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收录的文献涵盖了世界范围内20多种语言,涉及世界主要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国家,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部分国家、拉美语系国家语言,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梳理、考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集中展示及对马克思主义所发挥作用的生动阐释。 《哲学的贫困》以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揭露了其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 目录 总序 导言 《哲学的贫困》原版通释 一、写作背景 二、基本内容 三、出版与传播 《哲学的贫困》俄文版查苏利奇译本考释 一、译介背景 二、译者介绍 三、传播概况 《哲学的贫困》俄文版查苏利奇译本译文考证 一、术语考证 二、译文考释 三、观点疏正 结语 参考文献 原版书影印 后记 序言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 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 (以下简称《哲学的贫困》 )是1847年年初卡尔·马克 思为反驳皮埃尔一约瑟夫· 蒲鲁东所写的对当时国际工 人运动产生了消极影响的《 贫困的哲学》一书而著,是 首部公开发表的关涉唯物史 观思想的文献,其在马克思 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以及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容忽 视的地位。考究《哲学的贫 困》一书传播状况,对于我 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 和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而 对其在俄语世界的传播和发 展状况进行考究就成为一种 必要。 《哲学的贫困》原文是 法文,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分别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政 治经济学和作为其政治经济 学基础的哲学的批判。在全 面反思和批判蒲鲁东思想的 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阐发 了他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所提出的新世界 观——唯物史观,并将唯物 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催 生出作为历史科学的新的政 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资 本论》的思想萌芽,为科学 地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以及提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 思想基础。马克思于1859 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表示:“我们见解 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 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 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 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 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恩格斯曾将其称为无产阶级 政党的“纲领”,列宁将其与 《共产党宣言》并列称为“ 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 著作”,弗·梅林则称其为“ 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可见《哲学的贫困》这部著 作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1847年7月,《哲学的贫 困》在巴黎出版,但由于传 播和发行渠道受到官方管制 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实际影响 ,直到出版四十年后,该书 才真正开始产生影响。马克 思本人对存在过多印刷错误 的《哲学的贫困》法文第一 版也并不满意,并亲笔做了 修订,但该著作在马克思生 前没有再版,直到1885年 ,《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 版在斯图加特出版,随后 1886年,《哲学的贫困》 俄文第1版在日内瓦出版, 之后该著作又被翻译成多种 文字在多国出版发行。中文 版的第一个全译本是1929 年在上海出版的。至今,《 哲学的贫困》已经被翻译为 3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 泛传播,成为研究马克思主 义必不可少的经典著作。 《哲学的贫困》俄文第 一版由维拉·伊万诺夫娜·查 苏利奇翻译,格奥尔基·瓦 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校 订,1886年在日内瓦出版 之后以秘密的形式送到俄国 。由于受沙俄政府的限制, 《哲学的贫困》在十月革命 前的出版和传播效果并不理 想,十月革命胜利后,该著 作得到重视,被多次再版和 重印。苏维埃国家出版社成 立后出版的第一个《哲学的 贫困》俄文译本就是在查苏 利奇译本基础上修订的, l929年该译本被收入《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 第五卷中,除此之外,查苏 利奇俄文译本又有7次被再 版、重印和刊登。该版本也 是十月革命前《哲学的贫困 》最优秀的俄文译本,其中 对《哲学的贫困》中重要术 语的俄文表述形式基本被后 来的该著作俄文译本沿用, 对《哲学的贫困》和马克思 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起 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旨在考 证《哲学的贫困》俄文版查 苏利奇译本的产生、流传及 其影响,考证该译本中的重 要术语和观点的俄译及其理 论后果,这对于深入了解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世界范 围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