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一本对话集,是作者10年间对莫言、王蒙、王安忆、阿来、贾平凹、梁鸿、徐则臣、鲁敏等13位当代文学名家的采访对话合集,清晰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人物的创作历程与时代烙印。 作者简介 行超,女,1988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2006-201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10-2011年赴台湾大学交换学习。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期高研班学员。2013年起供职于《文艺报》社。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有作品见于《读书》《文艺研究》《南方文坛》《上海文化》《青年文学》《文学报》等。 目录 王蒙 唯有生活不可摧毁 莫言 “低后手”,放平心 王安忆 弃“文”归“朴” 贾平凹 你生在哪里,就决定了你 阿来 “我愿意做一个有限度的乐观的人” 曹文轩 把文学当作艺术品经营 周梅森 我所做的仅仅是追上了时代 周晓枫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悲喜 梁鸿 时间的凝视者 徐则臣 我更心仪“中年写作” 鲁敏 文学是书写时代巨躯上的苍耳 葛亮 我喜欢历史中的意外 张悦然 写作需要彻底的寂寞 附录 爱与尊严的时刻 序言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有一 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名字叫 《巨型收音机》。小说中的 年轻夫妇某日购置了一台收 音机,本想更好地聆听两人 钟爱的古典乐,谁知这收音 机竟能播放同一公寓中其他 住户屋里的声音。仿佛打开 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妻子 艾琳逐渐沉迷于此,她发现 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美满 和睦的邻居们,其实都有着 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艾琳 由此生发出一种隐秘的心理 优越感,但同时,她也开始 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眼 前的幸福背后是否还有陷阱 ,到底什么才是婚姻的真相 ,艾琳越来越不能确定,她 变得疑神疑鬼、患得患失。 小说最后,丈夫吉姆再也无 法忍受她的神经质,近乎无 情地指出她曾经犯下的罪恶 和羞于启齿的耻辱,艾琳苦 心维系的完美假象被丈夫一 举击破,只剩下收音机里传 来的温和而不置可否的声音 。 借由这个非正常的收音 机,契弗精妙地揭示出生活 表象之下的虚伪和丑恶,作 为一个整体形象,我们当然 可以发现其中中产阶级的脆 弱和不堪一击。可是,如果 我们试图接近这里每一个真 实的个体立场,会发现所有 人的“虚伪”当中都包含着无 奈和顽强。无论是艾琳,还 是那个遭受家暴的妻子,以 及那些面临不同窘境的破产 者、失业者、患病者,他们 的“伪装”实际上关乎自我的 尊严。契弗更倾向于哪一种 立场其实并不重要,毕竟,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言说自 己的立场比理解他人的立场 要容易得多。小说最后,收 音机里传来的不再是他人的 生活,而是回归正常的电波 。这应该是小说家的仁慈, 也是他对于小说中的人物, 乃至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基本 的爱。 我想,爱与尊严,应该 是一切文学的起点,也是所 有写作者共同捍卫的精神。 “巨型收音机”就是这样一个 关于文学的绝妙象征,它像 一条特殊的通道,连接着自 我与他人之间的广阔空间, 也试图照亮那些不为人知的 晦暗角落。在这个意义上, 文学或许就是不断地制造“ 巨型收音机”,以此容纳更 多样的世界;而阅读或许就 是借此“窃听”他人的生活, 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也重新理解现实、认识自己 。不过,无论这个“巨型收 音机”何其奇妙或者诡异, 它最终只是提供一种图解和 认知的方式,就像契弗对他 笔下的人物始终怀有复杂的 感情一样,文学教会我们的 不仅是洞察人性的丑恶和虚 伪,更教会我们如何怀着善 意、体谅和爱去看待他人与 生活。 《爱与尊严的时刻》这 本小书,来源近十年的工作 与学习。2013年,刚刚硕 士毕业的我进入中国作家协 会所属《文艺报》工作,因 为工作的关系,那些曾经在 课堂和书籍上熠熠闪光的名 字,一一出现在我身边。对 我来说,这十年的阅读与采 访就像是不断地拆解一个个 有趣的“巨型收音机”,通过 文字这道特殊的电波,我一 面跟随作家进入他们所创造 的万千世界;一面逆流而上 ,尝试走进不同作家的个体 精神世界。在这些文字中, 我读出了他们对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的爱,更读出 了写作者的尊严与文学的尊 严。 收录在书中的十三篇访 谈,有的进行在报社旁边的 咖啡馆里,有的进行在作家 的住所、书房、办公室里, 还有的通过遥远而神秘的网 络通信得以达成。十年时间 一晃而过,报社旁边的那家 咖啡厅早就几易其主。当意 外和不确定越来越成为我们 生活的常态,《巨型收音机 》的隐喻也似乎逐渐成为触 目惊心的现实。但正是在这 样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 也更愿意相信那极为珍贵的 爱与尊严——感谢文学让我 们不断遭逢这样的时刻,感 谢所有因文学而起的美好的 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