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忧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本军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鲜明的优秀品质,为中国一体接续、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久盛不衰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史、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源流、忧国忧民情环的形成与传承。它着眼于我国古代典籍和历史上仁人志士对于“忧”的表达、阐述,整理了四书五经,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乾隆帝和诸葛亮、范仲淹、王安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孙中山等政治家,曹植、李白、杜甫、陆游等文学家关于“忧”的诗文,并以一定形式返回历史现场,解说这些忧患意识背后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历史史实等,介绍忧患意识如何影响了传统中国进程和走向。
本书详尽搜集了传统文化宝库中相关“忧”的诗文,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李本军,山东临朐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
目录
上篇
明于忧患与故——《周易》之忧与先秦古人的卓越智慧
心之忧危 虎尾春冰——《尚书》之忧与先秦英雄的雄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之侦与西周至春秋中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忧未艾也——《春秋》之忧与无义战时代国与士的纵横捭阖
其忧思有如此者——《礼记》(含《大学》、《中庸》)之忧与儒者标准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之忧与儒家的忧与不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之忧与君子天下情怀的激发
中篇
圣人有忧之——尧舜之忧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艰难开拓
象箸之忧——箕子之忧与商朝为什么灭亡
夫忧所以为昌也——赵襄子之忧与三家分晋
忧天地崩坠——杞人之忧与古人天地宇宙观
寡人忧国爱民——齐宣王之忧与求治之道
屈平忧世多离骚——屈原之忧与楚国兴亡
忧思难忘 不可断绝——曹操之忧与魏国开创
甘心赴国忧——曹植之忧与皇室贵族的尴尬处境
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诸葛亮之忧与蜀国战略错位
忧我国家——唐太宗之忧与大唐盛世的创建
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李白之忧与唐朝文人晋身之道
穷年忧黎元 向来忧国泪——杜甫之忧与盛世崩塌中的艰难民生
忧其所可恃 惧其所可矜——韩愈之忧与忠臣“忧国如家”标准的倡导
不知忧国是何人——吕温之忧与唐蕃关系变迁
一生长为国家忧——张为之忧与古之军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之忧与君子先忧后乐价值观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之忧与国家兴亡之理
其身无可忧 忧者必在天下——王安石之忧与宋神宗变法
回首人间忧患长——苏轼、苏辙、苏洵之忧与央官治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之忧与宋金战和困局
予心未尝一日忘其忧——明太祖之忧与大明帝国的“基因”
朕甚忧之——乾隆之忧与盛世危机
忧时长结寸心丹——林则徐之忧与睁眼看世界
悲天命而悯人穷 此君子之所忧也——曾国藩之忧与君子修身之要
多难兴邦 殷忧启圣——李鸿章之忧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应对之道
心忧天下 纾朝廷西顾之忧——左宗棠之忧与新疆、台湾建省
忧勤宵旰 每切兢兢——光绪之忧与大清向何处去
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康有为之忧与清末变法风云
忧山河之破碎 惧种族之沦亡——孙中山之忧与传统帝制结束
下篇
三窟已就 高枕无忧?——孟尝君之无忧与贤臣当如何谋立
真的“无复可忧”吗?——唐玄宗之无忧与盛唐的衰弱
跋 何以解忧?
后记 为什么要增强优患意识?
序言
忧从中来
徜徉于中华文明万紫
千红的大观园里,就像总
是遇见一片片翠竹、一株
株青松、一树树寒梅、一
丛丛晚菊,当你阅读诗文
典籍,你也会反复遇见这
样一个字:忧。比如《诗
经》305篇,不算通假字
,有“忧”字的就多达35篇

假如让你想象中国历
史上一个个仁人志士,你
想象得出来的他们都是什
么样子?是意气风发慷慨
激昂?是老成持重暮气沉
沉?是忧心家国夙夜不安
?是无牵无挂佛系道骨?
孔子、孟子、屈原、曹操
、杜甫、韩愈、王安石、
陆游、辛弃疾、曾国藩、
孙中山……在很多很多人
的想象中,他们都是忧国
忧民满怀心事的形象。
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中华
民族何以愈挫愈奋多难兴
邦?对于这样的宏大主题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回答
,但都不会疏忽中华民族
特有的忧患意识,或者说
忧文化。
“忧文化”是中华文化
的一大精髓。基于责任感
而非人生苦罪的忧患意识
是中国人最可宝贵的品质
之一,是中华民族独具特
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已经镌刻在中华文明的
基因深处,始终激励着中
华民族履冰前行。忧文化
内含一种自觉的压力和动
力,孕育着清醒、警觉、
奋进和坚韧,涵养了中华
民族仁人志士浩然正气和
高尚情怀。“忧国忧民一
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国之脊
梁的鲜明标志,他们都有
着深沉厚重的爱国之情、
高远博大的报国之志、绝
不袖手的救时之责。透过
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他
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和家
国情怀成正比,与追求国
家人民自己的美好程度成
正比。
滔滔之忧
几乎中华文明的历史
有多悠久,中国入的忧思
就有多久。在中华文明的
源头时期,忧文化就是一
支主要的源流,流至后来
,形成大江大河,恣意汪
洋,忧依旧是其中极为鲜
明的一道色彩。历代仁人
志士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
深刻洞察,对人民疾苦的
深切同情,对国家和民族
的深沉挚爱,创造了大量
饱含忧患意识的经典名言
、诗句和词汇。
忧在典籍
当我们翻开先秦时期
的公认典籍,不尽之忧滚
滚而来。
《易经》(《周易》
),这部诞生于三千多年
前的阐释天地万物变化规
律的经典著作,被称作“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其中的“乾卦”两次提到了
忧:“乐则行之,忧则违
之”、“居上位而不骄,在
下位而不忧”。《周易·系
辞传》深刻地洞察“作《
易》者,其有忧患乎”?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西周至春秋中叶时期国
人情感最真实的记录文字
《诗经》,“忧”字遍布于
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再
加上那些言及悲、忧、哀
、伤、愁、怨的诗句,数
量多达上百处,近乎整部
诗集305篇的三分之一。
《王风》记录的“黍离之
悲”,千百年来一直在回
响:“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所呈现的忧深思
远、忧而不伤,正如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所言“
随忧以宛转”、“与心而徘
徊”,研究者认为:“《诗
》三百五篇之作而窥作者
之用心,大抵言乐者少而
言忧者多。”
《论语》,记录了人
类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孔
子言行思想的儒家最高经
典,先后有15处直接出现
了“忧”字。既有关乎仁的
“仁者不忧”、关乎道的“
忧道不忧贫”、关乎贤的“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关乎孝的“父母唯其
疾之忧”、关乎愁的“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还有
充满辩证哲理和处事睿智
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富有政治哲学的“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孔夫子强调忧患
不忧愁,在忧与不忧的两
难中实现了升华。
儒家的“第二经典”《
孟子》,同样留下了大量
迄今仍脍炙人口的“忧”字
词汇、典故,拓展了忧情
的境界,成就了孟子民本
主义思想家的地位:“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乐
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
,无一朝之患也”、“尧以
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
禹、皋陶为己忧”、“圣人
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
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
《易经》、《诗经》
、《论语》、《孟子》,
由此而奠定了中国“忧文
化”的源头地位。
……
普遍的自我批判的进
取精神
治国平天下,是历代
儒家的最高理想、最大志
愿。传统中国是以君王为
中心的社会,所有的才华
只有“售与帝王家”才能实
现自己的抱负,仁人志士
的最终追求就是“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那么,没有忠良之
士的完美人格,没有在朝
佐君、在外佑民的高超本
领,一切都是空谈,所以
儒家讲求的是修身为先,
身不修,则德不立、功不
成、言不传。于是,君子
就有了“终身之忧”:忧己
身之不修、德之不彰、才
不为用、名之不存。要克
服“终身之忧”,就得“终
身”修身,就得韦编三绝
,就得“日三省吾身”。孜
孜于更加优秀,永远进取
遂成为一种普遍精神。
《论语》记载的孔子
论忧,其中有四次就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