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筑家的读书塾/建筑大师思想设计译丛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难波和彦老师2010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后,以难波研究室历届学生为中心发起了LATs读书会,本书是对此读书会的记录。所读书目有本雅明《单向街》、吉布森《生态学的视觉论》、勒鲁瓦古昂《姿态与语言》、多木浩二《可以生活的家》、库哈斯《S,M,L,XL+》等共12本。选取“日常性”“复杂性”“具体性”“历史性”“无名性”“无意识”作为关键词,以研讨会的形式,先是读书会成员进行提问式的读后书评,后附难波老师的解说,对12本书逐一进行读解。视点从建筑家到使用者、从艺术到设计,对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舍象了的“近代”,试图探索可以对其进行捕捉的、深入而细致的另一种视角。书后附有“难波研究室必读书30册”目录及其简介。本书可供建筑师和建筑学专业学生,以及对建筑设计理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难波和彦(KAZUHIKO NAMBA),1947年生于日本大阪。1969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1974年,东京大学大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池边阳研究室)博士课程毕业。同年和石井和紘共同开设LANDIUM。1977年,设立界工作舍。1996年,设立(株式会社)难波和彦·界工作舍,2000-2003年,大阪市立大学建筑学科教授。2003-2010年,东京大学大学院建筑学专业教授。2010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2013年至今,放送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作品有田上町立竹的友幼儿园、CIXM家具工场、二天门消防支署、Naobi幼儿园、atago深谷工场、“箱子里的家”系列、福岛复兴住宅,等等。主要著作有《箱宅——走向生态住宅》(2006/NTT出版)、《建筑的四层结构——关于可持续设计的思考》(2009/INAX出版)、《新住宅的世界》(2003/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等。
目录
前言(Guide-map) 难波和彦
Ⅰ 日常性的美学
1.1 读:米歇尔·德赛都《日常生活实践》
建筑物语 西岛光辅+枥内秋彦
回溯技术的起源 难波和彦
1.2 读:雷姆·库哈斯《S,M,L,XL+》
“+20年”从推测到确信 小林惠吾
Program———调查———理论化———设计的连锁 难波和彦
1.3 读:埃德蒙·伯克《论崇高与美的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
由“崇高”所带给现代的 远藤政树+佐佐木崇
美学的深度难波和彦
Ⅱ 无意识的构造
2.1 读:多木浩二《可以生活的家》
正确的误读法 服部一晃
功能主义2.0《可以生活的家》中的可能性之核心 难波和彦
2.2 读:伯纳德·鲁道夫斯基《令人惊异的工匠》
从乡土角度对建筑进行思考 岩元真明+川岛范久
自然与作为的设计论 难波和彦
2.3 读:詹姆斯·吉布森《生态学的视觉论》
知觉的多样性与对立性 冈崎启佑+光岛裕介
以生态学式建筑论为目标 难波和彦
Ⅲ 自生的秩序和规划
3.1 读: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大城市的教母岩元真明
自生式设计的可能性 难波和彦
3.2 读:曼费雷多·塔夫里《球与迷宫》
被设置下的难解规划=计划要如何解读 龙光寺真人
被压抑的现代主义的回归 难波和彦
3.3 读:伊里亚·普里戈金、I.斯唐热《从混沌到秩序》
Noisy的规划学 中川纯+田中涉
决定论式的chaos教给我们的 难波和彦
Ⅳ 历史的底流
4.1 读:矶崎新《建筑中的“日本性”》
建筑中“国家性”的前景 千种成显+梅冈恒治
“日本性”的解构 难波和彦
4.2 读:瓦尔特·本雅明《单向街》
“钢结构”与“室内”的辩证法 岩元真明
历史的效用 难波和彦
4.3 读:安德烈·勒鲁瓦古昂《姿态与语言》
从欠缺处产生的新节奏 杉村浩一郎+佐藤大介
向着建筑的原型难波和彦
附录 难波研究室必读书30册 难波和彦
后记(结论) 难波和彦
执笔者介绍
编著者简历
序言
本书是LATs(Library for
Architectural Theories)读
书会的活动记录。LATs读书
会是以东京大学建筑学院难
波研究室的成员和难波和彦
+界工作室的成员为中心组
织开展的,也有一些外部有
志人士参与的开放读书会。
LATs读书会旨在从理论、历
史的视角出发,围绕与现代
建筑相关的论题和状况进行
再思考,活动始于2010年6
月,现在仍断断续续地持续
着。
现代主义的建筑、都市
理论目前处于一种和现实产
生分裂,失去说服力的状况
。在后现代主义登场四十年
后的今天,甚至可以说,对
现代主义理论的怀疑已经成
为一种普遍认识。从1990
年以后兴起的诸多事件来看
,全球化的加速、IT技术革
命、金融资本主义的席卷、
中东和亚洲等非西欧文化圈
的急速成长等,都使得现代
主义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分裂
进一步扩大。在当代,一方
面存在着城市规划不可能之
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
到一些极个人化的情况也在
逐渐被纳入到建筑设计中心
性命题的讨论之中。
但若将现代主义理论的
缺陷直接理解为“近代化=
Modernization”的失败,则
是过于简单、武断的判断。
作为对近代建筑提出“异议
申诉”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的确具有冲击现代主义理
论弱点的一面,其建筑层面
上的表现也在一段时间里作
为流行而被消费。反过来也
可以这样说,后现代主义在
表现上的空间,是直到现在
我们依然在“近代化=
Modernization”影响下的一
种反向证明。在一些新兴国
家,近代化到现在也依然是
具有现实性的问题。直到现
在我们也没有能够逃脱“近
代化=Modernization”的潮
流,其实问题在于现代主义
的建筑、都市理论太过于纯
粹和抽象,这是LATs读书会
成员的一种时代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LATs读
书会认为有必要涉及的命题
以一系列关键词的形式列举
了出来: “日常性”“复杂性”
“具体性”“历史性”“无名性”“
无意识”,并基于此对近代
之后的著作进行精细的阅读
,对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
舍象了的“近代”,试图探索
可以对其进行捕捉的、深入
而细致的另一种
(alternative)视角。提高
对“近代”认识的分辨率,或
许可以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
起点。这也是对建筑理论实
践的可能性进行验证的一次
尝试。
从大的方向来看,对建
筑的认识方式存在着两种立
场。一种是设计建造的立场
;另一种是使用的立场。前
者是对建筑进行构想设计的
建筑家和施工的建设公司的
立场,后者是对建筑进行使
用的使用者,或者说生活者
的立场。当然,建筑家在设
计建筑时必然会考虑使用方
式;从使用者的立场上来说
,为了物尽其用地使用建筑
,也有必要了解其是基于什
么意图而被设计出来的。所
以,很难将两者的立场进行
明确的区分。但这种二分式
的立场十分有助于理解对建
筑认识方式上的不同。
对建筑的理解还有另一
种对照式的二分观点。一种
是将建筑作为立体的造型,
或者说作为空间来认识的视
角;另一种是将建筑作为功
能性的存在,也就是作为生
活场所来认识的视角。前者
是将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作品
,后者是将建筑作为实用的
、具有社会属性的存在。一
般也可以说前者是艺术,后
者是设计(design)。从前
者的视角出发,建筑家被看
作艺术家,从后者的视角出
发,建筑家被看作设计师(
designer)。话虽如此,然
而建筑必然同时具有这两个
侧面的。放眼现实中的建筑
,并不能对两者进行那么明
确的分类。
……
LATs读书会的第四个主
题,超越了立场和视角的差
异,将视线投向了存在于历
史底流中的“不变”。历史中
的确充溢着千变万化的各种
事件,但需要思考的是,在
那些纷杂表象下是否存在着
不变的、持续着的底流呢?
也许可以这么说,历史,是
由不停转换变化着的事件和
基本上不变的宇宙间的法则
(这实际上也是缓慢变化的
)之间扩展开来的多层构造
所构成的。
《建筑中的“日本性”》
阐释的是矶崎新关于“日本
性”的独特视角。据矶崎新
所述,“日本性”不仅仅存在
于具体的表现中,更是存在
于面向表现时的态度之中。
这种理念,是接受“外”来的
文化思想并使其脱胎换骨,
内化于自身的日本人所特有
的态度。延续这一思路,也
许我们会想到一个逆说式的
结论,对全球信息最为敏感
的矶崎新本人不就是“日本
性”的一个典型吗?
从《复制技术时代的艺
术作品》到《单向街》等瓦
尔特·本雅明的一系列著作
,对19世纪的前现代时期的
艺术和城市进行了细致入微
的观察和记录。需要提醒大
家的一点是,柯布西耶和本
雅明基本上是生活在同一个
时代的人。19世纪时发展出
了许多推动近代建筑的技术
,柯布西耶所做的是尝试如
何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城
市中,本雅明则是关注了新
技术带给人们在感性上的缓
慢变化。那么接下来,对表
层和深层的变化进行捕捉并
将两者结合,就是我们被赋
予的课题与任务。
《姿态与语言》阐述了
在人类产生以来的伟大历史
中,“技术=姿态”与“文化=
语言”两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