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人文哲学之问/科学人文素养提升读本系列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张双喜//唐雪梅//刘凤梅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科学、人文素养提升读本,并不直奔“主题”,而是绕到科学、人文、哲学三者得以生发和展开之基(“思维-表达-理解”关联)发问。全书将“三问”作为主干,每问又引出系列“问题串”。第一问围绕“思维”机制展开,揭示人类科学和艺术两大创造交融;第二问扣住“表达”多样叠加分析,指明人类活动方式相通;第三问以“理解”作为交汇点,辨明“理解”以“思维”的“表达”为抓手,既是对“表达”的诠释,又是“借题发挥”。本书将理论探讨与丰富实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又发人深思,适合大众读者提升科学、人文素养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双喜,广州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目录
前言
01 “思维”篇——你懂思维吗?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有哪些基本特征?
三、思维有哪些基本类型?
四、什么是科学(探索)思维?
五、什么是艺术(创作)思维?
六、怎样看待科学(探索)思维与艺术(创作)思维的关系?
七、什么是哲学思维?
八、什么是思维的“发散”与“收敛”?
九、本篇小结
02 “表达”篇——你会表达吗?
一、什么是“表达”?
二、“表达”有哪些基本形式?
三、科学的“表达”形式既“分”又“合”?
四、科学技术的“表达”有别于科学?
五、艺术有哪些“表达”形式?
六、各艺术形式间有交互?
七、本篇小结
03 “理解”篇——你能理解吗?
一、什么是“理解”?
二、“理解”就是为着“解惑”吗?
三、为什么要转向孩童“思维方式”的考究?
四、为什么要转向教育?
五、“理解”中有“误解”?
六、何谓科学的“理解”?
七、本篇小结
后记
序言
本著作是“科学、人文素
养提升读本系列”丛书之一

围绕本著作主题,有几
个需要首先说明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认定“思维
”“表达”“理解”这三个范畴

按理,本著作所定主题
既然是面向科学、人文和哲
学作出叩问,为什么不直截
了当,而绕到“思维”“表达”
“理解”这三范畴,以“你懂”
“你会”“你能”作“泛指代”的
发问?这里,“你”并非专指
第二人称的某“个体”,而可
能指“我”“他”某“个体”,亦
可能指“我们”“你们”“他们”
的“群体”。
就此,我以为有必要作
一些“问题式”的解说。
一件小事,竟能引申出“
设问式”联想?
我记得,2018年12月初
,在《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人与文互化概述》一书
审读意见讨论会上,当议论
触及现代科技对人的“自给
自足”功能“侵蚀”这一现实
问题时,参会的一位老师颇
为感慨,说了自身经历的一
件小事:
前几天,他收到在英国
读研的儿子寄来的信,信通
篇使用的都是现时惯用的口
头语、家乡方言、地方俚语
,甚至硬性嵌入英文充数。
当时,这位老师异常激动,
说得鞭辟入里:“退一步,
撇开采用什么形式不谈,信
总要把表达的东西摆明说清
吧?我反复读了数次,却始
终不知所云。是在叙述校园
环境、师生人缘?还是要诉
说他自己的学习志趣、心理
体验?……信看去似乎什么
都有,却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语无伦次,疑团重重,读
着会使人陷入猜测、困惑乃
至不可名状的痛苦中!”说
到最后,他还补充说:“在
座都不会料到,儿子在信的
结尾还着意写道:‘请你务
必耐着性子将信反反复复看
,因为我是花了数天时间、
用尽心思写成的。’”
这位老师说的一件小事
,引发了在场者的一番热议
,待到议论尽兴后,我将从
“热议”中经联想诱发的“冷
逻辑”推介给众人:这位老
师的儿子“用尽心思”写的信
令他读后不知所云这件小事
,确实凸显相互关联的三个
环节——“所想”“所写”“所解
”:没有“所想”,“所写”就
无从谈起;没有面对着的“
所写”,又怎么会发生“所解
”呢?若就三个环节再作概
括,在我看来,冠以“思维”
“表达”“理解”这“三范式”是
恰如其分的。倘若以这一件
小事作为现实参照,为着能
让人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可
以对“问题”格式作出设定—
—“你懂思维吗?”“你会表
达吗?”“你能理解吗?”在
我看来,三个问题的设定,
至少让人们在不经意中转向
给予关注,进而可作出尝试
性的思考。倘若有人思前想
后自感“问题”并非轻易可作
答,自觉生成有深究之必要
,那就作锲而不舍的努力吧

让我想不到的是,对我
所提,在座的各位仿佛从中
悟到什么,顿觉被换了一种
视界。在座的老师不约而同
,一致认为可作为“课题”加
以深入探究。
说来奇怪,人们对周边
事物,总持有某种“惰性”:
正因为“最常见”,而最不为
人所关注,乃至变得熟视无
睹。然而,对事物有警觉性
的人,却在他人视而不见处
有所发现。马克思就是抓住
了当下社会里存在的“最简
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平
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商品
交换”,把它当作“细胞”加
以深入剖析,通过人们司空
见惯的“物与物的交换”,深
入透视了“人与人的关系”。
假如细察常人的言行,
就不难发现与上述极为类似
的社会征象:正因为“最常
说”,而人们最“不以为然”
,“我思故我说”,来得太自
然了。事实上,一般人对之
从不着意再作追问:“我是
怎么想的?”“我为什么会这
样说?”在人们心目中生成
一种屏障,结果就像对待商
品交换,竟将本来的“存在”
并需要细加考究的,当成了
“非存在”!
当然,前后两类征象也
有区别:前者可直感,能目
睹。后者凭思量,靠表达;
你若不作专门的关注,由“
目睹”到“思量”就根本不能
够成行。
在此,人们不禁会问:“
思之官”之“想”就如“胃之官
”之“饿”那样,属于生理的“
自动”状态,并不需要主体
着意启动和操作。正如人们
无须对“胃之官”作专门训练
然后才去吃一样。原始社会
末期出现的物与物交换,从
来未听过是先研究的结果,
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也从未
先受训练!
的确,对这种顺其自然
的说法作出批驳,乍看去似
强词夺理;然而,从人类历
史发展看,这自然而然的常
识,从未拒绝人们对它的研
究,进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
实际。“知其所以然”当然要
胜于仅仅“知其然”,否则,
人类活动怎么能不断得到提
升和发展呢?
从审视角度的转换看人
类活动的发展,“自然而然
的过程”应该倒过来——因
为“我知道是怎么想”,所以
“我才这样说”,还希望他人
“能理解我这样说”。其实,
“倒过来”并非与常识相悖,
它更贴近“现实的”人。
……
本著作提出的三个问题
,并不是就概念(诸如什么
是“思维”“表达”“理解”)作
简单注释,它关涉主体的“
懂”“会”“能”,是复合概念
,对它的解读,唯有采取以
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