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之乐(精)/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约翰·卢伯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生命之乐》是英国银行家、自由政治家、慈善家、科学家和博学家卢伯克爵士专门给青年人写的散文集,分两卷,以23篇文章罗列了人生中的乐事,借此鼓励青年人走出对未来的迷茫,走出情绪低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开启自己的漫长旅程。《生命之乐》的上卷主要谈及读书、交友、旅行、居家、科学、教育等问题;下卷主要谈及健康、财富、绘画、音乐、诗歌、自然、工作等问题。《生命之乐》和卢伯克的另一部散文集《生命之用》可作为姊妹篇搭配阅读。这两部散文集与《培根随笔集》很像,充满智慧,旁征博引,但是篇幅更长,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是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指南。本书为翻译家曹明伦译本,附注释。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谈快乐之义务
第二章 谈履责之乐
第二章 谈读书之乐
第四章 谈书之洗怪
第五章 谈交友之幸
第六章 论时间价值
第七章 谈游历之乐
第八章 谈居家之乐
第九章 漫谈科学
第十章 漫谈教育
下卷
序言
第十一章 论雄心与名誉
第十二章 论财富
第十三章 论健康
第十四章 论爱
第十五章 论绘画艺术
第十六章 论诗
第十七章 论音乐
第十八章 论自然之美
第十九章 论人生之苦忧
第二十章 论工作与休息
第二十一章 论宗教信仰
第二十二章 论进步之希望
第二十三章 论人之天命
译者后记
序言
人们通常都期望,那些
有幸能出席中学或大学开学
典礼的人,那些有幸能授予
嘉奖和颁发证书的人,同时
也能为正在步人生活的年轻
人提一些忠告,给一些鼓励
,说一些其人生阅历可能使
其有资格对年轻人说的话。
因我自己年少时往往会
情绪低落,所以在上述那种
典礼上,我有几次便借机讲
述了我们人类所享有的特权
和恩惠,在此我复述其中一
些讲话的要旨(省略了每次
切时切境所讲的特殊事例,
并根据我后来的人生经历进
行了一些随意的修改和补充
),希望我复述的这些思想
和引用的诗文,这些我自己
一直在其中找到最大安慰的
思想和诗文,兴许对他人也
不无裨益。
几乎无须说明,本书绝
没有穷尽世人可享的所有快
乐之源。一些真正的极乐和
幸福都被完全疏漏了。
读校样时我觉得,我有
些见解可能显得过于武断,
不过我希望,读者能考虑到
这些见解发表时的具体场合

约翰·卢伯克
1887年1月
于肯特郡唐镇高榆树庄
导语
生命是一份超乎寻常的礼物。到了懂事的年龄,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自问:我们生存于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什么?英国银行家、政治家、人类学家、博物学家、文学家约翰·卢伯克爵士在《生命之乐》中一一列举人生的乐趣,帮助年轻人走出迷茫。著名翻译家曹明伦附450余条注释,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卢伯克的阅读之乐。
后记

卢伯克(John Lubbock
,1834-1913)是英国银行
家、政治家、人类学家、博
物学家及文学家。作为银行
家和政治家,他促成了银行
法定假日(Bank Holiday)
的设立,并为保护英国国家
古迹做出了贡献。作为人类
学家,他撰写了《史前时期
》(Pre-historic Times,
1865)和《文明起源与人
类原始状态》(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Primitive Condition of Man
,1870),并在此二书中
创造了“旧石器时代”和“新
石器时代”这两个名词。作
为博物学家,他出版了《昆
虫的起源和变形》(The
Origin and Metamorphoses
of Insects,1873)、《英
国的野花》(British Wide-
flowers,1875)、《蚂蚁
、蜜蜂和黄蜂》(Ants,
Bees,and Wasps,1882)
和《论动物的意识、本能和
智能》(On the Senses,
Instincts,and Intelligence
of Animals,1888)。作为
文学家,他为世人留下了两
本休闲之作:《生命之乐》
(The Pleasures of Life,
1887)和《生命之用》
(The Use of Life,1894)
。这两本书一经问世就广受
欢迎,很快就一版再版,并
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了
世人百读不厌、发人深省的
智慧之书。

《生命之乐》于1887年1
月问世,初版时只收有十篇
文章,其中除第八章《谈居
家之乐》和第十章《漫谈教
育》之外,其余八章内容均
为作者在英国数所大学为学
生所做的演讲之要旨,用作
者自己的话来说,是为正在
步人生活的年轻人提出的一
些忠告,给予的一些鼓励。
然而,这些给年轻人的忠告
和鼓励让不少觉得生活了无
情趣的成年人也受到启发,
得到安慰,懂得了“时间真
是一份神圣的礼物,而每一
天都是一小段生命”(第六
章《论时间价值》);明白
了“有德者乃智慧之人,有
智者乃仁善之人,仁善者乃
快乐之人”(第二章《谈履
责之乐》);认识到了“我
们都有义务尽可能地快乐,
哪怕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
快乐能极有效地促成他人快
乐”(第一章《谈快乐之义
务》)。于是这本只有十篇
文章的小书在不到两年的时
间内就印行了十三版,受到
读者热情的鼓励,作者随即
续写了十三篇文章,与原来
的十篇合成一书于1889年
出版。二十三篇本《生命之
乐》更受读者欢迎,出版后
的一年内几乎每两个月就再
版一次。这个中文译文就是
根据A.L.伯特出版社
(A.L.Burt
Company.Publishers)于
1890年印行的第二十版《
生命之乐》翻译的。

《生命之乐》与其姊妹
篇《生命之用》一样,是为
受过一定教育、对拉丁文学
和英语文学都具有一定鉴赏
力的读者写的。考虑到读者
的认知语境,作者据事类义
,援古证今,涉及了大量史
实、人物和文学经典,而且
,作者虽然在书中批评了当
时的英国教育让“学生们也
备受枯燥的拉丁语希腊语文
法折磨”(第十章《漫谈教
育》),但自己在援引经典
时却每每直接引用原文(尤
其是法语、德语和拉丁语)
。这种广征博引对翻译来说
无疑是种挑战,需要译者解
决许多除语言转换之外的问
题。为了使原文意义更显明
透达,译者为中译本添加了
一些必要的注释,但为了让
读者更顺畅地欣赏阅读,译
者又采用自己总结的“隐性
深度翻译”策略,尽可能地
减少了加注。其具体做法是

1.对一些中国读者不甚
熟悉的历史人物不用注释说
明,而是在正文中冠以其头
衔或明确其身份,从而让中
文读者一目了然。例如第十
三章《论健康》原文谈及医
学研究时列举了Hunter、
Jenner、Simpson和Lister这
四个姓氏,而与之对应的中
译文则是“解剖学家约翰·亨
特、免疫学之父爱德华·詹
纳、产科专家詹姆斯·杨·辛
普森和外科专家约瑟夫·李
斯特”;再如把Tintoret翻译
成“意大利画家丁托莱托”,
把Cleanthes翻译成“古希腊
哲人克莱安西斯”,把Isaac
Barrow翻译成“著名数学家
、牛顿的老师艾萨克·巴罗”
,等等。
2.未保留原著中大量仅
提示引文出自何人的脚注,
而是将其变成了译文正文中
的提示语。例如把原文脚注
“*Emerson”变成译文正文
中的“爱默生《随笔第一集
》第一篇的题记诗日”,把
原文脚注“*Goethe”变成译
文正文中的“应像歌德所说”
,等等。
3.把原著中的非英语引
文直接翻译成汉语,不另用
注释说明原文是何种语言(
个别原文一语双关者除外)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译者
翻译非英语引文时都尽可能
地请教了专攻各门语言的专
家,尤其是法语专家、法国
政府金棕榈教育勋章获得者
陈跃教授和德语专家、法兰
克福大学博士吴越教授。趁
此机会,译者对这些专家一
并致谢。

古今中外,世人都感叹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而《
生命之乐》却告诉我们:“
无论如何,生活都可以并应
该有趣,快乐,充满希望”
;“生命不单是活着,而该
是好好地活着”;“生命的确
不该用时间去计算,而必须
用思想和行为来衡量”;“只
要我们选择拥有,宇宙的辉
煌与美好都可以属于我们”
。的确,正如作者所言,对
我们每个人
精彩页
第一章
谈快乐之义务
倘若一个人不快乐,请记住那肯定该怪他自己,因为上帝会让所有人都快乐。
——爱比克泰德
生命是一份超乎寻常的礼物。到了懂事的年龄,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自问:我们生存于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什么?即便那些拒绝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绝对法则的人也会承认,人人都应该尽其所能为自己同类的幸福快乐做出贡献。然而,有许多人似乎心存疑窦,不知是否应该尝试让自己也快乐。当然,自己的快乐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如果只顾追求自己快乐,快乐实际上也得不到保障。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得到许多快乐,但切莫让这些快乐支配我们,否则它们很快就会把我们移交给悲伤。塞内加曾说:“欢乐和悲伤是两名无信而残酷的指挥官,人若任其无休无止地支配,将会陷入极其危险而悲惨的被奴役状态!”
但我不能不这样认为,假若我们的老师既阐述履责之乐,又关注快乐之义务,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光明,因为我们都有义务尽可能地快乐,哪怕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快乐能极有效地促成他人快乐。
想必人人都觉得,快乐的朋友就像阳光明媚的晴天,能把光明洒向四面八方;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把这个世界变成宫殿或变成监狱。
沉陷于忧思伤感,想象自己是命运的牺牲品,对苦情冤屈耿耿于怀,这其中无疑有某种自私的满足,尤其当这种悲苦或多或少都并不真实的时候。人想快乐开心,通常都需要一番努力。让自己保持开心,这其中也有某种技巧,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样,我们需要把自己差不多当成别人来加以监督和管理。
实际上,悲哀和欢乐常常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恰如雪莱在《云雀颂》中所说:
我们总是左盼右顾,
把并不存在的东西追求;
我们发自心底的笑声
往往也伴随着些许烦忧;
我们最甜蜜的歌也倾诉最深沉的哀愁。
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易于伤感。有种说法由来已久,说我们英格兰人甚至在欢乐时也不无忧伤。但是,即便此说不谬,我也希望这种说法被证明说的是一种短暂的特征。“快乐的英格兰”是个古老的说法,让我们期盼这种说法能再次成为真实。要寻找真正的忧郁,我们还得面向东方。读读波斯诗人欧马尔·哈亚姆的《柔巴依集》,还有什么比那些诗行更令人悲郁的呢?
我们羁留于此,只有短短的时日,
我们之所得所获唯有悲愁与哀戚;
然后留下生活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终于疲惫不堪且悔恨不已地离去。
在埃德温·阿诺德优美的英译本中,我们还能读到天神们赠与迦毗罗卫国悉达多王子(年轻时的释迦牟尼)的那首歌:
我们是四处飘荡的风之声音,
风声哀求止息,却永无静止。
瞧!芸芸众生就像风儿一般—— 一阵呻吟、呜咽、奋斗、叹息。
如果此情真正属实,如果人生真如此悲哀,真充满苦难,那就难怪世人会欢迎涅槃(哀痛之寂灭),甚至不惜以牺牲知觉为代价。
然而,难道我们不该为自己设立一个截然不同的理想?难道不该让我们前方有一个更为健康、更有气概、更加高贵的希望?
生命不单是活着,而该是好好地活着。有些人就像塞内加所说:“虽活在世上,却毫无目标,不过像河面浮草漂过这世界。他们不是在行进,而是在随波逐流。”但正如荷马让尤利西斯说的那样,“最无聊的生活就是终止,住手,/未曾在使用中闪光就蒙尘生锈!/仿佛张口呼吸就是生活。”
歌德告诉我们,他三十岁时就决心“不再过不完整的生活,而要追求生活的完整与美好”。
生命的确不该用时间去计算,而必须用思想和行为来衡量。无论如何,生活都可以并应该有趣,快乐,充满希望。有句意大利谚语说得好:“纵然不是人人都能在露台上生活,但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阳光。”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8: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