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该书在写作构架与结构安排上,并非遵循一般的纪实人物生平年代先后顺序进行写作,而是在框架主线主导下的不同时空情节之穿插交错叙说。故而,每个章节都具有主题引导下的文本相对独立特点。同时书中也插入了精选的近200幅与先生有关的精美生活图片与先生书画作品图片,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方济众作为20世纪陕西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作出卓越贡献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中国画家、长安画派创始者与主要代表之一,当代长安画派后期精神旗帜引领者和薪火传续入,因而,本书的出版,亦自然具备了弘扬长安画派精神,讲好长安画派故事,打好长安画派文化品牌的文本优势。 作者简介 吉武昌,陕西渭南华州区人,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任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职工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委员、美术专业副教授,方济众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汉中市山水画研究会主席、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主攻山水兼及书法。师从陈子林、马云等先生。国画作品曾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作品展,出版专著二部。曾获省展各等奖多次,中国美协铜奖、佳作奖各一次。论文获教育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一次。曾先后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博物馆》等刊物发表论文许多篇。 目录 卷一 故土·泥香·滋卉园——方济众与汉中 汉水泱泱 诸葛灵光 故土滋养 书香世家 沔水孕育 学涯成长 姻缘艺真 珠联璧合 回归家乡 落户白石 培训画学子 足迹遍秦巴 泥土香味 滋卉园长 卷二 历史担当 铸就辉煌——方济众与长安画派 仰之为碑 望之若云 三大弟子 拜师入门 长安汇聚 孕育辉煌 专职艺事 相协成长 钟楼脚下 西安美协 非常遭遇 君子品行 西安美协 中国画室 长安画派 名震京华 卷三 不辱使命 薪火相传——方济众与长安画坛 大师会聚 时代春风 重返长安 铸就辉煌 止园雅集 罘彩飞扬 起航风帆 文艺春天 使命担当 躬亲劳忙 行端表正 尊老扶良 美协换届 埋下暗伤 承续文脉 创建画院 面壁五年 积蓄营养 高瞻远瞩 功德无量 吸纳新秀 筑建未来 东瀛交流 文化使者 敬畏传统 研讨现代 辛劳成疾 薪火燃尽 卷四 诗意笔墨 精神家园——方济众诗书画作品解读 水墨牧笛 写意鹿铃 田园诗意 墨彩华章 石门逸韵 方家独品 心随帆影 诗意长空 附录 艺术评述·年表·谈艺录 艺术评述 方济众年表 方济众谈艺录 序言 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 、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 托?克罗齐在其1915年出 版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历史 》书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 当代史”。其意为,那些在 我们当代历史中已“过去”了 的历史,只要于我们当代还 具有某种鲜活的而非空洞的 ,并能引发我们实际精神兴 趣生活的需要,那么,过去 史实际上也就是当代史。从 认识论的角度看,历史正是 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 照系。也即是说,只有过去 的历史和当前我们的文化视 域与精神指向相重合的时候 ,那么,这样的过去史才能 为人所理解,并且可传承与 延续。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 在其《历史的观念》一书中 且进一步认为:“历史就是 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在当代,国家富强与经 济强盛,伟大的中华民族复 兴梦,已给予国人比较优越 的文化自觉条件与彰显文化 自信的资本。 长安画派历史已是当下 一种新传统,一种启发引导 我们艺术精神的“当代史”, 长安画派依然活在现在,其 艺术史仍然是当下活生生的 过去。 今天,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已经给予了长安画派 新的价值意义诠释,也赋予 了身处文化故都长安的艺术 家一种特有的情感。长安画 派已再次被历史重新标格, 其在中国美术界树立的风标 导向,随着时空的推移,将 会愈加清晰明确。 诞生于20世纪的长安画 派及方济众艺术人生之文史 价值意义,之所以在当下能 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兴趣和 关切,乃是因为其已经直接 影响到当代长安画坛的现状 格局与动态走向。 当下,专注于长安画派 的研究兴趣,是基于当下实 际生活的需要,也同样是当 前彰显文化自信的活生生的 精神需要。 研究长安画派及方济众 艺术并赋予其历史以当代新 的文化意义的,正是潜存于 我们对其历史判断中的实际 需要。将长安画派历史与当 代艺术生活相统一,意味着 历史就是现实的精神生活过 程,意味着我们当下的艺术 精神已融人其历史中,意味 着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精神世 界来融人和领会过去的历史 。 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 践我们与先贤的灵魂对话。 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 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历史 也是一种自然的物化了的历 史,也即是具体的人事的历 史。 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 至80年代中期的方济众,他 的人生旅程、艺术行为于当 代长安画坛有着承前启后之 价值意义。方济众虽然离开 我们已经40多年了,然而在 当代长安画坛以及家乡陕南 汉中,人们并没有因为先生 离开的许久而渐渐遗忘,先 生的精神力量并未因其肉体 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有 着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和精神 穿透力。 因此,本书的写作意义 ,在于重新审视方济众的艺 术生涯,在于重温长安画派 及方济众艺术人生的过去。 这将有助于我们重温长安画 坛的过去,梳理长安画坛的 现在,展望长安画坛的未来 。 逝去的方济众,曾经的 艺术,过往的故事,以其人 生的点点滴滴,如同泱泱汉 水河面上时时泛起的朵朵浪 花,永远是奏响我们艺术灵 魂的最强音符。 2021年5月 导语 该书作为长安画派艺术与汉水文化研究史料,“方济众艺术研究丛书”之四,写作中采用了纪实传记形式,以翔实史料支撑,艺术评述辅佐;文学情节描绘,文史故事平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方济众艺术人生为主线,以长安画派恢宏历史演变为背景,全方位地、立体地叙说了当代人无法知晓的长安画派在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的许多艺术现象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后记 《方济众评传》能得以 顺利付梓出版,可谓了我之 一桩心愿。2013年9月,陕 西理工大学方济众艺术研究 所设立,至今已有十个年头 。今年怡逢先生百年诞辰, 本书能写作成型并正式出版 ,可谓十年研究心血,许多 年成果积累。本书之出版, 也是对先生百年诞辰一个最 好的献礼。 该书作为长安画派艺术 与汉水文化研究史料,“方 济众艺术研究丛书”之四, 写作中采用了纪实传记形式 ,以翔实史料支撑,艺术评 述辅佐;文学情节描绘,文 史故事平铺相结合的写作手 法,以方济众艺术人生为主 线,以长安画派恢宏历史演 变为背景,全方位地、立体 地叙说了当代人无法知晓的 长安画派在历史过程中,曾 经发生的许多艺术现象与鲜 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该书非 虚构假想,亦非纯学术研读 。写作中,尽可能做到段落 情节与语句刻画生动有趣, 雅俗共赏,形式活泼,因而 亦可说该书是一本纪实性的 文学书本。 该书在写作构架与结构 安排上,并非遵循一般的纪 实人物生平年代先后顺序进 行写作,而是在框架主线主 导下的不同时空情节之穿插 交错叙说。故而,每个章节 都具有主题引导下的文本相 对独立特点。同时书中也插 入了精选的近200幅与先生 有关的精美生活图片与先生 书画作品图片,可谓图文并 茂,相得益彰。 方济众作为20世纪陕西 美术现代化进程中作出卓越 贡献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 中国画家、长安画派创始者 与主要代表之一,当代长安 画派后期精神旗帜引领者和 薪火传续入,因而,本书的 出版,亦自然具备了弘扬长 安画派精神,讲好长安画派 故事,打好长安画派文化品 牌的文本优势。写作过程中 ,陕西理工大学原校长、老 领导何宁教授始终给予真诚 的关注;陕西省作家协会原 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蓬先生 连夜读完电子文本初稿,一 早打来电话给予书稿积极肯 定,并提出良好建议。我的 早年学生、陕西润丰园林景 观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海 坤也在这些年的研究过程中 给予了我实际的帮助与支持 。 叹兮,本书写作及出版 过程中,适逢疫情及其他原 因,可谓一波三折。书稿最 后虽写作成型,但我却为书 籍出版费用焦灼发愁,最后 只能寄希望于我的单位了。 那天我先走进了分管科研的 副校长程琳杰教授办公室说 明情况,随后让他领着我, 第一次走进陕西理工大学党 委赵书记办公室,将方济众 诞辰百年活动筹划方案与《 艺海扬帆薪火传续——方济 众评传》出版费用申请报告 呈于书记办公桌上,前后也 仅有十几分钟。晓林书记与 我的好友刘星一直有友情往 来,他从省府来陕西理工大 学任职已近四年时间。惭愧 的是,我却与他几乎未谋面 ,更谈不上打过交道。令我 意想不到的是,赵晓林书记 在阅读完样书后的一个星期 ,很快传话并许诺,要协调 经费资助我出版该书。叹兮 ,感兮,研究方济众艺术十 年了,联想着工作几十年来 单位职场之万象,我激动之 情无以言表,唯有感激。同 时我也十分感谢副校长程琳 杰教授,他与我是多年的老 朋友了;感谢汉中市文联党 组书记、主席张芳,她亦在 精神与友情上给了我热情支 持。 感谢西安雁展印务公司 柳总的多次协调搭线联络, 承蒙中国文史出版社领导厚 爱,特别是责任编辑李晓薇 女士,因为要保证书籍在方 济众诞辰百年活动之前正式 出版,李编辑在整个编辑过 程中,认真负责与辛苦校对 ,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尽 管她是基于职业责任,然而 她之认真负责的精神,也令 我很是感动。雁展印务公司 承担书稿设计与印刷,公司 柳总真诚对待,公司书籍设 计乔小军与小张,仔细核对 书稿,再此一并谢之。 我本人其实乃一画人, 非专门把玩文字者,本书之 写作背景,面对的是长安画 派先哲的历史,又有十三都 朝的长安文化不断拷问,故 而,书中文字与文史故事难 免有差错出人,还望行家学 人与读者多多指教。 2023年10月 精彩页 汉水泱泱诸葛灵光 人类历史,亘古绵绵,远古岁月,幽邃神秘。越巍峨秦岭,茫茫云海之下,南濒巴山之间,素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之称的汉江盆地,承自然之孕繁衍生息,和万象之律竞相绽放;山川予其脊梁,河流蕴其血脉。 温润、纯朴、灵秀,神奇之汉江盆地,千百年来,融荆楚、巴蜀、羌陇、秦汉文化之多样,亦哺育了许多艺术之芬芳。 一 古代龙岗寺遗址,显露于史之众多彩陶,将绘画和器物造型结合,以写实与写意手法表现,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汉中古栈道,斑斑痕迹,绵延山间,经历2000多年岁月,遗留下许多人文典故印记:“幽王伐褒得褒姒”“张良火烧栈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曹魏”在历史的尘雾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成为历代山水画家创作的生活源泉。北宋《宣和画谱》记载,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曾创作的反映嘉陵江山水栈道的栈道图、蜀道图;画圣吴道子创作的嘉陵江蜀道图;青绿山水画鼻祖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等。 汉魏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中最具代表者为《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大开通)、《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及北魏《石门铭》。“大开通”“石门颂”为东汉隶书刻石。“大开通”为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早者,此碑结字圆润浑穆、寓健于柔,有波燥意味,但无明显挑法,故拙朴内涵饶有古趣。而“石门颂”则有鲜明的隶书八分特点,瘦劲恣肆、雄健舒和,素有“隶中草书”之誉。“石门铭”为著名的北魏石刻,此刻石在笔法上、笔势与体势上吸收了“石门颂”的苍劲凝练、跌宕开张、奇崛飞逸的特点,发展成为浑穆自然的北魏楷书。此三摩崖石刻驰誉海内外,历来为方家学者所推崇和赏识。于右任“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诗句,更是激起当代众多年少学子对汉魏摩崖十三品的追摹与向往。 再如,现珍藏于汉中略阳县城南灵崖寺的东汉著名摩崖刻石《郁阁颂》,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对其艺术评价甚高。此碑气度宽阔,结构严整,俊逸厚重,古朴沉郁,独具风韵,碑字为标准的汉隶八分书,是研究汉字、书法和东汉八分隶书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北宋著名画家、文学家文同(1018-1079),曾任兴元府(今汉中)知府、洋州(今洋县)知州十年。城北簧管谷多竹,常赏竹并画之。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开创画竹新风,形成墨竹一派,对后世影响甚广。其画竹真谛由苏轼提炼出“必先成竹于胸中”,典故“胸有成竹”于此广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墨竹图》。 古时文物、书画名作,实乃汉水文化的形象标志和文明载体,是古人对其生存与精神完美体验的表现。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塑造现代文明的精神导航和艺术新生坐标。 二 方济众的家乡在现今的汉中市勉县。 勉县,西汉时设置“沔阳县”。隋代撤沔阳县,改为蟠冢县。以后称西县,至唐一直沿用。唐以后改称沔州。明洪武四年(1371)迁沔州治于西山谷口,也即现在方济众家门西南的武侯街。明洪武七年(1374)七月去沔州为沔县;清代几百年,沔县属汉中府。1912年废州为沔县。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汉中道”,沔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废道,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汉中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沔县属之。 勉县位于陕南山地西部,汉中盆地西端,因南临沔水(汉江上游)而得名。北依秦岭山脉之天荡山,南接巴山山脉之定军山,中部为汉江平原,地形分平川、丘陵和山地三部分。平川位于武侯镇以东,是汉中盆地的一部分。这里气候温润,林木丛生,泉水棋布。逶迤雄伟之八百里秦岭山脉之中,有一条纵贯南北、终年激流奔腾的深渊山谷,汉水的支流褒水和渭河的支流斜水汇聚流淌其中。有意思的是,支撑古代汉中平原经济动脉的三条古栈道中的褒斜道,连通三秦与巴蜀;陈仓古道经陕入川,都在勉县的古阳平关前与蜀地的金牛古道相连。阳平关西隔沔河支流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 连接三条古道枢纽的阳平关,“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隋书·地理志》)。三国时期之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挥师北伐,其中四次出阳平关,行陈仓道,率领各路大军进行北伐。诸葛亮于沔阳屯兵长达八年之久。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岗上仍留有诸葛亮读书台遗址。故而古阳平关不仅是诸葛孔明“兴复汉室”的桥头堡,也是镇守汉中的“蜀之咽喉”,构成抵御曹魏的“汉中门户”。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