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乔羽从小聪慧过人。父亲教他识字、读诗文,母亲给他唱民歌、讲故事。他四岁已认得三千个字,七岁就会对对子。家境贫寒的他刻苦学习,在期末考试时排名第一,被免除学费。进入北方大学后,他办报纸、搞创作、演话剧,开始了文艺创作。毕业后,他拼命地创作歌词,有时三天三夜不睡觉。在七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乔羽写了一千多首歌词。孩子们喜欢《大风车》,年轻人爱唱《思念》,老年人享受着《夕阳红》,海外游子高歌《爱我中华》……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乔羽的歌曲在传唱。 乔羽的歌词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记录了历史的变革与时代的精神。他把爱国之情融入每一句歌词,把家国情怀种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作者简介 马三枣,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现居沈阳。著有短篇小说集《鸟衔落花》,长篇儿童小说《疯狂的鸡毛信》《牙齿都是智慧果》等。作品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特等奖、华语儿童文学中国故事短篇创作邀请赛铜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奖项,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最会指导阅读的优秀教师”称号。长篇小说《溪山雪》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铜葵花奖”。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梅家大院 甜蜜的果实 千家诗 五月榴花 打“虎” 南池藕,北塘莲 一块银圆 智斗 今宵别梦寒 父亲的泪 羽化成蝶 日出太行山 文艺之光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条大河 在周总理身边 “歌德派” 一只蝴蝶飞呀飞 难忘今宵 好朋友 永远是孩子 百年如歌 序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亲爱的小读者,我们是 通过吃饭长大的,是在阅读 中长大的,也是在歌声里长 大的。从小时候听的儿歌, 到少年先锋队队歌、升旗仪 式上的国歌,再到影视剧主 题歌,那些美妙的歌词和动 听的旋律,拨动着人们的心 弦。当你年岁渐长,歌声会 唤醒你的记忆,让你重返过 去的岁月。 乔羽爷爷写了一辈子歌 词,大多数都短短的,只有 几十字或一百多字,却久唱 不衰。《让我们荡起双桨》 《我的祖国》《难忘今宵》 ……一代代中华儿女都唱过 他填词的歌,他是公认的当 代词坛泰斗。 乔羽本名乔庆宝,一九 二七年生于山东省济宁市。 幼时他的家庭生活拮据,靠 哥哥姐姐做店员维持生活。 十八岁,他参加革命,改名 乔羽,进入晋冀鲁豫边区北 方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开 始专业创作。他从人民中来 ,心里装着人民,写的歌都 是献给人民的精神食粮。在 他的笔下,歌词如泥土般朴 素,都是家常话,浅显中有 深意,平白里寓哲理。 那些歌词仿佛是生了翅 膀的精灵,能钻进人民大众 的心坎里。“让我们荡起双 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 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 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 ,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 凉爽的风……”这首《让我 们荡起双桨》创作于一九五 四年。从表面上看,一群孩 子在划船,可是,那些景物 里洋溢着人民当家做主的幸 福,绽放着祖国花朵的笑脸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 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 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 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 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 都有明媚的风光……”这首 《我的祖国》创作于一九五 六年。这“一条大河”是家门 前的那条河,也是长江、黄 河,它孕育了华夏文明,哪 个中国人不热爱这条大河呢 !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 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 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祖国好。告别今宵,告别今 宵,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 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 老,人未老。”这首《难忘 今宵》创作于一九八四年, 作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结束曲,满怀家国深情, 被沿用至今。 乔羽还创作过歌剧《刘 三姐》、话剧《杨开慧》、 电影剧本《红孩子》、儿童 剧《果园姐妹》,他也是音 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国革命之歌》的主创者。山 西人最爱《人说山西好风光 》,孩子们喜欢《大风车》 ,年轻人爱唱《思念》,老 年人享受着《夕阳红》,海 外游子高歌《爱我中华》…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乔 羽的歌曲在传唱。 他用作品创造着伟大, 却用心灵固守着平凡。 他是小商贩、农民工的 朋友,他是睿智幽默的长者 ,也是童心未泯的老小孩。 他和自己的作品一样,真是 地生活在人民中间。他用一 生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壮丽的 天地之间的歌。 导语 本书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第五辑)中的一册,这是一套帮助青少年读者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丛书,是一套帮助青少年读者打好精神底色的丛书,也是一套通过美文来解读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精神密码的丛书。本册记述了词作家、剧作家乔羽的故事。乔羽的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他用朴素而直白的语言,将爱国之情揉进了每一句歌词里,把家国情怀种在每一个人心上。这就是乔羽一生所追求并始终践行的初心。 精彩页 梅家大院 京杭大运河的水流啊流,流经山东济宁城的时候,船只往来不息,河面热闹起来。远航的货船扬起了风帆,那帆大都是花花绿绿的破布缝合成的。 靠岸的船呢,人拉纤绳,船头坐着年纪稍大的舵手。河岸上清风吹来,船工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北方的皮货、江南的竹木、景德镇的瓷器、渔家的海货都在这里集散。 城南的河岸边白天舟车络绎不绝,夜里灯火通明。店铺作坊、酒楼戏院一家挨一家,沿街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梆子声、货郎的击鼓声、管弦丝竹声持续不断。岸边那些古老的房舍都是青砖灰瓦白粉墙,高高的房台基上爬满了绿茸茸的青苔。小巷幽深洁净、青石铺地,石隙间钻出几株野草,也不怕人踩,翠绿地挺立着。 巷子里有一所老宅——梅家大院。这是清末梅统领的官邸,后来梅家家道中落,院里就租住着很多杂姓人家。 这天早晨,院内那几株丁香树开出了紫色的小花,花瓣密密地簇拥在一起,香透了小巷。 “庆宝,快来看!”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在树下招呼着。 房门开了,跑出个三四岁的男孩子。 “爹,看什么?” “蝴蝶跳舞呢。” 小庆宝仰头望着丁香花,上面蝶喧蜂闹,真热闹。 “你学过的古诗中,哪首写的是这景象啊?”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父亲捋着白胡须笑了,他摸摸小庆宝圆圆的脑瓜,拄着龙头拐杖,拉着孩子的小手,出门散步。 梅家大院在财神阁街上,西边是翰林街,西北是铁塔寺,东边为文昌阁。这一带住过明代的翰林、清代的状元,是个钟灵毓秀的好地方。父亲带他逛逛财神阁,又转转文昌阁。 咚咚咚——文昌阁门外响起了欢快的鼓声。庆宝拽着父亲往外跑。大门口挂起了条幅:文昌书社。这里不是卖书的,而是说书的。一张桌案后,那穿长衫的老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竹板,唱起《白英治水》的故事。庆宝的眼睛亮了,一个劲儿地往前边挤。 渔鼓书是济宁城独具风韵的民间曲艺,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板。鼓为渔鼓,用竹筒和鱼皮制成。表演的时候,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随意,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合辙押韵,一韵到底,用本地方言来演唱,老百姓一听就懂。 “白英一见尚书到,躬身施礼忙问安:‘老大人啊,您怎么亲自来了?我这破家烂院您可别嫌。’‘白贤士,说什么破家与烂院,依我看,自古高人出民间。’……”老艺人连唱带说,绘声绘色,庆宝听得入了迷。回到家,他满脑子还是渔鼓书里的情节。阳光照进窗棂,道道金黄,煞是好看:浮尘飘啊飘,一清二楚。他看着看着,心想,这是小仙人在跳舞吧?他张开胳膊,和仙人共舞起来。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