里有诸多邦国和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与阿尔卑斯山另一边的意大利不同的是,这里甚至还有不同的宗教教派。波恩城内大约有一万名居民,大多信仰天主教。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波恩是一个生机勃勃、思想进步、文化繁荣的多元化中心。波恩位于莱茵河中游,汇聚了来自欧洲四面八方的新思想,这里有着繁荣的佛兰德人社区,也有不少意大利居民。贝多芬这样的家庭通常被称为“尼德兰人”(Niederlander)。显然当时一些人把贝多芬的祖父看作荷兰人。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贝多芬不会想到,几年后,他青少年时期所熟悉的旧秩序将被彻底颠覆。 波恩所处的地方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相当活跃。当时这里有着全欧洲最美的河畔风景(今天也依然如此)。作为一条交通要道,莱茵河将沿岸城市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比德意志其他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波恩以南莱茵河对岸的七峰山(Siebengerbirge),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坐落着几座破败的城堡,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些城堡的故事和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再往南,在莱茵河与摩泽尔河(Moselle)的交汇处,坐落着科布伦茨(Coblenz),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这里成了流亡贵族的主要聚集地。莱茵河下游不远处就是科隆,它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最东点,也是德意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时期是德意志最大的城市。科隆是莱茵河上最大的转运港,运往荷兰及佛兰德的货物在这里由水路转为陆路运输。 在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波恩四面城墙环绕,城中居民的生活范围只有几条街道。步行横穿小城只需不到15分钟。贝多芬出生在波恩巷(Bonngasse)的一栋房子里(现在这里成了贝多芬博物馆),但在莱茵巷(Rheingasse)一栋背靠莱茵河的房子里长大,这条巷子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的河道大部分已被加宽取直,河水川流不息,但在当时莱茵河只是一条细流潺漏的蜿蜒小河。贝多芬看着家门前莱茵巷的热闹景象长大,邻居们一边刷洗着门前的卵石路,一边在驶过的马匹和马车的喧器声中聊着天。 奥地利的广阔疆域内有七位选帝侯,在这七位有权选举皇帝的人中,有四位是教会选帝侯。由于位高权重,这些选帝侯在他们的领土上有着绝对的世俗方面的控制权。他们实际上是王公贵族,也过着王公贵族般的生活。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有不少法国君主的效仿者,有些贵族兴建的宫殿几乎和凡尔赛宫一样奢华。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