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理论与方法篇”和“实践与创新篇”,书中所介绍的规范与系统化的声音设计方法和流程,让读者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关注被设计的对象,同时书中也尝试将听觉与视觉进行较好的结合,以扩展学科视野,促进音乐科技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 作者简介 邓志勇(1978-),广西柳州人,工学博士,建筑学硕士及科技艺术专业硕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美国杜兰大学音乐系访问学者,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电子信息与媒体工程学院访问学者,AES国际音频工程协会会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与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曾参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京五棵松奥运篮球馆、上海世博会城市之窗主题馆和深圳交响团音乐厅等声景设计、扩声系统及建筑声学设计项目,监制并出版国内首张双耳声景唱片《了歌》。研究领域包括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和声景学,对Sound Design及舞台剧颇感兴趣。 目录 理论与方法篇 1 概述 1.1 什么是声音设计 1.1.1 伯克利 1.1.2 艺术创作的路径 1.2 声音设计的类型 1.2.1 视觉 1.2.2 听觉 1.2.3 音乐 1.2.4 现场 1.2.5 现实 1.2.6 新媒体 1.3 声音设计的分工 1.3.1 团队 1.3.2 过程 思考题 2 历史 2.1 什么是戏 2.2 历史 2.3 中国传统演艺场所的主要演变过程 2.3.1 演变 2.3.2 观演形态 思考题 3 叙事 3.1 声音设计对象的叙事分析 3.1.1 结构 3.1.2 人物的结构 3.1.3 分镜头脚本与关键点 3.2 声音图第Ⅰ稿:声音分类表 3.3 声音图第Ⅱ稿:声音情节线 3.4 声音图第Ⅲ稿:声音设计图 3.5 声音图第Ⅲ稿:声音脚本 思考题 4 交互 4.1 交互的信息论视角 4.2 音画对位 4.2.1 画面的构成维度 4.2.2 音画对位的维度 4.3 游戏交互 4.4 传播交互 4.4.1 信源:艺术起源与美之事物 4.4.2 信道:艺术创作和美育的载体及形式 4.4.3 终端:艺术传播的受众与审美 4.5 混音 4.5.1 平衡 4.5.2 音质的控制 思考题 实践与创作篇 5 现场 5.1 如何完成一次现场声音设计 5.1.1 声音链与电声系统 5.1.2 信号流程 5.1.3 设备清单 5.1.4 现场配置 5.2 声系统的调试与校准 5.2.1 声增益的设计与校准步骤 5.2.2 声均衡设计的调试与校准 5.2.3 声覆盖设计的调试与校准 5.3 声系统设计与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5.3.1 场地 5.3.2 协作 5.3.3 二次创作 5.3.4 系统稳定性 5.3.5 其他技术细节 思考题 6 现实 6.1 现实中的声音设计类型 6.2 声景设计 6.2.1 声景的概念 6.2.2 声景设计过程 6.2.3 声景音乐的概念与类型 6.2.4 声景音乐的创作 6.3 声景样本与素材的采集和应用 6.3.1 采集策划 6.3.2 采集技术与实施 6.3.3 采集后样本的整理与分析 6.3.4 声景样本的使用 思考题 7 案例 7.1 影视动画的声音设计 7.2 舞台剧的声音设计 7.3 声景音乐 7.4 区域声景分析与设计 7.5 游戏声音设计 7.6 笃行剧社剧目声音设计选 7.7 学生作品选 参考文献 实例索引 图表索引 术语表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