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士大夫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方彪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北京史的角度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从先秦至清末,作者以全面、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北京士大夫阶层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征,并择取清末七位比较典型的人士进行了重点剖析,讲述了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浮沉。
目录
第一章 士大夫综论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
第三节 风华正茂的童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士
第四节 士大夫与诸子百家
第二章 缠足跋涉两千年——秦统一以后的士大夫综论
第一节 两千多年的大徘徊
第二节 君为臣纲
第三节 “大棍子”与“裹脚布”
第四节 心灵与躯壳的扭曲
第五节 读书与臣节——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三章 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
第二节 士大夫文化与人民性
第三节 阳春白雪
第四节 北京士大夫文化的特征
第四章 燕国的士
第一节 方士
第二节 邹衍谈天
第三节 燕昭王金台招士
第四节 士为知己者死
第五节 朝秦暮楚亦何妨
第六节 燕士数风流
第五章 焚书坑儒——暴政下的燕士
第一节 韬光养晦的岁月
第二节 海上仙山,海滨宫阙
第三节 旧燕风云
第六章 两汉征辟察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第一节 马背上的士
第二节 征辟与察举
第三节 士与士大夫
第四节 初显风采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的幽州士大夫
第一节 豪门势力的扩张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第三节 学以家传、家以学显的幽州士族
第四节 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第八章 隋唐科举制度下的幽州士大夫
第一节 再现辉煌——新形势下的大统一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初辉
第三节 幽州的士大夫阶层
第九章 辽蕃汉并行政治体制下的燕京士大夫
第一节 华夏皇冠——耶律氏以胜利者的身份越过了长城
第二节 蕃汉并行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蕃汉通行的科举制度
第四节 辽代燕京士大夫文化
第五节 儒僧文化的悟思
第十章 金中都的士大夫
第一节 华夏皇冠——完颜氏正位中原
第二节 金初人口大迁徙
第三节 中都豪门
第四节 儒学与科举
第五节 中都的士大夫阶层
第六节 北方文薮
第七节 试评南北两都的士大夫
第十一章 元大都的士大夫
第一节 华夏皇冠——孛儿只斤氏统一了全国
第二节 大都的崛起
第三节 九儒十丐
第四节 屡兴屡废的科举制度
第五节 动荡的豪门
第六节 大都的士大夫阶层
第七节 大都士大夫
第八节 大都文化
第十二章 明北京的士大夫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汉族田舍翁的头上
第二节 京城士大夫的地位与组成
第三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第四节 反理学的思潮
第五节 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术
第六节 始领风骚
第七节 难再风骚 / 2374 北京士大夫
第十三章 清北京的士大夫
第一节 华夏皇冠——戴到了满族田舍翁的头上
第二节 全面的合作,严厉的管制
第三节 全面的思想禁锢
第四节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读书人
第五节 朦胧的觉醒
第六节 变法图强
第七节 京旗士大夫
第十四章 民国士大夫
第一节 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的士大夫
第二节 民国士大夫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士大夫群体与学生运动
第四节 士大夫社会
第五节 士大夫的生活方式
第六节 士大夫群体的消失
第七节 遗风犹存
第十五章 清末民初之际士大夫阶层中的典型人士
安维峻
王晓岩
方地山
辜鸿铭
章太炎
周介仁
序言
白化文
京华人海,十丈软尘;
史传儒林,五朝都会。于今
名城维旧,景物聿新;所虑
前时文献,存留渐少。方彪
先生有鉴于此,从事在斯。
搜集旧载,掇拾故纸。放眼
超乎尘外,昂头尚矣古人。
东京梦华,所书不少逸闻;
石林燕语,胪举偏饶旧典。
北梦琐言,兼收朝野;酉阳
杂俎,不遗洪纤。阅世有今
昔之观,进化考推迁之故。
珍传故事,足补一篇稗官之
史;杂记西京,能识千秋礼
义之存。方君著作,堪上拟
于《论衡》;朽人着笔,深
有惭乎皇甫。承命题辞,聊
陈鄙愫;相为缀句,不知所
云。时维庚辰中和之月,承
泽退士白化文谨叙。
导语
《北京士大夫》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群像,而是有关北京地区士大夫文化的简史,它介绍了士大夫阶层的变化、选拔方式、生活特色、政治文化贡献等,是一部系统了解北京地区士大夫文化的历史随笔。
一本书讲述了三千年来北京地区的士文化。
重点讲述了北京800年建都史的士大夫的特点及其贡献。
精彩页
第一章
士大夫综论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一、士大夫释意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周礼》一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十三经之一。孔子以五经课徒,也就是说《周礼》是“孔子之徒”的必修课。王公是最高封建领主,当然是制定方针政策的“决策人”。士大夫“作而行之”,可以说是方针政策的执行人。用近代、现代术语来表述,也就是文官、公务员。
《现代汉语词典》士大夫条:“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有时也包括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吴晗认为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四者可以说是一体,在不同的场合,一个人可能具有几种身份。“官僚是士大夫在官位时的称号,绅士是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皇权与绅权》)
韩国学者吴金成认为“士大夫主要用作意识形态及文化概念,或作包含官职经历者与未人仕与学位层的用词”,士大夫“是受儒家教育的知识人,大体上是地主”(《明清时代绅士层研究的诸问题》)。英语文献对士大夫一词译为“学者一官员”(scholar—officials《英汉汉英词典》牛津版),英语中须用两个词才能表达出士大夫这个词的内涵,是因为英语世界中没有士大夫这个阶层,学者和官僚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属于不同的阶层、群体、社会集团。
汉语“士大夫”一词亦可点断为“士、大夫”。《现代汉语词典》“士”条:“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大夫”条:“古代官职,卿之下士之上”。由此可知,“士大夫”由“士”和“大夫”所组成。士是读书的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大夫是官阶中的一级,也用来泛指当官的人。孔子有“学而优则仕”之说,但“学而优则仕”的确立,是在科举制度确立以后。科举制度确立之后,教育制度和官员的选拔制度合为一体,“土”和“大夫”也就合为一体了。
科举制度虽然将教育制度和官员的选拔制度合为一体,但科举制度确立之后,仍有非科举出身的官员,通过军功、资荫、捐纳进入仕途者。这些人虽然是官员,但未必是知识分子。故时人、后人对非知识分子的官员亦不以士大夫视之。
综上所述,所谓士大夫就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不但占有物质财富,也占有精神财富;不但垄断仕途,也垄断文化教育。赋税、力役、田租的提供者——农民阶级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知识分子。可以说,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就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否进人仕途,均可以称为士大夫。因为“士”这一阶层和“大夫”这一阶层,通过科举制度在政治领域中、意识形态领域中已经合二为一。
作为个体来说,“士”和“大夫”当然不可能均是合二为一的,但作为阶层来说,无疑是合二为一的。“士”这一阶层和“大夫”这一阶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合二为一,成为士大夫阶层,其政体上的初合是始于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行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豪门士族的势力左右政治舞台。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分裂,文化教育事业只能依托于豪门士族,故“学以家传,家以学显”。而“九品中正制”在官员选拔制度上又给士族凭借“家学”垄断仕途提供了保障。“士”和“大夫”的初合阶段是士族凭借着“家学”垄断文化教育,也就是垄断了“士”。又凭借着“家世”垄断了“大夫”,使“士”和“大夫”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只能在九品中正制的范畴内合二为一。而九品中正制对地主阶级中的“寒门”,还是难以打开通道。科举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使“士”和“大夫”进一步结合到了一起,合二为一成了士大夫阶层。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阶层成于唐兴于宋,历元、明、清,直到1905年清廷废弃科举制度,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士大夫阶层在五四运动以后从政治生活中销声匿迹。
二、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士大夫,就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其溯源可始于春秋末年所产生的士。春秋战国之际,新兴的地主阶级纷纷在各国实行“变法”,以此为手段向奴隶主贵族展开激烈的夺权斗争。变法的核心是废除奴隶主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把奴隶主贵族把持的政治、经济大权转移到新兴地主阶级手中。“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对象主要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方法是军功和养士两种途径。而养士是比军功更广泛、更普遍的便捷之径。所以各国争先养士,君主之中,魏文侯、齐宣王、燕昭王均善养士;贵族之中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皆号称家有食客(士)三千。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也都以善与士交游而著称。
战国时期,士成为社会上的一股特殊势力。这时的士,不受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限制,只要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善于权谋、机变,甚至只鸣一技之长,无论走到哪国,都可能受到礼遇,甚至委以重任。士的品类复杂,档次悬殊,身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才者和鸡鸣狗盗之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