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建自我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身份冲突与建构)
分类
作者 危明星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考古学”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体及群体在身份冲突与重建中的情感思想和抉择,以期真正理解那些管经鲜活的“人”,进而回答现在的“我们”这一身份的形成之路。
本书选择文学史传统的古典与现代身份转换、边缘女性身份的觉醒与抗争、现代作家革命身份的炼成、空间书写中的文化身份冲突与改造四个面向,在晚清-现代的历史脉络中探讨现代中国文学的身份冲突与重建问题
作者简介
危明星,云南大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与思想文化研究。近年来先后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并完成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
目录
绪论 身份建构与现代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一章 现代文学史中的新旧身份转换
第一节 “旧文人”的生前身后名——后五四语境下新文学家对林纾的再评价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的激情与幻灭:丁西林独幕剧《酒后》主题新解
第三节 新古体诗与革命诗抄的当代赓续——论贺敬之的新古体诗《访日杂咏》
第二章 边缘女性身份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异国空间与《孽海花》中的傅彩云形象构型
第二节 三代知识分子眼中的赛金花
第三节 边缘女性构型的政治规约与身体美学的衍化
第三章 革命身份的炼成
第一节 “身处艰难气若虹”:陈独秀的革命人生
第二节 上海体验与丁玲的“左转”
第三节 延安青年贺敬之的成长之路
第四章 教堂空间视角下的中西身份冲突及重建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文化体验
第二节 作为西方文化符号的教堂与自我身份的建构
第三节 现代文学中教堂书写的空间叙事
第四节 阶级与性别话语改写下的教堂空间——以1940年前后延安文学中的教堂书写为中心
结语
附录 现代文学中的古典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学习委员”危明星
危明星博士的这部学术
著作,主要讨论的是文学要
素中所涉及的“身份”问题。
由此我联想到,危明星留给
我的最初印象,是“学习委
员”这一身份。这一印象过
于清晰与持久,以至于我后
来认为,学习委员的理想类
型就应当是她这样的。那是
危明星读大三的时候,我给
中文系学生讲授“新时期小
说研究”课程,她正好担任
班上的学习委员。任课教师
需要学习委员协助的事务,
其实并不多,不外乎课前准
备多媒体设备、课堂考勤、
期末收集论文、偶尔转达同
学们的建议而已。不过,考
虑到大学四年有几十门课程
,学习委员在此类琐事上所
费的时间、精力,累计起来
也就不少。学习委员危明星
引起我的特别关注,不只在
于她做事极为“称职”,还在
于我突然发现,优秀的学习
委员往往具有诸多可贵的品
性,如守时,自律,持之以
恒,方向明确,求知主动,
富于行动力——这也是学术
“好苗子”该有的性格和气象
。学习委员这一身份,在与
任课老师的交流上,有着便
利。危明星很好地利用了这
一身份便利,课堂内外会主
动谈及文学上的思考,请教
专业上的疑问。估计危明星
给其他老师也留下了类似的
印象,几年后这些老师都能
脱口说出她的名字。那时文
学院的课程实行大班上课,
一两百人的课堂,一学期下
来,老师能记住面孔、叫出
名字的学生屈指可数。学习
委员危明星至今仍被老师们
提起,大概缘于她的聪慧能
干、一心向学、彬彬有礼。
有着学习委员优秀品行
的危明星,求学之路比较顺
畅。她获得推免研究生的资
格后,或许对我的研究方向
和学术风格有些兴趣,选择
导师时就联系了我。这部学
术著作如果在话题、文风上
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自愧
须担一部分“文责”;如果有
些篇章引发了读者的兴味,
这倒要归功于她的勤学多思
。学习委员危明星做事、做
人、为学,都能让人放心。
记得她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
跟随姚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曾与我交流博士学位论文
选题《知识再造与新文化运
动的衍进——(新潮)同人
研究(1919-1922)》。最
初我暗暗替她捏了一把汗,
感觉这个选题仿佛一块虽然
不大却很硬的骨头,不好啃
,难以花样翻新。待到她写
出详细的研究提纲,顺利开
题,通过答辩,成果接连在
《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后
,我的疑虑也就烟消云散,
并且颇有前浪后浪之感。
危明星博士这部学术著
作中的大部分内容,我是熟
悉的,其中一些篇章的写作
,我们曾反复交流过。《三
代知识分子眼中的赛金花》
这一节的内容来自她的本科
毕业论文,后发表在《扬州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四章是在她的硕士
学位论文《半殖民语境下现
代中国文学的教堂书写》的
基础上删改而成,部分内容
在《江西社会科学》《文艺
理论与批评》《现代中国文
化与文学》《新文学评论》
等期刊发表过。《“旧文人”
的生前身后名》这一节是她
当年提交的课程论文,其写
作缘于研究生课堂上讨论“‘
反对者’的声音”这一话题,
此文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发表时,
我曾为之写过题为《“反对
者”的声音:重返新文学的
论争现场》的专题讨论主持
人语,现摘录其中部分文字
,以代替我对危明星所做探
索的评析:
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充满了纷争的声音。时过
境迁,有些声音被文学史家
刻意曲解、弱化甚至遗忘了
,而那些带有激进、现代、
西化、左翼腔调的声音,则
在回放时被有意调大了音量
,使得与之相对的声音未能
获得正面的描述和公正的对
待。与主调相对的声音,可
以看作是“反对者”的声音。
其实,时代弄潮儿的声音和
“反对者”的声音,共同规约
了新文学发展的路向和格调
,合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和
声。有意遮蔽、一味贬低、
简单对待“反对者”的声音,
无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新文
学的内在风貌和演进轨迹。
从胡适发表《文学改良
刍议》算起,文学革命距今
正好百年。置身百年的节点
,回望与反思的工作显得尤
为迫切。将各方言说再历史
化,重新认识“反对者”的价
值与意义,考察“正反相对”
的价值论断的形成过程,对
筒约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带来
的偏至进行反思,不失为重
构新文学历史、重申新文学
价值的一种方式。这里刊发
的青年学人的两篇文章,正
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危明星等的文章以林
纾逝世后新文学家对其的评
价为切入口,通过细密的史
料梳理,发现在一片自省、
颂林之声中,周作人、钱玄
同却“逆流而上”,执意回到
“五四”初期新文学阵营的激
烈态度,坚持认为林纾思想
观念守旧、作品“没有价值”
。周、钱的姿态看似不合潮
流,实乃维护新文化传统和
新文学合法性的一种策略。
从中,我们可以洞悉“旧文
人”生前身后名的形成机制
,并对新文学的发生机制有
更多的理解。
这些“习作”留下了危明
星在学术起步阶段的思考痕
迹,于今重读相关文字,我
仍为其生机勃勃的探索而触
动。在西南大学求学期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3: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