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高度聚焦山-坝这一典型自然地理单元,以乡镇为人类活动单元边界,以“问题导向-集成创新-实证分析”为基本逻辑,运用地理学、生态学以及遥感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重点从山-坝系统结构、土地利用变化、人地耦合机制3个方面构建山-坝人地系统理论框架,利用1995-2018年多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及乡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多源数据库,并集成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灰色关联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开展人地系统要素的定量解析并揭示其时空交互规律,构建经济制约条件下山区与坝区的人口发展改进模型,并基于人-地要素设计出土地动力学模型,对山-坝系统人地耦合-驱动-响应机理进行可视化分析及理论阐释,着力于实现微观尺度上人地耦合关系集成研究。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在方法学的底层原始创新、数据的精细化和可靠性的解决方案以及模型的通用性和科普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若干不足或局限,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区域与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基础数据来源 2.3 数据处理及输出 参考文献 第3章 山-坝系统研究理论基础 3.1 山-坝系统概念界定 3.2 山-坝系统研究相关理论 3.3 山-坝系统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县域尺度下山-坝系统生态安全差异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模型建立与生态安全级别确定 4.3 县域尺度下山区与坝区的界定 4.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 4.5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分析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 5.1 数据处理与测度方法 5.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 5.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5.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乡镇尺度山-坝识别方法及类型划分 6.1 山-坝乡镇类型识别方法 6.2 山地类型识别与判读 6.3 乡镇尺度的山-坝类型划分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乡镇尺度山-坝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特征 7.1 山-坝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测度方法 7.2 土地利用时序变化及转移特征 7.3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演变及转移特征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乡镇尺度山-坝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8.1 土地利用格局指数选取 8.2 类型水平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测度及比较 8.3 景观水平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测度及比较 8.4 山区与坝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比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山-坝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分析 9.1 山-坝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分析 9.2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统计分析 9.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山-坝人地系统耦合机理及模型化解析 10.1 山-坝人地耦合状态表达及演化 10.2 山-坝人地模型重构及机理定义 10.3 人地耦合关系解析及实证输出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研究总结 11.1 结论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存在的不足 11.4 讨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