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莫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莫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目录 《局外人》无目录 序言 在加缪的全部文学创作 中,《局外人》从不止一个 方面的意义上来说,都可谓 是“首屈一指”的作品: 《局外人》酝酿于1938 年至1939年,不久之后即 开始动笔,完成时间基本上 可确定是在1940年5月。这 时的加缪刚过二十六岁的生 日不久,还不到二十七岁。 小说于1942年出版,大获 成功。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 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创作 与功业的黎明。事实上,《 局外人》正是加缪文学黎明 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在完 成这本书之后,加缪又于 1941年完成、1943年出版 了他隽永的哲理之作《西西 弗神话》,他另一部代表作 《鼠疫》的完成与发表则是 在后来1946年、1947年的 事了。因此,从加缪的整个 文学创作来说,《局外人》 是他一系列传世之作中名副 其实的“领头羊”。 当然,应该注意到加缪 很早就开始写作,并于 1932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 作品《正面与反面》,实际 上已经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 第一个时期。属于这个时期 的其他作品还有剧本《可鄙 的年代》《阿斯图里起义》 ,散文集《婚礼》,以及一 些零散的评论、诗歌、散文 ,如《论音乐》《直觉》《 地中海》等,为数颇多,其 中有若干也被收入了伽里玛 经典版的《加缪全集》。虽 然文学史上以其早期的作品 就达到创作高峰的作家不乏 其人,而在加缪的创作历程 中,《局外人》之前已有不 少作品历历可数,但毋庸置 疑地居于优先地位的作品, 仍然要算《局外人》,毕竟 时序的优势并不保证地位的 优势,加缪本人就曾一直把 他早期(即使是比较重要) 的作品,列为他的史前时期 。世界性的经典作家加缪是 从《局外人》开始的。 对于一部作品在作家整 个创作中价值的凸显与在文 学史上地位的奠定能起决定 性作用的,还是作品的社会 影响、作品所获得的文学声 誉以及文化界、思想界对作 品符合实际,并经得起时间 检验的评价。在这些方面《 局外人》较加缪的其他文学 创作(包括他日后的名著与 杰作)都处于绝对的优势。 《局外人》于1942年6月15 日出版,第一版四千四百册 ,在当时可谓数量不少,出 版后即在巴黎大获成功,引 起了读书界广泛而热烈的兴 趣。这是加缪过去的作品从 未出现过的情况,作者由此 声名远扬,从一开始到几年 之内,报界、评论界对它的 佳评美赞一直“络绎不绝”。 日后将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 士的马塞尔?阿尔朗把它视 为“一个真正作家诞生了”的 标志;批评家亨利?海尔称 《局外人》“站立在当代小 说的最尖端”;“存在”文学 权威萨特的文章指出:“《 局外人》一出版就受到了最 热烈的欢迎,人们反复说, 这是几年来最出色的一本书 。”并赞扬它“是一部经典之 作,一部理性之作”;现代 主义大家娜塔丽·夏洛特在 她的现代主义理论名著中认 为,《局外人》在法国当代 文学中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 用,“如像所有货真价实的 作品一样,它出现得很及时 ,正符合了我们当时的期望 ”;一代理论宗师罗朗?巴特 也再次肯定“局外人》无疑 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 是“出现在历史的环节上完 美而富有意义的作品”,指 出:“它表明了一种决裂, 代表着一种新的情感,没有 人对它持反对态度,所有的 人都被它征服了,几乎爱恋 上了它。《局外人》的出版 成了一种社会现象。”① 《局外人》的规模甚小 ,篇幅不大,仅有五六万字 ,但却成为法国二十世纪一 部极有分量、举足轻重的文 学作品;它的内容比起很多 作品来说,既不丰富,也不 波澜壮阔,只不过是写一个 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 糊涂犯下杀人之罪,被法庭 判处死刑的故事,主干单一 ,并无繁茂的枝叶,绝非有 容乃大,但却成为当代的世 界文学中一部意蕴深厚的经 典名著;它是以传统的现实 主义风格写成,简约精练, 含蓄内敛,但却给现代趣味 的文化界与读书界提供了新 颖的、敏锐的感受……所有 这些几乎都带有某种程度的 奇迹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很值得人们思考。 …… 不可否认,默尔索整个 的存在状况与全部的意义仅 限于感受、认知与彻悟,他 毕竟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 、无为的形象。他无论从哪 个方面来说都从属于《西西 弗神话》,《西西弗神话》 的性质也仅限于宜示一种彻 悟哲理。思想的发展使加缪 在五年后(1946年)的长 篇小说《鼠疫》里,让一群 积极的、行动的、有为的人 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出 他们对命运、对荒诞、对恶 的抗争。而且加缪又紧接着 于1950年完成了他另一部 哲理巨著《反抗者》,阐述 人对抗荒诞的哲理,探讨在 精神上、现实中、社会中进 行这种反抗与超越的方式与 道路,从而在理论阐述与形 象表现两个方面使他“荒诞 ——反抗”的哲理体系得以 完整化、完善化,成为法国 二十世纪精神领域里与萨特 的“存在——自我选择”哲理 、马尔罗的“人的状况—— 超越”哲理交相辉映的三大 灵光。 导语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精彩页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养老院是在马朗戈,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我乘两点的公共汽车去,下午到,赶得上守灵,明天晚上即可返回。我向老板请了两天的假。事出此因,他无法拒绝。但是,他显得不情愿。我甚至对他说:“这并不是我的过错。”他没有搭理我。我想我本不必对他说这么一句话,反正,我没有什么需请求他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慰问。不过,到了后天,他见我戴孝上班时,无疑会做此表示的。似乎眼下我妈还没有死,要等到下葬之后,此事才算定论入档,一切才披上正式悼念的色彩。 我乘上两点钟的公共汽车,天气很热。像往常一样,我是在塞莱斯特的饭店里用的餐。他们都为我难过,塞莱斯特对我说:“人只有一个妈呀。”我出发时,他们一直送我到大门口。我有点儿烦,因为我还要上艾玛尼埃尔家去借黑色领带与丧事臂章。几个月前他刚死了伯父。 为了赶上公共汽车,我是跑着去的。这么一急,这么一跑,又加上汽车的颠簸与汽油味,还有天空与公路的反光,这一切使我昏昏沉沉,几乎一路上都在打瞌睡。当我醒来的时候,正靠在一个军人身上。他冲我笑笑,并问我是不是从远方来的。我懒得说话,只应了声“是”。 养老院离村子还有两公里,我是步行去的。我想立刻见到妈妈,但门房说我得先会见院长。由于院长正忙,我就等了一会儿。这期间,门房说着话,尔后我就见到了院长。他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我的。这是个矮小的老头,佩戴着荣沓团勋章。他用那双明亮的眼晴打量打量我,随即握着我的手老也不松开,叫我不知如何抽出来。他翻阅了一份档案,对我说:“默尔索太太人本院已经三年了,您是她唯一的赡养者。”我以为他有责备我的意思,赶忙开始解释。但他打断了我:“您用不着说明,我亲爱的孩子,我看过令堂的档案,您负担不起她的生活费用。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却很有限,把她送到这里来她会过得好一些。”我说:“是的,院长先生。”他补充说:“您知道,在这里,有一些跟她年龄相近的人和她做伴,他们对过去时代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您年纪轻,她跟您在一起倒会感到烦闷的。” 的确如此。妈妈在家的时候,一天到晚总是瞧着我,一言不发。刚来养老院的那段时间,她经常哭,但那是因为不习惯。过了几个月,如果要把她接出养老院,她又会哭的,同样也是因为不习惯。由于这个原因,自从去年以来我就几乎没来探望过她。当然,也由于来一次就得占用我的一个星期天,且不算赶公共汽车、买车票以及在路上走两个小时所费的气力。 P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