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献入手,通过搜索关键词,根据报刊文献还原和建构当时书法领域的生态。
本书对书法领域在晚清民国时期思想史、概念史的进行了学术梳理;也是20世纪的书法批评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争取把问题意识落实到对具体批评家、批评文献的描述和讨论上,以便让读者更加熟悉并进入现代书法批评史不断与“书法”和“批评”双重对话的语境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书法批评史(现代编)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作者 | 祝帅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文献入手,通过搜索关键词,根据报刊文献还原和建构当时书法领域的生态。 本书对书法领域在晚清民国时期思想史、概念史的进行了学术梳理;也是20世纪的书法批评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争取把问题意识落实到对具体批评家、批评文献的描述和讨论上,以便让读者更加熟悉并进入现代书法批评史不断与“书法”和“批评”双重对话的语境之中。 目录 序言 导论 现代书法批评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一、现代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 二、现代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单元 三、现代书法批评史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类型 四、现代书法批评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 结语 第一章 刘师培与晚清“书法批评”观念之建构 一、书法批评观的古今之变 二、作为“国粹”的书法 三、书法批评:现代性的后果 结语 第二章 梁启超与书法批评空间的形成 一、晚清民国书法批评空间的形成 二、书法批评语言及文体的确立 三、从梁启超到李肖白的书法批评 结语 第三章 张荫麟与书法批评学理的构建 一、横空出世的《中国书艺批评学序言》 二、西学视野中书法批评的理论自觉 三、书法批评学的建构及其局限 结语 第四章 现代书法批评史上的章太炎 一、尊古之“学”与尚古之“书” 二、“治小学”与“资欣赏”之分途 三、旧学观与书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结语 第五章 批评史视野中的“文字”与“书法” 一、容庚北平时期经历小议 二、在“文字学家”与“书法批评家”之间 三、再说“章黄之学”与“罗王之学” 结语 第六章 20世纪前期狭义书法批评的学术史寻绎 一、书法批评家吴兆璜及其《书镜质疑》 二、蒋梦麟:作为书法批评的“探源” 三、台静农和他的书法史与书法批评 结语 第七章 篆刻批评的空间与类型 一、由实用而艺术:现代篆刻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艺术”的两张面孔:传统书画与现代美术 三、“画家之印”与“书家之印”:两种不同的旨趣 结语 第八章 民国书法社团对书法批评的推动 一、民国书法类社团概况 二、“造型美术”视野中的书法 三、“北大造型美术研究会”始末 四、从社团到系科:“造型艺术”的专业化进程 结语 第九章 作为批评阵地的报刊及其对书家形象的建构 一、民国书法类报刊概述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书家形象之建构 三、“鬻书助赈”与公益形象的建构 四、出版广告及润格中的“在场” 五、《申报》上的碑帖之争与民国书风变迁的社会学视角 结语 第十章 现代展览与书法批评之勃兴 一、作为书法传播空间的展览 二、展品及其批评 三、展览的后果 结语 第十一章 书法史研究与书法批评之关联 一、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承先启后的过渡之作 二、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以金石碑版为中心的书法史观 三、关于李健及其《中国书法史》(手稿)的初步研究 四、“源流论”与“书学史”:两种学术范式的张力 结语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后前30年的书法批评 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书法批评的总体描述 二、在“兰亭论辨”之外:沈尹默与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日报》的书法评论 三、早期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与外交 结语 结语 当代书法批评的批判性建构 一、书法作为艺术:两个特殊之处 二、当代书法生态的转换对批评的挑战 三、书法批评建设的意义 四、书法批评的“纵向”与“横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序言 改革开放40年,书法 史研究获得长足进展。 迄今为止,已经有数 种《中国书法史》《中国 书法理论史》问世,都对 各个历史阶段的书法发展 与推广普及,起到不可或 缺的积极作用。但要说在 “后古典书论时代”的近现 代到当代这50年、100年 之间,作为新文化运动时 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再 到21世纪书法新时代的各 个历史时期,如果要排出 某一部或数部可以作为经 典的话,似乎总还有些犹 豫而略感不足。20年前的 世纪交替之际,书法新学 术尚未具有成形的框架, 我们也可以自责说是自己 努力不够,云云。但是, 时代在进步,今天的参照 系变了。不说别的,光是 各年各高校陆续完成答辩 的博士论文就数量巨大。 虽然因应学校导师的指导 水平会显得参差不齐,但 其中的确已经有了相当有 分量的学术研究内容成果 ,而且每篇博士论文还都 经过了至少两三年寒暑朝 夕的反复打磨。即使以这 一部分优秀博士论文的水 准作为局部参照,我们对 这个时代书法批评史撰述 的“代表作”应该是个什么 样的水平线与高度,就不 敢掉以轻心、随便划分了 。 一 讨论“中国书法批评史 ”的写作,是一件雄心勃 勃壮志凌云的大事。预计 要达到百万字以上规模的 学术大工程,起步伊始, 大家必然是小心翼翼反复 推敲,生怕一招不慎满盘 皆输,尤其是提防不能“ 输在起跑线上”。于是, 它必然会牵涉我们这个群 体对这一命题是否有前期 的精准的学术定位能力; 当然,也反过来检验我们 这批有志者是否有独特的 不同寻常的课题把握能力 。 迄今为止,在40年书 法理论发展进程尤其是初 兴的“书法史学史”领域的 发展进程中,从含糊到清 晰、从笼统到精准、从粗 略到细致、从表皮到内质 ,我们已经可以列出如下 4~5个关于“书法批评史” 的不同表现形态和不同理 解角度: 比如,把它简单理解 为“书法理论史” 这是一种最初级也最 大众的理解立场。书法批 评当然就是建立在理论文 章的物质形态之上,所以 “批评史”相等于“理论史” ,这个等式在一般人看来 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站 在学科、学术的立场上看 ,“批评”更多的带有主客 观交融的含义,批评的主 体选择独特视点与被批评 对象意义呈现之间的关系 ,是一般只讲作为客观现 象存在和进行简单叙述的 “理论史”概念所无法涵盖 的。批评的理论性,更在 于提炼、阐释、演化、归 纳的功力。而不仅仅是客 观存在的古代理论文本。 把古代理论典籍排列一遍 ,先做介绍,引经据典, 再稍加评论,这是普及读 物或教材的做法。因此, 把“书法批评史”理解为“ 书法理论史”显然是片面 的、定位有问题的。 又比如,着力于将它 定位为“书法思想史”“书 法观念史” 批评当然是思想的展 开。但“批评”更针对客观 现象与事实:古代书论著 作文本,某一学术领域的 逻辑体系构架、书法家实 践过程中的感悟式只言片 语,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 学派的理论主张和核心边 界的划定,它们都是一个 个清晰的事实存在,批评 就是针对这样具体的事实 与现象而发。相比于“思 想史”的重在抽象逻辑演 绎概念意义和总体认识论 层面上的关注与投入,和 “观念史”的重视高度概括 浓缩提炼、注重大趋势与 总体观的种种立场,“书 法批评史”又要使自己立 足具体的一人一事,强调 从批评对象的具体到批评 主体的具体,还有批评环 境与语境把握的具体。 还比如,把它简单处 理为“书法文献典籍史” “书法批评史”著述, 首先是一种理论形态,当 然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材 料支撑。掌握并熟练应用 文献与典籍,是一个必备 的基本功,是学术研究的 “四梁八柱”,不可或缺, 这是常识。但作为起点的 不可或缺,不等于它就是 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通 常而言,文献典籍是一个 客观的事实存在,它本身 是静态的、固定的、不可 变动的。围绕它们构成的 研究链,起点肯定是具体 的一册一卷一页一章,这 种立足具体的研究角度, 与“书法批评史”的兼顾甚 至强化主体判断视角的方 法与终点目标,显见的也 是截然不同的。 再比如,认定它是“书 法审美史”或“书法美学史 ” 书法史首先是艺术史 。艺术存在的根本前提, 就是审美活动。所以论“ 书法史”为“书法审美史” 进而延伸到“美学史”,好 像也并无大错。但这只是 某一种视角而不能以偏概 全地把“书法史”(即使是 艺术史)都简单理解为“ 书法审美史”。因为在书 法史中包含有相当部分的 非审美的历史发展驱动力 ,比如作为工具材料应用 和起居环境的书写行为, 作为文明进程的古今文字 汉字字体转换,作为横贯 几千年的文化(科考)制 度史所带来的非艺术审美 立场,作为书法文字载体 的龟甲、彝器、碑碣、简 帛、纸质卷册轴……这些 都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因素 而是更大范围的文明史社 会史生活史科技史的进化 所导致。“书法批评史”肯 定会追根溯源地涉及这些 内容,但单一的审美史却 未必以此为重要叙述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