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电视艺术史(1958-2018)/中国艺术学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许婧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媒介艺术史研究专著,对中国电视艺术60年(1958-2018)发展与演进的历史做了系统性的翔实深入的研究,兼顾电视事业、社会变迁、文化思潮、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在媒介技术、视觉文化和艺术样态的动态进程中的交互作用。作者采用艺术学、史论研究、社会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媒介传播学等相结合的研究体系,从认识论、本体论而非单纯的美学角度,对中国电视艺术这一借助大众媒介同步日常生活、长于通俗叙事、传播真善美、涵养社会、激励人生的文化产品,展开了点面结合的客观阐述。 作者简介 许婧,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出版专著《一如倒影,一如梦境——中外电影文化纵横谈》《中国电视艺术史》、合著《共和国60年文化发展》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个人项目,多次参与国家级、部级、院级等重点课题。 目录 引言 仪式与消费:技术与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同构 第一章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轫(1958—1966) 第一节 电视的诞生与传播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早期电视剧的美学形态 第四节 广播、戏剧、电影美学观念的影响 第一章 艺术停滞,技术发展(1966—1976) 第一节 极左路线的专政工具 第二节 电视节目十分单调 第三节 电视记录时代风云 第四节 电视事业建设全面提速 第三章 电视本体意识的觉醒(1976—1982) 第一节 拨乱反正:电视业全面复苏 第二节 自己走路:电视文艺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娱乐意识:引进剧和电视广告 第四节 兼收并蓄:电视剧拓展美学形态 第五节 积累经验:合拍电视纪录片 第四章 独立艺术样式的范式建构(1982—1990) 第一节 文化新格局:中国电视业新气象 第二节 主流节目形态:电视综艺晚会和栏目化探索 第三节 电视剧:彰显电视化意识的美学品格 第四节 纪录片:纪实美学观念和栏目化实践 第五章 电视艺术繁荣发展和产业化改革(1990—2003) 第一节 电视与我同在:电视节目大繁荣 第二节 电视连续剧类型多样和世俗审美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的话语变迁和多元共生 第四节 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发展和民族风格 第六章 电视艺术转型:作为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 第一节 内容生产格局:技术进步和文化产业 第二节 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化路径与媒介伦理 第三节 讲述中国故事:电视纪录片的生动语态 第四节 “剧领中国”:文化消费、意义生产与美学嬗变 终篇 文化迭代:互联网趣味的内容孵化与传播 附录1:2000—2018年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剧目总数及题材比统计 附录2:2013年央视、卫视引进海外版权模式娱乐节目一览表 附录3:中外参考文献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技术、艺术、文化、生活不 断在独立与交织中重构,正 如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所言 :“艺术是文化最早而优秀 的成果,艺术的任务在于发 现和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 艺术的寿命必然和文化一样 长久。”[1]因此,艺术样 式永无终点,到目前为止, 电视艺术是所有艺术样式中 最年轻的视听综合艺术。作 为现代工业文明缔造的产物 ,它同样经历了艺术样式从 幼稚到成熟,艺术地位从依 附到独立的艰辛转变过程, 不断汲取着人类文明的精华 和一切优秀物质成果的养分 ,终于在技术与艺术共融、 文化与产业共振中成为集大 成的独立艺术样式。 相对于古老的艺术门类 和集成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 电影艺术百多年历史,世界 电视事业诞生至今不过80余 年,中国则是60多年。而中 国电视艺术真正迅速的成长 、繁荣、壮大,只有短短40 多年时间。它是随着电视机 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和移动 互联网的畅联、长短视频平 台的内容竞合、移动终端的 全民化和“自媒体化”,而得 到长足发展的。如果将互联 网化改造后的电视视作第四 代“流媒体”,那么,电视艺 术无疑是当代社会传播最广 、影响最深的大众流行艺术 样式,是文化产业的“急先 锋”。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 ,电视艺术尤以电视剧为最 ,是以最快速度深入千家万 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伴 侣”的。以互联网为主的视 窗资讯时代,视觉狂欢引领 了大众文化消费热潮,传统 电视经由“电视网络化”到“ 网络电视化”,终至一个媒 介深度融合的“社会化电视” (Social TV)[2]时代, 电视加持新媒体力量,继续 印证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 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奇迹。 从传播角度看,电视艺 术本质上的大众属性和雅俗 共赏的文化传播理念,奠定 了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观众 覆盖面最多、影响辐射最深 ,尤其体现个人与社会最大 化交往的重要艺术方式。信 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介 和受众之间单向传播的强制 性,出现了双向交流的第二 类现实的媒介公共空间,媒 介功能从传播本位向受众本 位过渡。受众不仅在观看、 宣泄、沟通、互动中体会到 身在其中的参与、互动、分 享的乐趣,还完成了艺术和 社会多重意义上的身份转换 :在内容的消费中接受,在 传播中又成为新的生产者, 还是事实上的网络时代的“ 民兵”,民间的智慧和力量 成为社会监督不容小觑的“ 第三方”。 从接受角度看,电视作 为大众媒介,是大众文化的 主要寄宿场域,人们看电视 节目不仅仅是基本的娱乐需 求,还是勾连个体和社会经 验的意义持续过程,是达成 社会认同最具通约性的文化 行为方式,并且,永远处在 不断生成“新意义”的过程中 。在通俗意义上,由于大众 文化的艺术普遍被视作“怎 么都行的艺术”,其之所以 被消费是“因其具有的意义 、认同感和快乐”[3]。那 么,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有意 义的文化体系便是关乎民族 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价值观的认同。鉴于电视 有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等其 他媒介无可比拟的特殊性, 在重视不同层次民众的心理 诉求时,在文化层面上以何 种方式引导消费需求,是电 视艺术工作者应该格外重视 的问题。一方面,各级电视 台是国家的强势媒体,肩负 着传播先进文化、反映时代 精神、汇聚民心民意的职责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文化 产业战略发展的质量指标和 一种事业内在的精神指标, 以匹配中国作为“文明型国 家”崛起的大国风范。 一、电视艺术作为“一门 独立艺术”的逻辑起点 电影诞生于1895年,仅 仅20年成为“一门艺术”乃至 “一门独立艺术”,法国的乔 治·梅里爱、美国的大卫·格 里菲斯为此做出重要贡献; 最早在理论上确立电影艺术 地位的论述则是意大利诗人 和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 其1911年的“第七艺术宣言” ,将电影排在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之 后。而电视艺术直到20世纪 八九十年代,还是一个在中 国电视理论界尚存争议的问 题。土道基金新式世到保喜 国是和 什么是电视艺术?这是 电视媒介传播文艺节目之初 就面临的一个首当其冲的尖 锐问题。电视艺术是不是独 立的艺术样式?是电影艺术 的附庸,还是影视艺术“同 质异构”?或者就是独立的 第八艺术?其作为家庭艺术 的观看方式、作为覆盖社会 的大众艺术、作为有影像内 涵的综合视听艺术、作为比 之电影的屏幕艺术等艺术属 性,是否界定其为电视艺术 的“纯粹”特性?学界为此争 论不休。 …… 回顾中国电视艺术60年 的发展历程,经受住实践检 验的电视文艺、纪录片和电 视剧的精品佳作,无不指向 艺术发展坚守的主流方向, “必须以‘大众化’作为电视艺 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市 场化’作为电视艺术创作的 产业导向,以‘精品化’作为 电视艺术创作的努力方向, 还要进一步强化节目营销意 识和操作”。处于经济全球 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电视 艺术创作,更要扎根“民族 化”的土壤,立足文化的民 族性,在技术同质性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