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媒体时代教育新闻研究--以扩招后上海四报高校新闻为例/上理传播学论丛 |
分类 | |
作者 | 林颖颖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林颖颖的博士论文,试图以“扩招”后上海“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高校新闻为例,从新闻文本及新闻从业者两方面进入,探究明晰媒体高等教育新闻生产的现实状况及面临的冲击和困境,对新媒体时代教育新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尝试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更科学、更专业地反映教育现状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构思比较清晰合理,研究问题真实确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林颖颖,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曾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写作》等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曾任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闻晨报》主任记者,有十余年新闻从业经历。获全国教育好新闻三等奖,多次获上海教育新闻奖一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其他 第一章 变动中的高校与高校新闻 第一节 变动中的高校 第二节 扩招后高校新闻的变迁 第二章 上海“四报”高校新闻报道特点 第一节 《解放日报》的高校新闻 第二节 《文汇报》的高校新闻 第三节 《新民晚报》的高校新闻 第四节 《新闻晨报》的高校新闻 第三章 上海“四报”高校新闻生产中的共性 第一节 上海高校新闻的几大类型 第二节 扩招后高校新闻的新闻特点 第三节 扩招后高校新闻的报道倾向 第四章 上海高校新闻选择分析 第一节 新闻选择理论 第二节 高校新闻选择实践 第五章 高校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 第一节 消息源的种类 第二节 优先消息源 第三节 官方消息源与条线记者的关系利弊 第四节 新闻从业者和教育权威部门 第五节 上海教育新闻从业者群像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 第一节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被颠覆 第二节 对新闻生产者生态圈的冲击 第三节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上的“新闻生产”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新闻多元生产 第一节 教育类论坛教育信息传播机制 第二节 高校BBS的兴衰及相关报道 第三节 “微时代”的媒体教育信息传播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教育新闻从业者的变化与困境 第一节 教育新闻从业者面临的变化 第二节 教育新闻从业者面临的困境 结语 可变革的趋势 附录 附录1 访谈大纲 附录2 访谈名录 附录3 相关表格 附录4 补充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从实践选题从变化研究 黃芝晓 博士学位论文出版成书 很正常,对林颖颖来说却不 容易。她原是记者,在职读 博,新闻没少写,还常获奖 ;上课很用功,写学位论文 费了不少心力。授予博士学 位后,她从报社转岗到高校 当老师,又对论文作了认真 修改,因为她视这篇论文为 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系统总结十多年从业经验, 为走上新岗位作理论梳理与 业务准备。 和大多数来自业务岗位 的作者相似,林颖颖的论文 研究基础与对象是自己的新 闻采写实践,因而特点很明 显——一真二实。 就新闻采写而言,无论 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理解, “真实”二字决不是标签,而 是要求,是底线。因而这篇 研究新闻采写的论文,从选 题到写作的整个过程,林颖 颖也都坚持这个要求,守住 这条底线。 “真”,研究的是真问题 ,讲的是真话。 作为长期采写高校新闻 的记者,她的采写过程伴随 着我国高校改革的进程而进 行。自从1977年我国高校 恢复招生以来,有关高校的 每一项改革都受到社会广泛 关注,传统教育思想、国外 教育理念、社会认同度等各 种因素的冲撞、交织,各种 声音不断,有时还“惊涛拍 岸”,体现这种矛盾运动的 高校新闻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 论文在探讨新闻如何展 现这样的现实时,没有回避 客观存在的矛盾,而是认真 地分析不同媒体、不同新闻 的生产过程,发生问题的原 因,并提出解决的思路。比 如,论文在梳理高校新闻类 型时,在人们熟悉的“节点 新闻”“政策新闻”“事件、会 议新闻”等类型之外,实事 求是地提出了有着复杂舆论 背景的“‘喂料’新闻”这一类 型,分析了“喂料”者与被“ 喂料”者的矛盾心态。这样 写,或许不如一些概念、公 式、模型、图表、引文俱全 的论文富有“学术性”,但作 者的实践、感受与认识,恰 恰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 础。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讲 过,对社会科学家来说,社 会实践就是最好的实验室。 “‘喂料’新闻”表面看是新闻 生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 社会系统的问题,正视社会 ,正视新闻实践,正视新闻 作品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我 们才能对研究对象提出理性 、客观的看法。论文中有很 多这样的真情、真话,体现 了作者写作时探求真相的真 心。 “实”,研究不搞“宏大”选 题,而是从小切口入手;不 单纯作经验式总结,而是探 究教育新闻生产过程存在的 问题及其原因,力求上升为 理论阐述。 问题意识是论文选题和 写作的核心。问题从哪里来 ?问题意识怎么才能养成? 这篇论文给了很好的回答: 问题好比埋在土壤里的“种 籽”,思辨犹如判断土壤里 有没有“种籽”的“工具”,实 践是使用思辨工具发掘“种 籽”、让它钻出土层的必需 过程。作者“身在此山中”, 有亲身实践,又有学者的思 辨,所以能发现埋藏在土壤 中的问题“种籽”,且分析得 当,写得实在,体现了作者 认真探究问题之心。 比如,论文提到的新闻 生产中已经“见怪不怪”的现 象:一方面某些教育记者缺 乏专业知识和问题意识,听 凭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给记 者“递条子”设置议程,提问 者徒有提问的形式,提问的 核心权利却让渡给被提问者 了;另一方面,记者又跟着 网络舆论走,把网上炒热的 话题变成媒体追逐的线索, 部门负责人也会以“上网”、 稿件被关注作为质量评判标 准。林颖颖用吉登斯的结构 化理论分析这种现象,提出 记者既要用好“采访权”,不 使权威性资源流失,也要用 好“求证权”,确认新闻的真 实性,增加配置性资源的分 量。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深化改革的角度而言,这 样的论述必然会引发读者的 同频共振。 论文的“真”与“实”,有一 个重要的理论支撑点,那就 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实 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对“实 事求是”有非常精辟的解释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 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 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 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 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 放思想。”作者以这一理论 为指导,系统地认识、分析 教育新闻生产过程,透过各 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纷 繁复杂的现象中去探索和发 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指导实 践。教育新闻现在遇到的问 题并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而是社会经济、生活、观念 变化并互相作用的反映,也 是信息传播手段发生划时代 变化的反映。 作者在论文中坦陈社交 论坛上教育信息传播对传统 媒体同类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感叹“纸媒的黄金时代已 经过去”的氛围中优秀媒体 人离职的职场心态;传统媒 体转向融媒体过程中,信息 后期处理的技术专业人才匮 乏等等。同时以发展、动态 的思路探讨这些变化带来的 问题,提出颇有见地的想法 :要重视媒体长久积累的新 闻专业主义传统,规避劣质 新闻、虚假新闻,继续在内 容上下足功夫,生产出更优 质的新闻,才能在更长远的 未来发挥口碑效应,留住受 众;“我们如果还是分割式 的运作,必死无疑”。适时 打破传统的记者“条线划分” ,以机动、主动、协作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