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晓东传(共和国培育我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锡桂//朱晓东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朱晓东院士从童年时代、中学时代,到投笔从戎,再到进入社会后在阜外医院从医60多年的人生经历,书中还讲述了朱晓东夫妇家庭生活的一些片段,他们相濡以沫,在事业上互相支持促进,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帮助,最终成就了彼此的事业。 作者简介 朱晓东(1932—),河南省开封市人,心血管外科专家。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医师,曾任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主要科技成就与贡献包括:(1)40余年心脏病外科临床实践,全面开展各类心脏与大血管手术并参与建设全国心脏外科技术协作网;(2)早期从事心导管检查与血流动力学研究;(3)从事人工心脏瓣膜与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为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并获得国家发明奖。2004年、2005年任世界心胸外科医生协会第14届、第15届国际会议主席。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第一章 共和国培育我成长 一、幼年在民族苦难中流浪 二、中学时代 三、投笔从戎,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大学生 四、进入社会,融入阜外医院 五、为边区服务,增强了民族责任感 六、接触西方世界,增强了民族自强感 七、阜外医院是人生的摇篮 八、形势要求,阜外医院面向全国 九、喜看后浪推前浪,重新安排生活 第二章 青海高原藏族牧区医疗防疫队生活随笔 一、离开北京到青海高原 二、高原牧区医疗巡诊 三、开展各类手术 四、防疫工作(主要针对鼠疫) 五、与藏族同胞的沟通和情谊 六、队员的短暂休整生活 第三章 温暖的家:艰苦奋斗 和谐幸福 一、五十年代的恋爱与婚姻 二、成家立业 三、家庭事业难两全 四、相互理解和支持,喜迎改革开放春风 五、搬新家的兴奋与快乐 六、全力以赴,事业的高潮 七、共同分担烦恼,分享喜悦 八、探索创建新型医院 九、乘改革开放东风,生活再次改善 十、适应老年特点,开始新生活 十一、相互体贴帮扶跨越金婚 十二、欢聚老同学老朋友,共享友谊情 结束语 朱晓东院士资料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 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 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 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 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 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 立于世界,贏得了尊严,不 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 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 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 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 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 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 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 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 ,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 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 。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 求“德”、“赛”升堂,民主治 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 ,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 和4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 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 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 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 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 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 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 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 研究所和观象台四个研究机 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 构的诞生。20年后,1948 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 (理工53位,人文28位) ,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 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 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 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 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 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 欧各国派遣1.8万各类科技 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 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 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 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 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 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 ,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 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 以上学历科技人才达1600 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 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 。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 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 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 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 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 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 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 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 。中国已是粮、棉、肉、蛋 、水产、化肥等第一生产大 国,保障了13亿多人口的食 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 木、水利、电力、交通、运 输、电子通讯、超级计算机 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 。“两弹一星”、高峡平湖、 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 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 ,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 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 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 。大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 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 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 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 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 、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 )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 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 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 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 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 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 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 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 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 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 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 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 ,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 和建设任务,请他们指导学 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 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 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 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 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 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 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于1994年6月3日,召开 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序 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 。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 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 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 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 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 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 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 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有 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 。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 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 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 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 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 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 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 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 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 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 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 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 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 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 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 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 ,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 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 、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2012年6月 导语 朱晓东院士这一代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共和国同甘共苦,条件差,工作累,工资低,负担重;但他们这一代人也很豪迈,心胸宽阔,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 朱晓东院士从一名普通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业内专业人士,从参加青海藏族牧区医疗队、接触西方世界到一步步成为医学泰斗,本书回忆了在这些阶段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他从内心深处对共和国培育的感恩之情。 后记 我们这一代人在新中国 成立初期与共和国同甘共苦 ,条件差,工作累,工资低 ,负担重;但我们这一代人 也很豪迈,心胸宽阔,勤勤 恳恳,吃苦耐劳,淡泊名利 ,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我 们的晚年是幸福的,参与了 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分享了 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为我 们提供了诸多的物质条件使 我们能自由自在地欢度晚年 。现在,老友相聚或电话问 候时谈得最多的也是如何过 好每一天。为此我们转变了 一些传统的观念,接受科学 的价值观,选择健康的生活 方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饮水思源,我们是共和 国培育的第一代本科医生。 老一辈共产党人和解放军的 传统教育,哈尔滨医科大学 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培养,祖 国强大的基本环境的提升, 才使得我们能够成为有用的 人,才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 活。我们是阜外医院的同龄 人,也是新旧社会对比的体 验者,见证了祖国经历过的 磨难与曲折、流血与牺牲, 才有了一个今天被全世界敬 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我 们更爱自己的祖国。 精彩页 2022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的第66年,是阜外医院创立和发展的第66年,也是我成为医生在阜外医院度过的第66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以来阜外医院的巨大发展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缩影。我在阜外医院这个大家庭里得到温暖,受到教育,经受磨炼,逐步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从一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退出一线的老人。感慨之余,我很想把经历和感受回顾一番,主要是激励大家,并表达我对阜外医院与共和国的感恩之情,当然也是希望和朋友与年轻同事们交流体会。 一、幼年在民族苦难中流浪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的次年,1932年我生在河南开封一个中学教师之家。5岁时全国燃起抗日烽火,日本鬼子在南京惨无人道地大屠杀,战火逐渐逼近开封。1938年,我的父亲携带全家逃至豫西伏牛山脉淅川县老家避难,父亲在邻县一所流亡中学继续教书谋生。 我家住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里,那里十分贫穷落后,每年春荒都有人饿死,夏天偶有小幼儿被狼叼走。村里仅有的医疗条件是一家中药铺兼管号脉看病的中医。朱家祠堂有一所初级小学,两位老师和二十来个学生,我9岁时常常带着4岁的弟弟一起到学校,我在教室听课,弟弟在院子玩。这年麻疹流行,弟弟先得上麻疹,数日后我也未能幸免。父亲在外县教书,只有母亲在家照顾两个患病儿子,一面求神,一面喝些汤药,不几天我那可爱的小弟弟不吃不喝发烧昏迷死去,我也发烧呼吸困难,病情危急。母亲号啕大哭埋葬了小儿子,又日夜守护着我。我折腾半个多月,居然命大,慢慢活过来了。母亲每天以泪洗面的情景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10岁那年必须出村到外乡上高小(小学5年级),借住在荆紫关镇的姑姑家,每月要想见母亲就必须自己徒步翻40余里的山路。以后因战乱跟随父亲到300里外的镇平县读书,父亲在镇平县流亡的北仓女中任教,我住在父亲宿舍,按中学生作息时间上晚自习。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之下生活学习,父亲教我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当时父亲远离家乡,生活困难,前途茫茫,心情郁闷,寄希望于儿子的前程,一心督促我读书。那时我年纪小不知道用功,总是爱玩,上晚自习就打瞌睡。记得有一次父亲看我没做完功课又不听话,非常生气,父亲关上房门,拿起一把尺子(学校老师专用来打学生的板子)就向我打来,父亲一边挥动教鞭一边自己哭泣,当时的印象令我终生难忘。 1944年,我回老家继续在颠沛流离中随家逃难。父亲因战乱交通中断被隔在外地,母亲带着家小逃至陕西亲戚家。我在流亡至西安的育德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不久转入另一所流亡中学——临汝中学,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难民营,因为可以免交伙食-费,谈不上读书。学校里住通铺,卫生条件极差,全身患上疥疮,十分狼狈。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时我和母亲住在西安鼓楼附近,我当晚跑到街上挤入全城自发的狂欢人流中欢呼,亲身感受到民族胜利、苦尽甘来的喜悦。这时父亲还远在千里之外的山区教书,几经周折我们全家回到开封才得以团聚。父亲在开封两河中学(高初中男校)任教,并让我重新从初中一年级读起。 二、中学时代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