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套“我们时代的历史底稿”,是中国青年报新世纪20年优秀作品的选集,包括《在场》和《底稿》两本书,一横一纵勾画了这20年的历史脉络和人间故事。《在场》按主题分类,集萃了曾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深遂的内涵和精良的写作使之超越时效,沉淀为有独立阅读价值的“作品”。而《底稿》则是“编年体”,采用了年度概述+年度作品+脚注的编排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现场的“原汁原味”,又赋予其历史审视的“上帝视角”。 中国青年报向以“理想主义高地”享誉业界,他们的新闻讲述追求真实、深度和写作技巧,这套书是一种可信可读的“当代志”,从中我们可以一起回想那个伟大时代的宏阔与幽微。 作者简介 毛浩,中国青年报社原总编辑,兼任中青网总编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入选中宣部“文化名人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 先后主持了中青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上海世博会”“党的十九大”“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战役报道,以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中国农村剩男问题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告”等重要深度调查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目录 引言 当代写志 一 盛事华章 历史新方位 “强国一代”有我在 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 解放 二 大道之行 我站立的地方 中国面壁者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世博一代 洄游中国 三 时代深处 瓮安答卷 剩下3000万 留守一代 那些变成石头的肺 四 风起潮涌 不可阻挡的价值发现 车库咖啡 当网红,打工是不可能的 拐点 五 历史背影 一百年前这一天 胜利日 一九四九 “最大走资派”的儿子上了大学 1997年7月1日:大雨转晴 六 灾难记忆 回家 永不抵达的列车 牺牲 上海在《圣母颂》中安静下来 火车惊魂记 七 世纪疫情 命运由人不由天 方舱里的两平米 毕业前的生死课 父亲留在了火神山 长夜的尽头 八 人间沉浮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探界者”钟扬 无声的世界杯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万家灯火为谁熄灭 九 微观中国 这个县只有3万人 西二旗迭代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开往北京的814路公交 后记 序言 当代写志 一 2008年8月8日晚10时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 巢”。第29届夏季奥运会 开幕式表演环节结束,我 甩开让人喘不上气的闷热 ,走到平静如水的街上。 这是一个“万人空巷” 的夜晚,大街上没有车, 没有人。由于还有组织报 道的任务,我决定中途退 场,徒步走回8公里外的 海运仓胡同。 思绪还留在刚才的场 景里。在没有空调的鸟巢 ,狂热的观众营造出巨大 的声浪,与强劲的鼓点摩 擦,仿佛要把空气点燃。 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 手拉手护送国旗进场,音 乐骤起,“歌唱我们亲爱 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 强”,没有人指挥,九万 人自发地开始合唱,我不 禁心头一热。 偷眼看看周围,这些 平时老成矜持的媒体老总 也都在大声地唱着,有个 头发花白的家伙竟然眼里 噙满泪水。的确,大家都 太不容易了,大半年来, 我们隔三岔五一起开会, 见证了太多折腾,火炬传 递最艰险的时候,这个流 泪的同行跟我嘟囔:“早 知道这么难,我们就不该 申办!” 礼花再次绽放夜空, 我边走边想,我们应该怎 样记录,才会让后世人不 忘今晚?回头来看,这场 开幕式是空前绝后的。在 此之前,中国没有足够的 国力,在此之后,不必如 此铺陈。无疑,北京夏季 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复兴史 上的重要时刻。NBC主持 人马特·劳厄尔对开幕式 中“梦回大唐”的环节印象 深刻,他评论说:中国人 是在暗示,在过去的十个 世纪中,他们九个世纪都 是GDP世界 第一,现在他们又在 梦想他们的复兴。 在本书中,北京奥运 会也是一个关键节点,你 在书中可以看到,它是21 世纪前20年的一个分号, 在它的前后,时代的特征 有明显的不同。作为断代 史观察,我们试图记录下 这20年中国伟大复兴的时 代进程和加速崛起下的历 史脉络。 20年间,我们自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起步,开始 一波发展周期,由高速增 长的狂飙突进,到步疾蹄 稳的常态发展:用10年左 右时间,快速追赶到GDP 世界第二位置,再用10年 左右时间,调整步伐,全 面协调,来到复兴目标的 山脚前。至2020年春, 全球新冠疫情暴发,给下 一个十年增添重大变数, 复兴历程又进入新阶段。 2000年,我国GDP是1 。21万亿美元,占全球 GDP总量的3。5%左右, 列世界第六位;人均GDP 为959美元,列全球第 133位。20年过去,2020 年,我国GDP总量已达14 。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 量的17%,居世界第二位 ;而人均GDP则突破1万 美元,追赶到世界第63位 。实际上,此前四年,人 民币作为四种储备货币之 一,已进入国际货币组织 特别提款权篮子。中国还 成为缴纳联合国会费和国 际维和摊款的第二大户。 拉长景深不难看到,这20 年,是国家崛起的主升期 。 但如果缩小焦距,你 也会发现一个发展中大国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你会看到,我们行走的脚 步有时不免踉跄,有些个 体不免进退失据。这是一 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 —有时甚至互为因果—— 都被我们记录留存。 据统计公报,2020年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43835元,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 ,分别是2000年的约7倍 和7。6倍。但这期间,大 米约涨了5倍,猪肉涨了6 倍,北京的房价涨了约20 倍,而家电、汽车和手机 ,可比价格则基本持平, 有的还有下降。还有政治 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 活,以及自然环境,众多 变量反复加入,算法不断 校正,让算式变得复杂无 比。实际上,我们报道定 格的时代表情十分丰富, 豪迈、愉悦、焦虑、痛楚 等等,图景斑驳,是为历 史的底稿。 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 重大的事件,如此宏大、 剧烈、深刻的运动,其推 动的引擎大概有四个: ——市场化改革,使 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生产 者积极性得到激发,大大 提高经济效率; ——全球化开放,充 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规模 效应,释放出强大一体化 能量; ——城市化改造,提 供了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 和溢出效应,尤其是数亿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化 为巨大人口红利; ——信息化革命,尤 其是搭上互联网技术快车 ,以数字化、智能化、网 联化,给经济带来新动能 。 20年的发展脱不开这 四个大方面,而我们的全 部报道或直接或间接,或 事件或人物,或庙堂之高 或江湖之远,都可关联到 这四个方面上。作为一家 有恒定价值观的大报,编 辑记者各自的独立写作, 订成一册,浑然构成了我 们自己对20年历程的系统 叙事和逻辑自洽。 …… 在新闻记录的诸多版 本中,中青版本是无可替 代的一种。对大时代的正 面叙事无疑是媒体最重要 的工作,所有媒体都参与 传播,它们最终变成了家 喻户晓的常识。通常它们 是宏大和严肃的。我们这 个版本选取的是“通稿”之 外的记录,未必是宏大叙 事,或者直接的正面视角 ,更多是时代的侧影、背 影,甚至倒影,主角则是 时代交叉点上一个个的个 案或个体,它们通常具象 、生动,充满戏剧性。 不要低估这个版本的 价值。人们大多偏好科学 的认 导语 本书稿是一部优秀新闻作品集,收录中国青年报自2000年至2020年间50余篇优秀新闻作品,多数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全书分为“盛世华章”“大道之行”“时代深处”“风起潮涌”“历史背影”“微观中国”等十个篇章,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呈现新世纪20年中国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进程。 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底稿,这些稿件既从宏观上记录了时代的前进脚步,也从微观上触摸到社会深处,从而反映出一个崛起大国的精神与担当,也体现了一份央级报纸的成长与责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社会价值。 后记 这本书的编选工作从 2022年6月开始,当月我 离任中青报总编辑,此时 离“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 人才”基金到期只剩9个月 。 在启动编选之前,我 心里有数,想填补自 2000年以来,中青报优 秀新闻作品选本的空白, 因此虽说这只是个个人项 目,但希望尽可能体现这 张报纸20年的工作成果和 业务水平。报社为此成立 了包括采编、品牌、资料 、财务、人事等部门人员 参加的项目组。 最初的方案是做一套 简单的分类作品集,在讨 论过程中,出版社建议采 用编年体,以更好体现“ 历史底稿”的逻辑。这是 一个很专业的意见,但本 报自采报道对重大事件并 不能做到全覆盖,且时间 线上也并不一一对应,因 此后来采取了编年版+精 选版的模式,前者编选以 体现年度特征和历史脉络 为标准,后者以影响力和 文本价值为原则,一纵一 横,力图构建起一个新世 纪20年新闻记录的中青版 本。为了克服即时新闻的 局限,编年版加了每年的 年度概述,有的报道加了 脚注,以凸现作品的左右 逻辑联系,以及前后发展 脉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新世纪20年中国和平崛起 的历程宏大而繁杂,没有 一家媒体可以做到完整记 录,即便只是中青报自己 的记录,也容得下多个版 本。目前这个选本,经过 了编辑组的多轮讨论和反 复修改,但底层逻辑和篇 目挑选仍可能有偏狭和遗 漏,它实在只是版本之一 种,不足之处,留待以后 的修订和其他选本的补充 校正。另外,由于体例和 篇幅的原因,有些作品作 了删节或整合,有的修改 了标题,在此也做一下说 明。 感谢报社品牌部主任 许海涛、内容合作部主任 付豪杰和中青在线刘子新 ,他们承担了多轮联络沟 通工作,功败垂成,几系 一身。感谢视觉编辑陈剑 、程璨,他们的装帧设计 和图片编排,充分展现了 中青报作品的特质,以及 对新闻的理解。感谢研究 部文静主任和她的团队, 20多年的资料卷帙浩繁, 她们不辞辛苦,把整理工 作做得一丝不苟。 尤其要感谢的是编辑 组的同仁,从玉华、张国 、陈卓、秦珍子和杨杰, 他们全程参加了本书的编 选,从围桌讨论到促膝交 流,真是一段值得珍惜的 愉快时光。感谢他们知无 不言的专业意见,让我超 越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尽 可能地拓展了考察的深度 和广度,有幸可以有这样 的业务伙伴。 最后要感谢团结出版 社的梁光玉社长,以及本 书的责任编辑时晓莉,他 们高质量的制作,赋予了 与这份历史底稿相称的载 体。一套典雅的纸质书籍 ,也许就是我们20多年心 血最好的归宿。 毛浩 癸卯年正月初一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是 相辅相成的,突如其来的 “9·11”事件促成了中美入 世谈判突破,这不是上帝 所赐,而是时运所致。我 们抓住国际战略调整的重 大机遇,完成谈判,开启 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回头再看,多哈会议上 的“惊世一槌”深刻影响了 世界和中国,值得铭刻在 中国的现代化史册上。 ——龙永图 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 是本世纪两次重大的突发 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 人民健康及经济发展造成 重大的冲击。但越是在危 难的时候,中国人民越是 表现出顽强的斗志,尤其 是战斗在前线的广大医务 工作者、公安战士、基层 防控人员以及我们可爱的 媒体工作者们,表现出的 专业、勇敢、奉献和团结 ,必将载入史册。在这本 书上,我们要特别感谢记 者们的努力,让我们随时 可以重返那些历史现场。 ——钟南山 在新世纪20年里,载 人航天精神作为一种时代 精神,支撑和激励了中国 人民为复兴大业卓绝奋斗 。回顾这段史诗般的历程 ,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往 事,是对历史责任的提醒 ,是对英雄主义的召唤。 ——杨利伟 精彩页 “梳理文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连续七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上了报告大标题。”李忠杰说,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的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此后,十六大报告的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不仅在标题中采用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表述,而且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引导中国前进的一条红线。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因此,这次大会的主题依然写上了这个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变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主题地位,变化的是内涵的丰富发展。 周海江注意到,在十九大报告主题词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新时代”。“至少有37处提到新时代”,周海江特意划出了所有出现在报告中的“新时代”。 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看来,“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中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严书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在我看来,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最新成果,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书翰说,这个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已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贡献的重要概括和重要论断。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发现,这个论断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极为细微而又极其重要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一个论断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一个论断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两个具有极为细微变化的重要论断,其内在精神是贯通一致的,区别只是在所指称的历史阶段不一样而已,但是这样的区别意义十分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