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秋车战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赵长征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这也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造成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战场奇观。当时有资格乘车作战的,都必须是贵族,战争不但是生死相搏,也是展现君子风范的舞台,具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中世纪欧洲有所谓“骑士精神”,中国春秋时代的贵族车兵,亦自有其令人神往的翩翩风度。
战车的构造和功能是怎样的?
车上三名武士有何分工?
战车是西方传来的,还是本土孕育的?
风驰电掣的战车,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
曾经制霸战场的战车,又为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书结合海量图文资料,基于扎实的考据辨析,从军事、历史、考古,文学多维度俯瞰春秋军事,细致展现战车发展的脉络,以及具体技术细节,从葛之战到笠泽之战,梳理春秋时期的重大战役,重现古代战争的真实场景;从平王东迁到勾践灭吴,还原霸业转移全过程,复盘列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作者简介
赵长征,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著有《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合著)、《中国文学专业汉语教程》等书,点校整理了朱熹《诗集传》,另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引子
上编 先秦战车总论
一、先秦战车的源流和形制
二、车左:远程打击
三、御者:六辔在手
四、车右:赳赳武夫
五、指挥与战术
下编 春秋车战简史
一、车战黄金时代的到来
二、最早的霸主:齐桓公与宋襄公
三、楚国的兴起四、城濮之战:晋楚争霸的开始
五、秦晋争锋
六、晋楚邲之战
七、晋齐鞍之战
八、晋楚鄢陵之战
九、齐国反晋
十、长驱入郢
十一、攻城勇士
十二、步兵复兴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春秋时期,公元前521年
,宋国发生内乱,权臣华氏
、向氏起兵对抗国君宋元公
。双方的军队展开大战。忠
于宋元公的军队里有一个将
领,叫作公子城。而华氏那
一边呢,也有一员勇将,叫
作华豹。这两个人的兵车相
遇了。
公子城掉转车头往回走
,他的对手华豹在后面喊他
的名:“城也!”我们的古人
,有名有字,字是比较亲切
的,生活中互相称呼,都用
字。名是比较严肃的,一般
用于很正式的场合,比如会
盟、考试、上书,写在文件
上,或者自称。称呼别人,
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这是不
礼貌的。比如刘备,字玄德
,所以他平辈的那些人一般
都叫他“玄德”。你要是直接
叫他“刘备”,那他会很生气
,因为这是对他不礼貌、不
尊重。
华豹一喊公子城的名,“
城也!”公子城就被激怒了
,他不走了,掉转车头,就
来和华豹对阵。但是公子城
刚刚把箭搭在弓上,那边华
豹已经把弓拉满瞄准了。只
听得“嗖”的一声,华豹的箭
已经射过来了,但是准头差
了一点,没射中,从公子城
和他的御者之间穿过去了。
公子城虚惊一场,他再
次搭箭,但那边华豹又已经
把弓拉满了。这速度真是快
啊!有道是“天下武功,唯
快不破”,公子城的第一支
箭还没射出去,华豹的第二
支箭又要射出来了。
公子城技不如人,眼看
就要糟,他急中生智,大喊
一声:“不狎,鄙!”(《左
传·昭公二十一年》)翻译
过来就是,你这个人太不讲
竞赛规则了,一人一箭啊,
你射完一箭又一箭,不让人
家还手,太卑鄙了!
华豹一听,有点惭愧,
于是就把箭从弓上抽下来了
。公子城倒也不客气,稳稳
当当射了一箭过去,正中目
标,把华豹射死了。
华豹的车上还有两个人
,其中一个是车右,叫作张
匄。他抽出殳,一种长杆兵
器,从车上跳下来,直奔公
子城而来。公子城一箭射过
去,把张匄的大腿射骨折了
。张匄倒在地上,他非常顽
强,一路爬过去,用殳猛击
公子城的战车,把车厢底部
的横木(轸,zhěn)打断
了,这力气也不小。但是没
打着人。公子城又补了一箭
,把张匄射死了。
现在华豹的车上就剩下
一个活人了,就是驾车的御
者,干犨(chōu)。干犨
一看,两位战友都死了,于
是就对公子城说:“请你也
给我一箭吧,把我一起射死
得了。”
公子城说:“别啊,我帮
你去向国君求情,或许可以
免你一死呢。”
干犨说:“不和战友同死
,是犯了军中的刑法的。我
犯了法而跟随你,国君肯定
会看不起我,又怎么会用我
呢?少啰嗦,快射,给我个
痛快吧!”
于是公子城满足了干犨
的心愿,把他也射死了。本
来死定了的公子城,居然利
用对手的君子之仁翻了盘,
大获全胜。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胜唏
嘘,也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
,了解了春秋时代战争的基
本形态。具体来说,我们可
以看到春秋战争的三个特点

第一,崇尚礼义、讲究
规则的古典精神。春秋时代
的战争,虽然在战场上也是
生死之争,但在生死之外,
还有着一种崇尚道义,讲究
礼法的精神,这也是一种贵
族精神。命可以不要,但这
种礼义要讲,在战争的血腥
气之外,体现了一种超越生
死的崇高感。华豹在明明已
经把对方的性命攥在自己手
里的情况下,放弃了第二次
射箭的机会,而让对方也射
自己一箭,结果使自己丢掉
了性命,还害得同车的两位
战友也丢掉了性命,更害得
己方输掉了这场战争。春秋
之后,当战争的规模越来越
大,斗争越来越残酷的时候
,这种谦谦君子、光明正大
的作战方式就退出了历史舞
台。
第二,元气丰沛的慷慨
从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
看到了一种深深的战友情谊
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华
豹一方虽然失败了,但是他
们同车战友之间那种生死与
共的情谊,让人动容。御者
干犨、车右张匄在主将已死
,己方明显不利的情况下,
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留下
来继续战斗。车右张匄跳下
车扑向敌人,中箭,断了一
条腿后仍然坚持进攻,爬也
要爬过去,战斗到了最后一
息,给敌人造成了强烈的心
理震撼。而御者干犨,也不
愿意独活,不愿意投降去获
取荣华富贵,而是主动请死
,最后与他的两位战友一起
殒命沙场。这种同生共死的
袍泽情谊,这种勇敢和血性
,千载之后,依然让人感佩

第三,以车战为基本的
作战方式。当时战车是军队
的主力,就相当于现代的坦
克,对于装备简陋的步兵来
说,在高度、速度、冲击力
、打击力、防护力等各方面
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双方战
车在平原上对决,是最基本
的作战形式。
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单
辕、两轮、四马的。前面一
根很长的车辕,又叫“辀”。
车辕的左右两边,各有两匹
马,一共四匹,牵引着马车
前进。车辕连着后面一根车
轴,两者垂直相交。车轴两
头各有一只轮子。车轴上面
有一个车厢,车上乘三个人
。中间的为御者,负责驾车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
是司机。开头故事里的干犟
,就是干这个工作的。站在
车左边的人称为“车左”,负
责射箭,他的地位也最高,
是指挥官,
导语
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这也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造成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战场奇观。战车的构造和功能是怎样的?车上三名武士有何分工?战车是西方传来的,还是本土孕育的?风驰电掣的战车,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曾经制霸战场的战车,又为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后记
我从小就喜欢军事。还
不认识字的时候,父亲就开
始给我讲三国战争故事。认
字以后,就一直保持着阅读
军事书刊的习惯,直到今天
。正如绝大部分军迷一样,
我成年后并没有成为一名职
业军人,而最终成为一名恬
不知耻、纸上谈兵的嘴炮党
。偏偏我又姓赵,祖上出过
很多厉害的军事家,赵衰、
赵盾、赵鞅、赵无恤、赵雍
、赵奢……就数这些吧,再
往下数,我怕你们说我骄傲

我学习军事的大部分时
间精力,是用于现代战争方
面的,尤其是二战和最新军
情。但是我却至今不敢写作
与现代战争有关的书籍,文
章也写得很少,因为我觉得
自己水平还差得远。尤其是
最新的军事发展情况,在军
事斗争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装
备的今天,没有充分的科学
技术知识,是很难真正理解
的。作为文科狗的我,深知
自己的先天缺陷,所以只能
勉强追随动态信息,了解新
军事革命的大概趋势和武器
装备的大概原理,也就满足
了。但是,读了几十年军事
书,总还是希望能够把一些
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也算是
给自己一个交代。我大学读
的是中文系,后来学了古代
文学,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算是培养了一点点,在军
迷中,这大概也算是某种专
业优势。而且古代军事技术
还不算特别复杂,尚在文科
狗可以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内
,所以慢慢地,我决定以中
国古代军事史为自己突破的
方向,也写出了若干篇相关
论文,发表在《文史知识》
杂志上。
著名出版人杨晓燕女士
与我是校友,蒙她高看,十
多年前就约我写这方面的书
稿,但我实在是不成器,居
然一拖再拖,也未能交稿。
一是因为懒,二是因为水平
不够。订计划的时候,雄心
万里,豪气干云。具体到阅
读文献、考证细节,真正落
笔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困
难,大大超出自己的想象。
无数从前觉得没有疑问的地
方纷纷出现了疑问,小到一
个字词的训诂解释,大到武
器、战术、军队组织的发展
进程,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往返斟酌,来回对比。这
样一来,需要消耗的工作量
十倍于计划。刘勰《文心雕
龙·神思》里说:“方其搦翰
,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
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
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谈
的是文学创作,其实说出了
各种体裁创作的一个普遍现
象:想来容易做来难。
虽然进度极其缓慢,但
是晓燕大编始终没有放弃对
我的“追杀”,每过一段时间
,就会来微信问:“咱们的
稿子怎么样了?”令我如芒
刺在背,避之不及。连逢年
过节给她发祝贺微信都斟酌
再三,生怕因此“惹火烧身”
。如果没有她对我持之以恒
的信任和督促,以我这么慵
懒的性格和低劣的资质,恐
怕早就放弃了写作。编辑真
是个伟大的职业,许多书都
是在编辑夺命微信的“威逼
恐吓”之下才得以面世的。
前两年央视《百家讲坛
》栏目约我做讲座,编导兰
培胜先生问我可以讲什么题
目。我觉得古代文学专业自
己熟悉的题目,要么太艰深
,不适于在电视上讲,要么
就已经有别的学者讲过,珠
玉在前,我也无法超越。想
来想去,还是讲古代军事吧
。《百家讲坛》这方面的节
目还不太多,应该还有开拓
的空间,正好也可以和我正
在写作的书稿互相促进。我
把这个思路与兰先生商量,
他也欣然同意。最终,系列
讲座“春秋车战”于2021年11
月底开始正式在《百家讲坛
》栏目播出,共12集。因为
电视节目有时间限制,所以
不能把所有的内容和想法都
讲出来。晓燕女士建议我把
讲稿做些扩充,做成该系列
书的第一本来出版。最终字
数扩充了一倍,就是大家手
里的这本书。
先秦时代的车战,离今
天已经很久远了,一般的读
者朋友,可能并不很清楚其
细节。而大量的影视作品,
往往也会给人似是而非的印
象。那么,车战是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辆
战车,是如何发挥其战斗力
的?车上的武士各自有什么
分工?在具体的各个战役中
,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战术?
春秋的贵族武士们,又有着
哪些表现呢?这就是本书所
要呈现给各位读者朋友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
编是“先秦战车总论”,概述
了战车的起源和形制,以及
车上人员的分工,进而再介
绍战车的基本战术。有些地
方结合考古发现来介绍,学
术性稍强,只爱读故事的朋
友或许会觉得枯燥,那么直
接跳过即可。下编是“春秋
车战简史”,第一到十章大
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春
秋车战的重大战役。最后两
章分别介绍攻城战和步兵崛
起的情况。
我给本书的定位,是普
及性的书籍,要让大部分读
者都能够读懂,并且感到有
趣味。所以它不是严谨的学
术著作,不能面面俱到地介
绍春秋军事的每一个方面,
在许多细节上也不做艰深、
枯燥、繁琐的考据,只是把
春秋战争史的主要脉络勾勒
了出来,重要战役基本没有
遗漏。虽然主题是车战,但
是对于攻城战和步兵的崛起
,也都用专章做了介绍,这
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春
秋战争的总体面貌,在大背
景下把握战车兵兴衰的原因
和过程。同时,普及性的书
籍未必就不能讲究学术性。
虽然我展现出来的是比较浅
白平
精彩页
一、先秦战车的源流和形制
夏商遗辙
在中国的许多古籍中,都把奚仲作为车的发明者。《世本·作篇》说:“奚仲作车。”《墨子·非儒》《荀子·解蔽》《管子·形势》《吕氏春秋·君守》等许多先秦文献也都有类似的记载。《左传·定公元年》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说奚仲是夏朝的“车正”,就是主管造车的官员。《山海经·海内经》则说,是奚仲的儿子吉光发明了车:“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这种说法可以看作奚仲作车说的一个分支。
奚仲作车说,是见于文献记录最早,影响也最大的。另外还有几种别的说法。有大禹作车说。出土文献《孙膑兵法·势备》:“禹作舟车。”说舟和车都是禹发明的。有黄帝作车说。《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曰:“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此说出现较晚。还有伏羲(或作“庖羲”)作车说,始见于《宋书·礼志五》,出现最晚,当然也就最不可信。
那么,是不是奚仲作车的说法更可信呢?也未必。因为要了解上古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仅仅依靠传世文献是不行的,还需要有考古资料与之相验证。上古文献的许多记载,其实都是传说,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考古发掘依据,就不能当作信史来看待。按照古文献的说法,奚仲是夏代的人。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夏代仍然处于一种很模糊的面貌。而具体到车,就更加模糊了。
中国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马车实物遗迹,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车马坑。这些车马坑一般属于殷墟三、四期,个别的属于殷墟二期,也就是说,最早也不过是公元前13世纪中叶的武丁时期。从这些车马坑遗迹来看,当时的马车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它们所属的年代是商代后期,离传说中夏朝的奚仲还有着很大的距离。那么,马车在中国的历史,还能不能继续向前追溯呢?
1996年,在河南偃师商城遗址,考古学家在靠近城墙的部位发现了两道东西向顺城墙并行的车辙遗迹。车辙长14米,轨距只有120厘米左右。发掘者认为,车辙是由双轮车碾轧所致。路的土面凹凸不平,布满不规则的小坑,可能是长期被驾车的动物踩踏所致。‘这是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关于中国双轮车的证据,时间大概在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左右。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即便这车辙确实是双轮车留下的,是不是用马来牵挽,也存疑。用牛或人力牵挽,也完全可能。
200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又发现了车辙: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时代约距今3850-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代及商代早期。发掘者认为,这里发现的车辙,将我国用车的历史上推到了距今3700年左右。
偃师商城和二里头遗址的车辙,确实让人振奋,但是车辙毕竟只是车辙,不如车子的实物和图像那么有说服力。以目前有限的考古资料,并不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中国车子发展史的轮廓。也就是说,我们看不见中国车子的雏形,以及它由简陋到成熟的循序渐进的完整发展序列。只是到了商代晚期,车子就像孙悟空从石头里突然蹦出来一样,一下子就有了很成熟的状态,结构复杂,制作考究。
同样好像是突然出现的,还有驾车的家马。中国本土的马种,大多属于普氏野马,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是不能被驯养成家马的。在中原地区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马骨。直到商代晚期的遗址中才出现了马骨,一般都是在祭祀坑和车马坑,以及墓室中发现,说明它们都是家马。在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墓中,还出土了一只玉马。依据现有考古资料,我们也看不到中原人对马有一个从猎取食用到驯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西来说”与“本土说”
那么,我们就不由得要把眼界放得更宽广一些,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现在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关于车的记录,是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东南部的乌鲁克文化伊南那寺院出土的计算板上的象形“车”字,大概年代是公元前3500年,也就是距今5500年。比这年代更晚一些的,有美索不达米亚、中欧、东欧等地发现的车子图像、模型、车辙等。这些不同地区的车子是否出自同一个来源,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大部分人认为,车子应该是有一个共同起源,然后向四周传播的。而这个共同起源点在哪里,主要又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起源于欧亚草原,一派认为起源于西亚。 车子用来作战,最早的遗迹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王陵中,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王陵中发现了三辆车,每辆车由两头牛牵引。另外,还出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文物,被称为“乌尔军旗”(见第14页)。它是一件蚌片镶嵌的贴画,主要有两面,一面表现和平时期的生活,一面表现战争,每一面有三行场景。在表现战争的这一面,画有五辆四轮战车,每辆车由四匹驴子牵引。其中最底下一行有四辆战车,从左到右,表现了战车从慢速行驶到加速冲击,杀伤、践踏敌人的过程,就像今天的电影胶片一样。车上乘坐两人,一人左手驾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